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L/O/G/O 影視人類學 Visual Anthropology 主要內容 影視人類學片 影視人類學的起源 影視人類學的發(fā)展 影視人類學定義 影視人類學的研究對象 Hot Tip ? 影視人類學是以視聽技術為主要手段的新興學科。影視藝術在人類學領域的應用隨著電影技術的發(fā)明就開始了,從第一部人類學電影《巴巴里人的制陶》 (1895)攝制至今,影視人類學逐步建構了一個理論和經驗相結合的復雜體系。 [ Image information in product ] ? Image : ? Note to customers : This image has been licensed to be used within this PowerPoint template only. You may not extract the image for any other use. ?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為配合全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大調查,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楊光海等拍攝了一批人類學紀錄電影,保留了豐富的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但當時并沒有引起世人足夠的關注。 ? 改革開放以來,新一代人類學家和電影導演重新開始了影視人類學的探索,孫曾田拍攝的紀錄片《最后的山神》 (1992)獲“亞廣聯(lián)”紀錄片大獎,引起了國際影視人類學界的關注 。莊孔韶將學院派傳統(tǒng)研究轉向應用性研究,先后拍攝《端午節(jié)》(1990)和《虎日》 (2022) ,為新時期中國影視人類學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指導作用 。 ? 在英語里,影視人類學的學科名稱比較一致,叫做 Visual Anthropology,在西方國家中通用。visual在英語中有“視覺的”、“看得見的”、“形象化的”等含義。 Visual Anthropology可以理解為“可視的人類學”,或者“形象化的人類學”,《視覺人類學》。這個術語的出現(xiàn)很晚,大約在 20世紀 60年代后期才問世 。 ? 在我國使用則要更晚。 1985年,當時擔任國際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