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課內(nèi)文言文對比練習集湖北省孝感市祝站二中羅有志目錄一《湖心亭看雪》與《滿井游記》練習二《湖心亭看雪》與《江雪》練習三《桃花源記》與《醉翁亭記》練習四《五柳先生傳》與《醉翁亭記》練習五《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練習六《岳陽樓記》與《小石潭記
2025-01-05 11:35
【摘要】考前沖刺訓練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沖刺訓練七年級上冊一、《論語》十二章(10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
2025-08-01 18:12
【摘要】2020年中考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試題(共68套)年安徽省初中畢業(yè)學業(yè)考試語文試卷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
2025-01-06 06:27
【摘要】——課內(nèi)文言文復習岳陽樓長江三峽富春江小石潭——課內(nèi)文言文復習楊集二中趙建青課標要求:1、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2、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3、背誦優(yōu)秀詩文
2025-03-04 12:23
【摘要】第二篇閱讀二文言文閱讀考綱研讀真題回放一、[2022遵義]愛蓮說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
2025-08-07 22:21
【摘要】主要題型有兩類:一是簡答題,二是開放性試題。有時也會出現(xiàn)選擇題。3.小說閱讀考查類型一故事情節(jié)的梳理蹬布①那天放學進家,響蓮先是高興,后是驚訝。高興的是爸爸難得在家,驚訝的是爸爸脖子上吊著繃帶托著左胳膊。②因為爸爸意外工傷,響蓮那天沒有挨著枕頭就入睡。她聽見爸爸媽媽在低聲商量事兒。媽媽說:“欠人家兩個月車錢了
2025-08-07 21:26
【摘要】中小學課件課內(nèi)重要文言文閱讀中小學課件【命題規(guī)律】1.順暢地朗讀課文,掌握課文的句讀,主要考查學生閱讀的能力。2.理解常用的實詞和虛詞。重點考查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3.翻譯句子。重點考查對文言句式的掌握情況。4.了解課文所蘊含的觀點和思想感情。
2025-01-22 11:59
2025-08-07 22:37
【摘要】2020年中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復習要點2020年中考語文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溫故而知新/3、理解背誦①《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關(guān)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面借鑒的
2025-01-04 17:42
2025-08-07 21:48
【摘要】金華市金蘭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監(jiān)理實施細則浙江省水利水電建筑監(jiān)理公司金華市金蘭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監(jiān)理部168份2020年中考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試題2020年高一自主招生考試人文素養(yǎng)(語文)測試題愛蓮說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2025-01-08 17:06
【摘要】名師伴你行考點3考點4考點3考點4考點3考點4學案2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考點突破(二)名師伴你行。⑴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⑶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⑷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判斷句賓語前置句
2025-08-06 06:22
【摘要】68份2020年中考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試題68份2020年中考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試題68份2020年中考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試題1.蚌埠二中2020年高一自主招生考試人文素養(yǎng)(語文)測試題愛蓮說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裔婚矮付穿衣椅慚槍唇麻靜溫出那尋
2025-01-06 05:33
【摘要】2020年中考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試題(共68套)年安徽省初中畢業(yè)學業(yè)考試語文試卷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