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第20課時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及基因與性狀的關系2回扣基礎一、DNA和RNA的比較核算種類比較項目DNARNA結構規(guī)則的結構通常呈結構組成的基本單位核糖核苷酸嘌呤腺嘌呤(A)鳥嘌呤(G)
2025-06-07 12:54
【總結】(1)他的哥哥當時本有聲望,卻停留在閑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引薦。(2)當地州郡長官稍有輕慢,就又遷居,所以他搬遷的地方,大約有十多個州。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2025-06-06 00:25
【總結】專題13電解池現象:陰極:碳棒上覆蓋了一層紅色物質。陽極: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該氣體能使?jié)駶櫟牡矸鄣饣浽嚰堊兯{。說明:陰極有Cu生成,陽極有Cl2生成。CuCl2溶液陽極:惰性電極:碳棒、Pt、Au活潑電極:除Pt、Au外的金屬做電極陰極:連接電源負極,發(fā)生還
2025-06-05 23:51
【總結】我的空中樓閣(臺灣)李樂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皆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題解:“空中樓閣”“空中樓閣”:比喻虛幻的事物或脫離實
【總結】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與實宗白華1、領悟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文章內容。2、理解我國藝術表現里虛與實的關系。3、運用課文的觀點闡明一些文學現象。教學目標一(1-6)提出文章觀點,即全、粹統(tǒng)一,虛實結合是中國藝術傳統(tǒng)中的重
2025-06-05 23:49
【總結】常見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強酸:HCl、H2SO4、HNO3、HBr、HI、HClO4等強堿:KOH、NaOH、Ba(OH)2等弱酸:H2SO3、H3PO4、HF、HNO2、HCOOH、HClOC6H5COOHCH3COOH、H2CO3、H2S、HCN弱堿:Fe(O
2025-06-05 23:37
【總結】專題7物質的量濃度(2)溶質的質量分數)%(100S100S%100mmm%100mmBBBB飽和(溶劑)(溶液)?????????(3)物質的量濃度(mol/L)(1)溶解度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tài)物質在100g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所溶解的溶質的質量結論:兩種同一溶質、不同質量分數的的溶液
2025-06-05 23:48
【總結】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高考生物一模試卷一、選擇題(共7小題,每小題6分,滿分42分)1.下列關于種群和群落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樣方法是估算植物種群密度的常用方法B.捕食關系對維持群落的穩(wěn)定有重要作用C.影響植物群落垂直結構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火山巖演變成灌木林的過程屬于次生演替2.下列關于酶的敘述,
2024-11-15 22:38
【總結】難溶物:鹽:硝酸鹽鉀鈉銨外加磷酸二氫與醋酸溶解于水不困難SO42-:難溶鋇鉛鹽,微溶鈣銀鹽Cl-:難溶銀鹽CO32-、SO32-、HPO42-、PO43-:可溶只有鉀鈉銨鹽難電離物:弱酸、弱堿和水(絡合物)弱酸:H2CO3、H2SO3、H2S、H3PO4、HF、HClO、有機酸(如:CH3COOH、HCOOH、H
【總結】討論:現在以下物質:①NaCl溶液;②干冰;③液態(tài)的醋酸;④銅;⑤BaSO4固體;⑥蔗糖;⑦酒精;⑧熔融的KNO3。請回答下列問題(填序號):(1)以上物質能導電的是:;(2)以上物質屬于電解質的是:
【總結】1、以(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連詞,“因為”)(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介詞,“用、拿、把”)(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連詞,“來”)(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介詞,“用、拿、把”)(5)以亂易整,不武(介詞,“用、拿、把”)2、于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介詞,“
【總結】(1)以勇氣聞于諸侯(介詞,“憑借”)(2)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介詞,“用、拿、把”)(3)君何以知燕王(介詞,“憑借”)(4)秦以城求璧而趙不(介詞,“用、拿、把”)(5)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連詞,“來”)(6)傳以示美人及左右(連詞,“來”)(7)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連詞,
2025-06-07 12:57
【總結】1、以(1)引以為流觴曲水(介詞,“用、拿、把”)(2)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介詞,因為)2、之(1)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助詞,消獨)(2)不知老之將至(助詞,消獨)(3)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動詞,“往、到達”)(4)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助詞,消獨)(5)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助詞,“的
【總結】1、于(1)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介詞,“對、對于”)(2)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介詞,表比較)(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介詞,“在”)(4)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介詞,“與”)2、焉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語氣詞)3、之(1)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助詞,消獨)(2)填然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