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效果,是清洗硬質(zhì)表面餐具洗滌劑的組分之一[11]。用移液管移取21mL氨水于小燒杯中,用膠頭滴管將氨水逐滴加入到三口燒瓶中,加熱混合液至80℃,反應若干小時,直到有白色凝膠狀物生成為止。用1:1鹽酸中和,調(diào)節(jié)pH值至中性,加入NaCl的甲醇溶液,攪拌得沉淀,將沉淀物洗滌、干燥。分別對加有阻垢劑和未加有阻垢劑的實驗水進行加熱,促使CaCO3析出,然后測定水中保留的Ca2+含量的變化,若水中保留的Ca2+含量越高,則成鈣垢就越少,阻垢效果就越好。將一定濃度的NaHCO3溶液用去離子水稀釋到250mL,加一定量PASP共聚物搖勻,再加入一定濃度的CaCl2溶液保持6h,冷卻、靜止、過濾,取清液25mL,加入2,5mL氨水氯化銨緩沖溶液。配制一份空白水樣,做空白試驗。阻垢率=[(V1-V0)/(V2-V0)]100%式中:V1—溶液加有阻垢劑時,滴定消耗的EDTA標準溶液的體積,ml;V2—溶液不加有阻垢劑時,室溫下消耗的EDTA標準溶液的體積,ml;V0—不加阻垢劑,80℃滴定消耗的EDTA標準溶液的體積,ml 。經(jīng)查資料,適宜合成條件初步確定為n(NH3):n(MA):n(檸檬酸)=:1:,熱聚合溫度為170℃,熱聚合時間為15min。故只有多做幾組對照實驗考查不同氨與MA的摩爾比對產(chǎn)品阻垢性能的影響。 熱縮合溫度對產(chǎn)品阻垢性能的影響合成聚天冬氨酸共聚物反應屬于熱縮合反應,其聚合度受熱縮合溫度影響,一般來說提高溫度有利于縮短縮合時間。 合成條件的優(yōu)化經(jīng)初步試驗和分析,最終選擇原料用量比、銨化時間、縮合溫度、熱縮合時間作為考查因素考察對產(chǎn)品的阻垢性能的影響。根據(jù)反應原理和初步實驗可得,聚天冬氨酸阻垢劑合成產(chǎn)率受到原料用量比、銨化時間、熱縮合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設計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實驗表表1, A為原料配比(nMA:n濃氨水),B為胺化時間(min),C為原料配比(nMA: nCA),D為熱縮合溫度(℃),E為熱縮合時間(min)。實驗結(jié)果及分析見圖1至圖5。—3h。 MA與檸檬酸的摩爾比對阻垢率的影響圖3 MA與檸檬酸的摩爾比對阻垢率的影響在最適宜的n(氨):(MA)=:1條件下,如上圖所示可以看出隨著檸檬酸量的增加,產(chǎn)品的阻垢率先升后下降。故在檸檬酸改性聚天冬氨酸中以n(MA):n(檸檬酸)=1:。 熱縮合時間對阻垢率的影響圖5熱縮合時間對阻垢率的影響如圖5所示170、180、190℃三組溫度均在15min的時候得到阻垢率最高的產(chǎn)品。綜上實驗結(jié)果,在最適宜縮合溫度170℃時,反應時間15min得到的產(chǎn)品阻垢性能最好。適宜于工業(yè)化生產(chǎn)??偨Y(jié)本次實驗比較成功,非常感謝何愛江老師的細心指導。由于聚天冬氨酸改性實驗以前從未做過,在初試階段只能自己摸索。本次實驗耗時較多、藥品消耗量大。通過此次實驗既將專業(yè)知識應用于實踐又鍛煉了自我。致謝隨著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季節(jié)的腳步匆匆而過,三年的的讀書生活在這個季節(jié)即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大學生活一晃而過,回首走過的歲月,心中倍感充實,三年的求學生涯在師長、親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卻又收獲滿囊。首先誠摯的感謝我的論文指導老師何愛江主任,他在忙碌的教學工作中擠出時間來審查、修改我的論文,還有交過我的所有老師們,你們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作風一直是我學習、工作中的榜樣,你們的循循善誘的教導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給予了我無盡的啟迪,在此,謹向?qū)煴硎境绺叩木匆夂椭孕牡母兄x。最后感謝父母和姐姐在學習和生活上的關懷和鼓勵!雖然他們不明白論文的寫作主題,但是他們一直都默默地給予我關切和鼓勵,是我疲憊時溫馨的港灣。最后再一次感謝在我三年的求學生涯中所有給予我鼓勵和幫助的的良師益友和同學。 參考文獻[1] [J].合成阻垢劑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2009年12月第4期[2] 高艷春等編著. 應用化工[J].新型阻垢劑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2009年8月第38卷第8期:2.[3][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0:577.[4]suitorJW,MamerWJ,Rit hisrory and status of research in fouling of hearexchanger in cooling water service[J],can J ,1977,55374[5]鄭邦乾,[J]。等.兩親性接枝聚天冬氨酸的合成與降解性能研究[J].天津科技大學學報,2008,23(3):49—51.[10] 孫波,方葉明,、殼聚糖和鈣磷化合物的復合材料的方法[P].中國專利:2008 10 053 550,20081022.[11] [J].上海化工,2010,3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