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nother a sickly ivoryyellow slightly tinged with blood “一朵……一朵……一朵”是一個排比結構,并列關系,而張培基先生卻把它處理為one … another … still another 這種遞進結構,使譯文更接近“英式思維”,更地道。此外,張先生對幾個顏色詞的處理也恰倒好處。“Sickly ivoryyellow slightly tinged with blood red” 中兩個顏色詞組搭配得珠聯(lián)璧合,這樣,一朵雖然纖弱但對生命仍然執(zhí)著的薔薇花便躍然紙上。其實張培基先生早在1964年就出版了專著《英語聲色詞與翻譯》,對聲色詞的翻譯做了深刻探究。他認為要做好這方面的翻譯,譯者必須掌握大量的英語聲色詞及其組詞結構和適用的場合。這樣的聲色詞為張先生的譯作的確增色不少。除了以上提及的描寫薔薇花的顏色,還有很多讓人叫好的色彩。如:sapphire mountains and emerald rivers(青山綠水),bitter cold North with its drab and dried up vegetation(嚴冷枯黃的北方),the sky pallid(天的顏色顯得淡),azure skies(碧綠的天色),a light yellowishgreen(淡綠微黃(的棗子)), The banks with their yellowish soil and green grass receded into two greenish strips(兩岸是黃土和青草,再過去是兩條的青痕)等等,這里不一一枚舉。例 4:張培基教授的英譯文《快樂的死亡》充分體現(xiàn)了張培基先生對中西兩種文化、兩種語言的透徹的理解和嫻熟的駕馭。張培基教授在力求選詞得當,語句自然流暢的同時又不拘泥于計較詞句上的得失。他把語篇神韻擺在第一位,追求既能完美地表達原文信息、原文功能、又能譯出原文的風格與韻味。作家有三種死法。譯文:A writer can die three kinds of death.diethe death:end suddenly and pletelv,是一種戲謔的說法;恐怕大多數(shù)人會很順手的翻成“a writer can die in three ways”,而此種譯法勢必不能表達原文作者并不犀利的語言之中所表達的凝重話題。自然的死屬于心臟停止跳動,是一種普通的死亡形式……譯文:Natural death,caused by the discontinuation of heartbeat,is amon form of death...原文的“屬于”很容易很讓想到“belong to”短語,可是張培基教授卻用了一個被動語態(tài)將原文更地道更通順地表達了出來。作家沒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個人藝術生命的死亡、職業(yè)的停頓。譯文:When a writer no longer produces any works,it is tantamount tothe death of his artistic life or the end of his career.形容詞tantamount不僅顯示了張培基教授英語詞匯量之大,更顯示了其駕馭語言的能力。動詞produce及名次end的譯法,若沒有正確理解原文,吃透原文字里行間的意思,一般人怕是翻譯不出來的吧。第二篇:張培基生平簡介翻譯家 :張培基一 :生平簡介張培基先生系福建福州人,出生于1921年。早年移居上海,在那里接受了初等和中等教育。張先生1945年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英國文學系,同年任《上海自由西報》英文記者、英文《中國評論周報》特約撰稿者兼《中國年鑒》(英文)副總編。1946年赴日本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任英語翻譯,隨后留學美國,就讀于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英國文學系研究院。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幾天,他便毅然飛回了祖國的懷抱。那一年張培基先生年僅28歲。之后,他在華北大學、革命大學學習并參加了解放區(qū)土地改革運動。張先生1951年到北京外文出版社從事編譯工作,歷四載。1955年起他便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校(今洛陽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執(zhí)教,一干就是25年。隨著該校校址遷移,張家口、北京、洛陽等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1980年張先生轉業(yè)到地方,開始在北京對外貿易學院(今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任教,1991年退休。他曾任研究生導師,北京市高級職稱評委,中國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理事,外文出版社英文翻譯顧問,獲國務院頒發(fā)的突出貢獻者特殊津貼。他的名字已經(jīng)被列入《中國翻譯家詞典》,在當今中國翻譯界有著重要的地位。幾年來,他一直在為《中國翻譯》雜志的“翻譯自學之友漢譯英練習”專欄撰稿,這些譯文自然流暢并且極具文采,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的翻譯理念,實乃翻譯作品的經(jīng)典,令許多讀者和翻譯愛好者受益匪淺。這些譯文后來被收進《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集結出版,不但為中國學者進一步研究翻譯理論與技巧提供了豐富的實例文章,而且為外國學者研究中國五四以來知識分子的思想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目前他還擔任《英語世界》雜志的顧問,同時他也是北京一所民辦學校的顧問,作為一名老教育家,他為該校的師資培養(yǎng)做出了很大貢獻。二 : 主要翻譯作品1955 年 柔石《為奴隸的母親》(載英文版《中國文學》雜志)1960年 曹禹《明朗的天》(外文出版社)1962年 楊植霖《王若飛在獄中》(外文出版社)1984年 王士菁《魯迅傳》(外文出版社)1999年 《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年 廖靜文《徐悲鴻一生》(外文出版社)1964年 《習語漢譯英研究》(商務印書館)1964年 《英語聲色詞與翻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 《英漢翻譯教程》(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4年 The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er39。s Handbook(《漢英口譯手冊》與加拿大馬拉斯匹那學院方面合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