【正文】
樣可以考慮矩陣權(quán)重的方法來設(shè)計接收波束成形。此外,我們定義方向矩陣為 (19)如果表示一個矩陣波束形成。用矩陣權(quán)重方法,接收波束可以被重新寫成 (22)18 非均勻陣列天線波束成形技術(shù)研究 稀疏接收陣列設(shè)計如果表示理想的接收波束,那么可以模擬波束設(shè)計問題如下: (23)這里,Z再次表示一個權(quán)重值的對角線矩陣,表示用戶確定的理想波束的中心角。因此在這里省略掉這些步驟。 ,加上了一個約束條件如下:Rank(V)=1 (24)通過式(24),我們可以把V書寫成以下形式: (25)這里。盡管我們忽視了放置稀疏發(fā)射陣列設(shè)計在相控陣系統(tǒng)(因為在這方面,我們把重心放在波形多樣化的應(yīng)用上),當然這次模擬會直接符合用向量權(quán)重設(shè)計接收波束成形的討論。假設(shè)給出向量v的一個初始值(為了算法的第一次循環(huán),我們假設(shè)v的組成部分是),我們可以把一個循環(huán)最小化算法應(yīng)用于式(28)中的最優(yōu)化標準20 非均勻陣列天線波束成形技術(shù)研究來獲得一個更新的權(quán)重向量。給出一個矩陣,然后通過用拉格朗日乘數(shù)來執(zhí)行約束,式(28)的最小值v可以由一下公式可得 (31)我們在附錄C中提供了式(31)的證明。我們再次假設(shè)個初始天線被固定在個候選位置上。把這個算法應(yīng)用到個天線當中的每一個上面。這個約束只能由用戶在算法的使用過程中來執(zhí)行。理想的波束包含一個脈沖,如圖1示,式子如下 (32)圖1 理想的發(fā)射波束在實際中,我們通過先傳輸一個全方位波形來選擇理想的波束,這樣在一個場景中逼近的目標的角位置就可以被確定了。明顯的,用式(33)指定的權(quán)重,我們試圖創(chuàng)造一個波束來模擬圖1中的脈沖,在成本函數(shù)(式(12))中遠離主瓣的旁瓣被最小化。我們有個候選天線位置可以選擇,位置間隔為(參考式(2)中定義的陣列方向向量),這樣總第三章 計算機仿真 24的孔徑長度為。如圖4所示,我們展示了又個天線的ULA所設(shè)計的波束,天線間距為。更清楚的,我們展示了在整個候選孔徑上的天線。就像被證明了的,相對于ULA,用10個和15個天線設(shè)計的稀疏陣列可以獲得一個更低的。在10個天線的例子中,相比較與稀疏陣列,ULA的波束能產(chǎn)生一個稍微小的PSL,在15個天線的例子中,稀疏陣列的波束會產(chǎn)生比ULA波束更小的PSL。這個例子中權(quán)重被選定為 (36)用式(36)中的權(quán)重,我們再次把重點放在獲得一個很逼近主束形狀的波形。為了進行比較,我們已經(jīng)按照[25]中的想法產(chǎn)生了一個稀疏陣列。此外,我們把加斯科在[27]]中描述的方法應(yīng)用于我們的接收波束設(shè)計問題。盡管因為更長的無空閑孔徑,凱士陣列能獲得一個更窄的3dB帶寬(實際上比理想響應(yīng)更窄),用這個陣列的PSL也更高。 接收陣列設(shè)計性能比較在最后的例子中,我們將比較用有著不同值的向量權(quán)重方法進行的稀疏接收陣列設(shè)計的性能。我們考慮的這個例子中的接收陣列設(shè)計,也可以被用到接收陣列設(shè)計中去。對于圖五中展示的波束,我們讓。當增大時,候選天線位置變得更稀疏。我們不斷的重復(fù),但是,對于每個我們創(chuàng)造的天線,放置的天線的最小間距都不會小于(在圖8中可以被確定)。最起碼從例子中可以看出,收斂所需的循環(huán)次數(shù)不會隨著候選天線的個數(shù)或者總的天線個數(shù)增加。通過計算機仿真實例,我們展示了我們的稀疏陣列設(shè)計方法相比較于ULA,能獲得更窄的主瓣和更好的逼近理想的波束響應(yīng)(我們的算法在我們的兩個例子中同樣可以獲得更低的副瓣峰值水平)。在此謹向王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紤]到式(12)中的最優(yōu)化問題。式(A4)中的等式的左邊和右邊會相等,條件是 (A5) 這里表示一個任意變量因子。然后,我們可以把W分解成兩部分 (B2)這里。細想下面的解釋。使用式(B10)的結(jié)果,我們重新把式(B6)中的最優(yōu)化問題寫成下式 (B13)在附錄A的公式的基礎(chǔ)上,從向量中我們可以得到式(B13)中的最優(yōu)化問題,這里 (B14)概述:結(jié)論可以概括如下:1) 選擇一個矩陣V,使,V是一個列滿秩。這個可以證實如下。備注:如果,是式(B6)的最佳結(jié)果??紤]v的式(C1)的最小值服從 (C2)然后,我們可以把式(C2)的結(jié)果插入約束來獲得 (C3)解決(C3),在服從 (C4)上式可以插入式(C2)來獲得式(31)中的結(jié)果如下 (C5)50 非均勻陣列天線波束成形技術(shù)研究。48 非均勻陣列天線波束成形技術(shù)研究附錄C 49附錄C在這個附錄中,我們將展示用式(28),在給出的前提下,如何用拉格朗日乘數(shù)來更新v。然后,我們使成為的滿秩矩陣。3) 計算 (B17)備注:注意以上的算法,V的選擇不是唯一的。也就是說,存在一個列向量α使 (B12)如果的列是線性無關(guān)的,那么式(B12)意味著,這在V的定義()的基礎(chǔ)上是不能成真的。注意式(B6)中的最優(yōu)化標準可以寫成 (B10) 這里 (B11) 省略掉約束,表示式(B6)中最優(yōu)化問題的最小平方解。我們必須使,把的這個值插入式(A5),我們可以把式(13)中的公式為 (A6)44 非均勻陣列天線波束成形技術(shù)研究附錄B 45附錄B 在這個附錄中,我們將描述怎樣使式(14)中的公式獲得更新值。像之前一樣使表示U的第k列,我們首先重新定義式(12)中的最優(yōu)化問題為 (A1)考慮到此,對于(A2)這里,表示一個復(fù)數(shù)變量的實數(shù)部分。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我的心情無法平靜,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師長、同學(xué)、朋友給了我無言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最后我還要感謝培養(yǎng)我長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謝謝你們! 最后,再次對關(guān)心、幫助我的老師和同學(xué)表示衷心地感謝!35 非均勻陣列天線波束成形技術(shù)研究參考文獻 37參考文獻[1] A. A. Oliner and G. H. Knittel, Phased Array Antennas. Norwood, MA: Artech House, 1972.[2] E. Brookner, “Phased array radars,” Sci. Am., vol. 252, pp. 94–102, .[3] D. W. Bliss and K. W. Forsyth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 radar and imaging: Degrees of freedom and resolution,” inProc. 37th Asilomar Conf. Signals, Syst. Comput., Paci?c Grove, CA,Nov. 2003, vol. 1, pp. 54–59.[4] E. Fishler, A. Haimovich, R. Blum, D. Chizhik, L. Cimini, and , “MIMO radar: An idea whose time has e,” in Radar Conf., Apr. 2004, pp. 71–78.[5] E. Fishler, A. Haimovich, R. Blum, L. Cimini, D. Chizhik, and , “Performance of MIMO radar systems: Advantages of angular diversity,” in Proc. 38th Asilomar Conf. Signals, Syst. Comput.,Paci?c Grove, CA, Nov. 2004, vol. 1, pp. 305–309.[6] I. Bekkerman and J. Tabrikian, “Spatially coded signal model for activearrays,” in Proc. IEEE Int. Conf. Acoustics, Speech Signal Process.,Montreal, Quebec, Canada, Mar. 2004, vol. 2, pp. II/209–II/212.[7] K. Forsythe, D. Bliss, and G. Fawcett,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 radar: Performance issues,” in Proc. 38th Asilomar Conf. Signals, Syst. Comput., Paci?c Grove, CA, Nov. 2004, vol. 1, pp. 310–315.[8] L. B. White and P. S. Ray, “Signal design for MIMO diversity systems,” in Proc. 38th Asilomar Conf. Signals, Syst. Comput., Paci?c Grove, CA, Nov. 2004, vol. 1, pp. 973–977.[9] F. C. Robey, S. Coutts, D. D. Weikle, J. C. McHarg, and K. Cuomo,“MIMO radar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Proc. 38th Asilomar Conf. Signals, Syst. Comput., Paci?c Grove, CA, Nov. 2004, vol. 1, –304.[10] E. Fishler, A. Haimovich, R. Blum, L. Cimini, D. Chizhik, and , “Spatial diversity in radars—models and detection performance,” IEEE Trans. Signal Process., vol. 54, pp. 823–838, Mar. 2006.39 非均勻陣列天線波束成形技術(shù)研究[11] J. Li and P. Stoica, “MIMO r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