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一、電能表與電功課題一、電能表與電功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1、了解電功的概念。2、通過實驗探究電功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理解電功公式的意義。3、能初步運用電功公式計算有關問題。4、進一步體會做功與能量轉化的聯系。重點目標1、2、3難點目標2、4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內
2024-11-18 16:33
【總結】滑輪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練習測試?活動:請利用滑輪把鉤碼勻速提起?要求:四人合作完成任務,能上臺演示?完成以下表格實驗次數滑輪重鉤碼重拉力裝置簡圖123?實驗一實驗次數滑輪重重物重拉力123?使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提起重物G,在三
2024-11-28 00:08
【總結】第一篇: 《電能和電功》 滬粵版新教材九年級物理下冊第十五章第一節(jié)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jié)所講的電功不僅對初二功的知識的延續(xù),而且也是后面繼續(xù)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識的基礎,同時也...
2024-10-13 19:55
【總結】第十五章電能與電功率電能與電功,知道電能表的作用.,能利用電能表做簡單的計算.(重點),會正確使用電能表.(重點)探究:電能表的使用15-1-2所示的兩只電能表,對比兩表的參數,并說出兩表中各參數的含義.試比較兩表的異同點,并將其不同點所代表的物理意義寫出來.圖15-1-2
2024-11-19 12:38
【總結】四、功率小明的教室在五樓,通常他上樓需。有一次,他跑步上樓只花了40s。在如下圖所示的兩種情況下,小明的體重、上升的高度相同,做的功相同,但做功的快慢程度卻不同。功率: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做功率。如果用P表示功率,用W表示功,用t表示時間,則功率的公式可寫成:功率=功時間P
2024-11-19 09:56
【總結】第三節(jié)功(第1課時)【學習目標】1.知道功的概念;2.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3.會利用功的公式進行計算?!净顒舆^程】活動一:分析杠桿、滑輪(組)的優(yōu)缺點用動滑輪提物體可以省一半力,與此同時,手提繩子的自由端移動的距離與物體上升距離是什么關系?這說明動滑輪是省距離還是費距離的呢?用筷子夾菜時,手指只要移動很小的
2024-12-09 04:39
【總結】第十七章電能與電功率電能與電功×106電能表1.3kW·h=______________J.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________來測量電功.3.圖17-1-1中電能表讀數為________kW·h.
2024-11-30 04:51
【總結】電能表與電功(二)學習目標:1、通過實驗探究,知道影響電流做功的因素是電流、電壓和通電時間,會用公式W=UIt計算電流所做的功?;貞洠弘姽H單位:焦耳(J)常用單位:千瓦時()1、定義:4、單位:電流所做的功。3、符號:W2、實質:電流做功的過程,就是電能向其他形式能轉化的過程1kW&
2025-06-06 05:59
【總結】第十七章電能與電功率17.1電能與電功一、電能與電功做功多少1.電能:表示電流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2.電功(1)表示電流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的多少;(2)表示方式:符號W,單位焦(J),日常生活常用________(俗千瓦時稱“度”)表示電功.(3)1kW
2024-12-08 12:52
【總結】歐姆定律復習小組討論提綱1、主要實驗方法;2、怎樣研究電流與電壓之間的關系;3、怎樣研究電流與電阻之間的關系;4、每步如何操作;5、畫出實驗電路圖;6、滑動變阻器作用。數據分析R=10ΩU1v2v3vIU=3vR5Ω10Ω15ΩI結論:結論:電阻不變時,
2024-11-28 01:26
【總結】北師大版《電功和電能》教學設計(一)課題第一節(jié)電功和電能課型講授課日期200年月日上下午第節(jié)教具伏特表、安培表、小燈泡、電鍵、導線、幻燈教學目標1、了解電流可以做功2、了解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3、理解電功的計算公
2024-12-09 08:08
【總結】三功蘇科版新教材同步教學課件第十一章簡單機械和功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省力的機械費距離而省距離的機械費力,那么,有沒有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機械呢?[活動]:探究斜面(1)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小車的重力G(2)按右上圖放好斜面,小車放在斜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拉動小車,使小車沿斜面方向作
【總結】功新課導入省力的機械費距離省距離的機械費力問題:有沒有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機械?活動探究:有沒有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機械?猜想:設計實驗:實驗器材:猜想理由:沒有以斜面為例實驗方案:次數F/NG/NS/mh/m123Fs/
2024-12-08 12:27
【總結】s活動:探究斜面GFhs測量序號F/Ns/mG/Nh/mFs/(N·m)Gh/(N·m)①
【總結】省力費距離費力省距離比較:問題:有沒有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機械?掃帚——費力杠桿動滑輪探究斜面2m2N探究斜面測量次數F/Ns/mG/Nh/mFs/(N·m)Gh/(N·m)①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