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活) 】 地震兩列,分別代表左震和右震參與組合。 1,一般組合 梁號 截面 內(nèi)力 恒載 活載 風(fēng)載 恒 + 五層左跨 左端 M V 跨中 M 右端 M V 42 五層中跨 左端 M V 跨中 M 102 右端 M 85 V 五層右跨 左端 M V 跨中 M 右端 M V 四層左跨 左端 M V 跨中 M 右端 M 145 V 四層中跨 左端 M V 跨中 M 右端 M V 四 層右跨 左端 M V 跨中 M 右端 M V 三層左跨 左端 M V 跨中 M 右端 M 43 V 三層中跨 左端 M V 跨中 M 右端 M V 三層右跨 左端 M V 97 跨中 M 右端 M V 二層左跨 左端 M 127 V 跨中 M 右端 M V 二層中跨 左端 M V 跨中 M 右端 M 41 V 二層右跨 左端 M V 跨中 M 74 右端 M V 一層左跨 左端 M V 104 跨中 M 44 右端 M V 110 一層中跨 左端 M V 36 跨中 M 右端 M V 一層右跨 左端 M 112 V 跨中 M 右端 M V 恒+ 風(fēng) 恒+*1.4*(活 +風(fēng)) (雪 +活) 地震作用 [恒 +(雪 +活) ]+ 地震作用 0 0 45 0 0 153 153 162 162 46 47 框架柱內(nèi)力的基本組合值 1,基本組合 框架柱的內(nèi)力組合 柱號 截面 內(nèi)力 恒載 樓面活載 縱框架傳來樓面活 載 樓面活載合 計 五層邊柱 1 上端 M 0 N 下端 M 0 N 五層中柱 1 上端 M 0 N 44 下端 M 0 N 44 五層中柱 2 上端 M 0 N 下端 M 46 0 N 五層邊柱 2 上端 M 0 N 下端 M 0 N 四層邊柱 1 上端 M 53 0 N 下端 M 0 N 四層中 上端 M 0 48 柱 1 N 下端 M 0 N 四層中柱 2 上端 M 0 N 下端 M 0 N 四層邊柱 2 上端 M 0 N 916 下端 M 0 N 916 三層邊柱 1 上端 M 64 0 N 1429 下端 M 0 N 1429 三層中柱 1 上端 M 47 0 N 下端 M 0 N 三層中柱 2 上端 M 0 N 下 端 M 0 N 三層邊柱 2 上端 M 0 N 下端 M 0 N 二層邊柱 1 上端 M 0 N 下端 M 0 49 N 二層中柱 1 上端 M 0 N 下端 M 52 0 N 二層中柱 2 上端 M 0 N 下端 M 0 N 二層邊柱 2 上端 M 0 N 下端 M 0 N 一層邊柱 1 上端 M 0 N 下端 M 0 N 一層中柱 1 上端 M 0 N 下端 M 0 N 一層中柱 2 上端 M 0 N 下端 M 0 N 一層邊柱 2 上端 M 0 N 下端 M 0 N 50 風(fēng)載 恒+ 活 恒 + 恒 +*(活+風(fēng)) 恒 最大內(nèi)力組 合 51 52 2,考慮地震作用 柱號 截面 恒載 (雪 +活) 地震作用 向左 向右 五層邊柱 1 上端 下端 6 53 五層中柱 1 上端 下端 五層中柱 2 上端 下端 46 五層邊柱 2 上端 下端 四層邊柱 1 上端 53 下端 四層中柱 1 上端 136 136 下端 四層中柱 2 上端 下端 四層邊柱 2 上端 86 86 916 下端 916 三層邊柱 1 上端 64 1429 54 下端 1429 三層中柱 1 上端 47 下端 三層中柱 2 上端 下端 三層邊柱 2 上端 下端 二層邊柱 1 上端 下端 二層中柱 1 上端 下端 52 二層中柱 2 上端 212 212 下端 二層邊柱 2 上端 下端 55 一層邊柱 1 上端 下端 一層中柱 1 上端 下端 一層中柱 2 上端 下端 一層邊柱 2 上端 下端 [恒 +(雪 +活) ]+*地震作用 Mmax及相應(yīng)的 N Nmin及相應(yīng)的 M Nmax及相應(yīng)的 M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