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圖,矩形 P QM N 內(nèi)接于 △AB C ,矩形周長為 24 , A D ⊥BC交 PN 于 E ,且 BC = 10 , AE = 16 ,求 △A BC 的面積. 解 在矩形 P QM N 中, PN ∥= QM , ∴△ APN ∽△ A BC . ∵ AD ⊥ BC , ∴ AE ⊥ PN , ∴PNBC=AEAD. 設(shè) ED = x , ∵ 矩形 PQ M N 周長為 24 , ∴ PQ + PN = 12 , ∴ PN = 12 - x , AD = 16 + x , ∴12 - x10=1616 + x, x2+ 4x - 32 = 0 , 解得 x 1 = 4 , x 2 =- 8( 舍去 ) , ∴ AD = 16 + 4 = 20 , ∴ S △ ABC =12BC 懷化 ) 如圖, △A BC 是一張銳角三角形的硬紙片. AD 是邊 BC 上的高, BC = 40 cm , AD = 30 c m.從這張硬紙片剪下一個長 HG 是寬 HE 的 2 倍的矩形 E FG H ,使它的一邊 EF 在 BC 上,頂點 G 、 H 分別在 AC 、 AB 上,AD 與 HG 的交點為 M. ( 1) 求證:AMAD=HGBC; ( 2) 求這個矩形 E FG H 的周長. 解 ( 1 ) 證明: ∵ 四邊形 EFG H 為矩形, ∴ EF ∥ GH , ∴∠ AHG = ∠ ABC . 又 ∵∠ HA G = ∠ BAC , ∴△ AH G ∽△ ABC , ∴AMAD=HGBC. ( 2 ) 設(shè) HE = x , 則 HG = 2x , AM = AD - DM = AD - HE = 30 - x , 由 ( 1 ) 可知,AMAD=HGBC, 即30 - x30=2x40, 解得 x = 12 , 2x = 24 . ∴ 矩形 EF GH 的周長為 2 ( 12 + 24 ) = 72 cm. 解 ( 1 ) 證明: ∵ 四邊形 EFG H 為矩形, ∴ EF ∥ GH , ∴∠ AHG = ∠ ABC . 又 ∵∠ HA G = ∠ BAC , ∴△ AH G ∽△ ABC , ∴AMAD=HGBC. ( 2 ) 設(shè) HE = x , 則 HG = 2x , AM = AD - DM = AD - HE = 30 - x , 由 ( 1 ) 可知,AMAD=HGBC, 即30 - x30=2x40, 解得 x = 12 , 2x = 24 . ∴ 矩形 EF GH 的周長為 2 ( 12 + 24 ) = 72 cm. 【例 4 】 如圖,在 8179。94=32, 又 ∵△A DO ∽△A GE , ∴AOOE=ADDG=32, ∴DOGE=ADAG=35,GEDC=BEBC=59, ∴DOGE179。59=13,即DODC=13, ∴DOOC=12. 答題模板 第一步:審題,理解問題,清楚問題中的已知條件與未知結(jié)論; 第二步:過三角形邊上的點作欲求分比線段的平行線,構(gòu)成兩對相似三角形; 第三步:根據(jù)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得出與欲求分比線段相關(guān)聯(lián)的兩線段的比值; 第四步:根據(jù)比例的性質(zhì)逐步求得欲求分比線段的比值; 第五步:反思回顧,查看關(guān)鍵點、易錯點,完善解題步驟. 批閱筆記 尋找對應(yīng)線段比時,常借輔助線過渡,注意利用合分比性質(zhì)對新的分點分出的個線段之比的求取 . 此類問題在作出輔助線后,注意重點討論兩對相似三角形,如本題中的 △ BE G ∽△ BCD 和 △ AD O ∽△ AGE ,本題也可過點 D 作AE 的平行線,同樣也可以求得相關(guān)的比值 . 答題規(guī)范 考題再現(xiàn) 如圖,在 R t△ A BC 與 Rt △A DC 中, ∠A CB = ∠AD C = 90176。 ∠ B 可能與 ∠ AC D 相等,或者 ∠ B 與∠ C AD 相等,三角形 △ ABC 與 △ A DC 相似可能是 △ AB C ∽△ A CD或 △ A BC ∽△ C AD . 根據(jù)對應(yīng)邊成比例,有兩種情況需要分類討論. (2) 分類討論在幾何中的應(yīng)用也很廣泛,可以說整個平面幾何的知識結(jié)構(gòu)貫穿了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 (3) 在解題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問題中的條件與結(jié)論,還要在推理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題目中的隱含條件,以便全面、正確、迅速地解決問題. 忽視已知條件,實質(zhì)上是對概念理解不詳、把握不準(zhǔn)的表現(xiàn). 老師忠告 (1 ) 此題中,兩個直角三角形 Rt △ ABC 與 Rt △ ADC 中,∠ AC B = ∠ ADC = 90 176。 ∠ B 可能與 ∠ ACD 相等,或者 ∠ B 與∠ CA D 相等,三角形 △ ABC 與 △ AD C 相似可能是 △ ABC ∽△ A CD或 △ AB C ∽△ CAD . 根據(jù)對應(yīng)邊成比例,有兩種情況需要分類討論. (2 ) 分類討論在幾何中的應(yīng)用也很廣泛,可以說整個平面幾何的知識結(jié)構(gòu)貫穿了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 (3 ) 在解題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問題中的條件與結(jié)論,還要在推理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題目中的隱含條件,以便全面、正確、迅速地解決問題. 忽視已知條件,實質(zhì)上是對概念理解不詳、把握不準(zhǔn)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