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淺議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淺議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摘要:禮儀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中發(fā)展和承襲下來的禮節(jié)文明規(guī)范,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的象征和體現(xiàn)。本文主要從中西方文化在交際語言、餐桌禮儀、服飾禮儀、待人接物幾個方討論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進而探討對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簡單的建議和設想,有助于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對他文化的適應力,提高交際效率。關鍵詞:禮儀、差異、和而不同、融合禮儀,是一種人為構筑的用來在社會交往中規(guī)定人們言談舉止等行為的交際規(guī)范。只要人類存在交往和交際活動,就需要通過禮儀來表達對彼此的感情和尊重。中國的禮儀,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經(jīng)過不斷的發(fā)展完善,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禮儀,經(jīng)過中世紀的黑暗,迎來文藝復興,并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xiàn)代文明,產(chǎn)生了現(xiàn)代科技和文化。在今天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隨著跨國交往的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愈發(fā)明顯,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西方的禮儀文化,可能會引起誤會,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中西方在禮儀文化方面的差異。一、交際語言的差異(一)、中西方在招呼語上的差異。打招呼是人際交往中最為平常的事情,是聯(lián)絡感情的手段,溝通心靈的方式,增進友誼的紐帶。在招呼語的表達上,中國人大多使用“吃飯了嗎?”“你干什么去?“”今天不用上班呀?”等涉及個人生活的語句來體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親切感與關心。可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基本上沒有這種招呼語,他們打招呼是很自然的,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者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要跟對方有進一步的交往,只不過是一種禮儀形式。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是屬于個人的隱私,別人無權干涉,往往有管閑事和窺視隱私的誤解,他們不希望別人過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這是西方注重人權的表現(xiàn)。在中國古代就提出家天下的觀念,,家長制長期存在, 同時每個人都要以國家利益為出發(fā)點,實質是人們要維護皇帝的國家,就是在今天也是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在稱呼上也要加上什么哥姐的,以視團結和和諧。在西方,文藝復興就是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展開的,提倡個人自由和獨立。這種個人主義已經(jīng)滲透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方面。人們一般不干涉和過問別人的事情, 尤其是年齡,婚姻,家庭、收入、宗教等方面的情況。(二)、中西方在稱謂上的差異。稱謂方面,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員中,不分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在西方,“老”是虛弱、老朽、不中用的代名詞,稱別人為“老”則是一種輕視無禮的表現(xiàn)。這些和中國都是不同的,在中國一般只有熟悉親密的人才能“直呼其名”。中國孩子要是對父母、祖父母,學生對老師直呼其名,那一定會被認為是十分無禮。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漢文化一向認為小的、年輕的必須尊敬老的、年長的。我們常說老張、老先生、老人家、張大嫂、等,都是表示尊敬的稱呼,并沒有唐突或不禮貌的感覺。這可以說是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等級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影響,等級觀念還零星地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中,西方則不然,他們崇尚民主與獨立,這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包括在處理與人的關系上。他們不太講等級,也不像中國人那樣分尊卑長幼,只要彼此尊重,父母子女可直呼其名,表現(xiàn)出一種輕松寬容的氛圍。二、餐桌禮儀的差距中西方在飲食方式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在中國無論是家庭用餐還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圍坐,共享一席,人們相互敬酒、勸菜,要借此體現(xiàn)出人們之間的相互尊敬、禮讓的美德以及和睦、團圓的氣氛。這種飲食方式,是中國飲食文化上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中國人進食的過程中無須他人事先進行食物的分配,而是各取所需。西方人習慣于分而食之,有專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應,而西方人決不會勉強別人,客人往往隨女主人動作。在西方宴會上,雖也圍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單盤獨碟的,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動,不僅可以充分滿足個人對食物的喜好,還便于社交,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與信息的交流。中國文化主張集體主義與團結,喜歡與他人和睦相處并樂于助人。中國向來愛講排場、講面子。表現(xiàn)在飲食禮儀上,請客吃飯就不再那么簡單的僅僅是吃飯,而是為了達到某種明確的目的,故設宴只是一種形式,通過宴請以及“禮遇”表達讓對方高興滿意,在一種歡悅和諧的氣氛中與東道主在情感上達成交流,進而促成真正目的的實現(xiàn),這是中國食禮的一種追求。“吃”,在中國,都須依“禮”而行,表現(xiàn)出對吃請對象的充分的尊重與敬意。其宗旨與目標只有一個,即追求“和諧”的氛圍與環(huán)境。因此,在中國吃飯,與其說是 “吃東西”,不如說是 “吃 文化”。“和”、“合”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思想,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文化理念,事實上已滲透到了中國飲食禮儀上,吃出團結,吃出友誼,吃出感情,吃出關系,最終吃出價值,才是中國食禮內蘊的豐富的“潛臺詞”。西方的飲食文化事實上反映出西方人所崇尚的文化理念:“自主”與“獨立”。其特征:第一,自己對自己負責。在充滿競爭、弱肉強食的社會,西方人認為,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獨立地面對殘酷的社會與冷峻的生活,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通過自我奮斗,爭取自身的幸福。第二,尊重他人的權利與個人隱私,不過問他人的事情,不習慣關心他人,彼此堅守相對的獨立性,以獲取精神的最大自由。正是由于以上兩點,表現(xiàn)在西方飲食上的禮儀,大多是形式上的表達,是一種文明性的體現(xiàn),而滲透在西方人骨子里的,仍然是西方人所崇尚的“獨立”的文化精神與鮮明的“自我”意識。這種用餐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西方人對人性、對自我的尊重,強調了個人的獨立和自主。三、服飾方面的差異(一)、中西方文化在服裝顏色上的差異一個民族對顏色的喜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正好反映了這個民族潛意識的性格特征。在中國,黃色標志著神圣、權威、莊嚴,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征,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彩。中國人對于紅色的偏愛,也有著濃厚的文化內涵。紅色代表著溫暖、熱情、喜慶、吉祥,一直是中國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如中國傳統(tǒng)婚禮進行時新郎和新娘具著紅色的禮服,象征的吉祥如意。而西方人認為白色高雅純潔,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純潔、正直,無邪,身著白色婚紗,和心儀的白馬王子步入婚姻殿堂是不少女孩夢寐以求的事情。白色成為西方服飾文化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在中國,白色卻是喪服的主要顏色,在中國文化中,白色是枯竭而無血色、無生命的表現(xiàn),象征著死亡與兇兆。(二)、中西方文化在著裝觀念上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差異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服飾差異還體現(xiàn)在如下方面。中國的服飾有濃厚的道德、禮儀色彩,比較保守、傳統(tǒng)、端莊、平衡。因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和對服裝的社會倫理功能的重視,中國人穿衣始終保持著一種東方式的矜持。中國人注重服飾,首先不是要漂亮,也不是要舒服,而是要合禮。中國近代的中山裝、旗袍就是中庸之道的體現(xiàn)。人們在著裝上注重倫理內容,用服裝掩蓋人體,竭力超越人體的局限,以達到儒家的道德要求。而西方的服飾則以實用性為主,相對比較隨意,開放,多變革。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服裝的款式更是千變萬化,人們追求的是用服裝張揚自我,表現(xiàn)個性,著裝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形式,在任何場合服裝都要適合自己的形象,彰顯自己的氣質和個性。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tǒng)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相似。四、待人接物的差異(一)、中西方國家的人們在接人待物方面都本著禮貌和熱情的態(tài)度,但在禮貌和熱情的表達方式上存在著很多不同。中國人熱情好客,出去在餐廳吃完飯后爭相買單付錢,而西方國家的人們不會因為朋友關系好而爭相付賬,在赴宴之前都會說好誰設宴請客,所以不會見到幾個朋友吃完飯同時爭相付錢的場面。在西方國家,最多可見的是“AA 制”。這種各自支付自己花費的方式。這也是西方國家強調個人和獨立意識的體現(xiàn)。(二)、中西方的人們都有謙虛的美德,但謙虛的方式有所不同。中國人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贊揚和肯定時,總是會否定的說:“沒有、還不行、一般”等等這樣的話語以表示自己的謙遜。而西方國家的人們在得到別人的贊揚時會說“謝謝 這既是自己對自己的肯定,也是對贊揚自己的人的判斷力的肯定。這并不是說西方人不懂得謙虛,我們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西方人謙虛的表現(xiàn)。(三)、由于中國傳統(tǒng)的封建禮教男尊女卑的影響,很多場合女士不能像男人一樣得到同等的尊重,在正式的宴會上總是男士在上座就座,而女士只能緊隨其次。而在西方國家,尊重婦女是起傳統(tǒng)風俗,女士優(yōu)先是西方交際中的原則之一,無論在任何公共場合,男士都要照顧好女士。五、對中西文化交際的啟示孔子說“和而不同”,意思是說,要承認“不同”,在“不同”的基礎上形成“和”,即和諧、融合,能使事物得以發(fā)展。今天的全球化時代,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用“和而不同”的態(tài)度來對待中西文化交流,在承認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基礎上吸收對方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亦即洋為中用、推陳出新,使自己的文化跟上時代,臻于先進的水平,才是一種積極可取的態(tài)度。首先,禮儀是實現(xiàn)人際交往和諧的前提和保障?,F(xiàn)代社會人際交往形式更多,內容更復雜,人與人關系和諧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之上。人與人關系和諧需要一定的社會禮儀作為黏合劑與潤滑劑,在跨文化交際中更是如此。禮儀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及個人的素質,是人們跨文化之間有效溝通的前提和保障。其次,禮儀的差異源于不同的文化內涵,其在歷史演繹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帶有本土文化的特征,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不僅要承認差異的存在,而且要理解和尊重這些差異。有意識地學習和比較不同文化中禮儀的差異,深刻領會其文化內涵,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對他文化的適應力,能幫助我們預測對方的交際行為,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從而提高交際效率。最后,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善于探尋文化的互通性,發(fā)掘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相近或相似的觀念,加以現(xiàn)代化的闡釋,達成相互間的認同,從而建立一種互補互存的和諧關系。在跨文化交際中,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和各種關系時,平等友善的理念應貫穿交際行為的全過程。對于禮儀文化中諸如此類的共性,我們應予以充分的發(fā)掘,使其成為多元文化展開交流、對話、商討,進而達到求同存異和諧發(fā)展的堅實基礎。正視差異,求同存異,保持積極的溝通心態(tài),實現(xiàn)文化認同。在努力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注意吸收西方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豐富更新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正確對人,正確待己,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參考文獻:[1]敖登,閑談中西文化差異[J],前沿,2005,(10).[2]王靜玲,談中西禮貌原則[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4).[3]王京華,韓紅梅,[J].河北學刊,2006,(4).[4]鄭春苗,中西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6]劉小燕,從傳統(tǒng)文化透視中西價值觀念的差異[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第二篇: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一:研究的背景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guī)則,是一種語言工具,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的人民遵守著各自不同的禮儀。中國的禮儀,使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經(jīng)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禮儀曾一直和中國遙相呼應,經(jīng)過中世紀的黑暗,迎來了文藝復興,并孕育著資本資本主義和現(xiàn)代文明,產(chǎn)生了現(xiàn)代科技和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隨著經(jīng)濟于文化的發(fā)展,講究文明禮貌,注重禮儀禮節(jié),越來越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講禮貌、懂禮儀,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標志,也是一個人道德水準和修養(yǎng)水平的體現(xiàn),對于提高國民素質,改善人際關系,敗仗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進步和經(jīng)濟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中華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幾千年的風雨洗禮之下依然熠熠生輝。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西方的禮儀和我國存在著諸多差異。在當前國際交往頻繁的形式下,不論是國內接待外賓或出國訪問旅游,不論是將要留學或常駐國外工作都有必要學習一下西方的禮儀。禮儀、禮節(jié)、習俗是人類生活中帶有規(guī)范作用的文化現(xiàn)象,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禮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精神面貌和社會風尚。西方國家的禮儀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構成西方各國人民的社會生活要素,也越來越多流傳到世界各地。我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許多禮儀習俗于歐美國家有一定的相同性,共通性,當然也存在不少差異。在今天改革開放的形勢下,了解歐美國家的文明禮儀、熟悉他們的禮儀習俗,有利于我們開闊視野,遵守國際禮儀和確立的習慣做法,增進與各國人民的友誼。三:研究的時間安排,邀請老師就本課題進行研究方法的指導; —11月,到圖書館和網(wǎng)站查閱有關中習禮儀文化差別的資料,掌握中西禮儀文化的差別;—2009年2月,走訪外教、涉外辦事旅游人員、歸國留學生及華僑,掌握中西禮儀文化差異的真實資料;,課題小組成員匯總資料,就其研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撰寫論報,與同學們分享研究成果,聽取師生們的評議;,召開結題評議會。先課題組成員按總評項目進行自評,然后由老師為課題組成員和小組進行評價。四:研究的內容我們都知道,在迎接遠方來客時,我們通常都會道:“你一路上辛苦了!”來表示對人的安慰。可是,如果我們用 “I a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這一語法正確的中式英文去迎接西方國家的客人時,他們回覺得很不自然,因為這種場合他們使用的問候語是 “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這類令人愉快的語句。這讓我們明白:有些問候在中國是合乎禮節(jié)的,而在西方卻不被采用。當然,這種差別不單單只有這些。如果你問侯一個西方人說“Where are you going?”或者說“Where have you been?”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方式他會想你再打聽他的私事,實在是太失禮了,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