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卜算子詠學習目標:?:體會兩首詞的寓意和作者的感情。?:比較閱讀兩首詞的異同點。?: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詞。卜算子詠梅毛澤東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
2025-06-13 12:50
【摘要】——第一單元寫作學寫詩歌什么是詩歌?詩歌: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jié)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詩歌有四個特點(1)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2)詩歌有豐富的感情與想象。
2025-06-11 22:45
【摘要】觀刈麥白居易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類:諷諭、閑適、感傷、雜律。他本人最得意,價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諷諭詩。他的詩語言通俗曉暢,相傳老嫗都能聽懂。
【摘要】李清照詞《醉花陰》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父親李格非為當時時著名學者,母親王氏也是擅長詩文。李清照通曉音律,長于詩詞,工散文,能書畫,是位才華出眾的女詞人。十八歲嫁給太學士趙明誠為妻。早期生活優(yōu)裕,夫妻和諧,情趣相投,家庭美滿,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公元1127年,
【摘要】商山早行溫庭筠寫作背景:?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詩詞俱佳,以詞著稱。溫庭筠詩詞,在思想意義上雖大多無較高的價值,但在藝術上卻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被譽為花間派鼻祖。?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
2025-06-11 22:35
【摘要】商山早行——溫庭筠溫庭筠其人?溫庭筠(約812-870年),本名歧,字飛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世居太原。才思敏捷,下筆萬言,為人放蕩不羈,性倨傲,好譏刺權貴,為執(zhí)政者所惡,當時士大夫亦詆其“有才無行”。由茲屢舉進士不第。后竟流落而終。是晚唐著名的詩人、詞家。?在晚唐的詩人中,溫庭筠聲名鵲起,與李商
【摘要】《醉花陰》猜人物美女才女奇女李清照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人。是婉約派代表詞人,創(chuàng)“詞,別是一家”之說,其詞被稱為“易安體”,詞集《漱玉集》。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第一位女詩人,亦稱“一代詞宗”。愁,緣愁是個長—
【摘要】讓作文亮起來上節(jié)課優(yōu)秀范文?六班:折玉梅、蔣睿杰?三班:劉溟楓、溫云杰、賀舜奕、郭婉婷、溫晨博一、品味優(yōu)點二、修改不足媽媽我一生的感動?寫作要求:?能點題?有亮點作文的?點題
【摘要】李清照詩詞賞析端莊其品清麗其詞《武陵春》李清照(1084-約1151),號,濟南人,宋代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的代表作家,作品集《漱玉詞》。她出生在一個文學氣氛濃厚的家庭里,從小便有詩名,后嫁給趙明誠,夫婦共同??惫艜驮娫~,生活優(yōu)
2025-06-11 22:40
【摘要】議論文閱讀學會轉身?:?在遇到困難時學會轉身,換個角度看問題,問題往往就迎刃而解。?11、解析:可以從“三段論”式結構入手。?,往往可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經過、結果。?答案:美國某一小鎮(zhèn)的一個人想出用郵寄磚代替火車運磚的辦法,使小鎮(zhèn)擁有了第一家銀行。?
2025-06-11 22:46
【摘要】水滸傳施耐庵1、作者簡介:施耐庵,元末明初人。卒于淮安,約70歲。2、故事原形及發(fā)生的年代:北宋末年宣和年間爆發(fā)的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規(guī)模雖然不太大,但一度聲勢很盛,后來卻接受了"招安",也就是向官方投降,而宋
【摘要】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題解沁園春雪?詞,又稱作長短句、詩余、曲子詞,歷史上宋代是詞的創(chuàng)作繁榮時期,涌現了蘇軾、辛棄疾等為代表的的豪放派詞人和以柳永、李清照為代表
【摘要】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積累詩句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雨說
【摘要】(兩首)卜算子·詠梅【毛澤東】【陸游】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
【摘要】談讀書(英)培根學習目標1、了解作者,識記并掌握字詞的讀音及寫法。2、熟讀課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培養(yǎng)梳理知識的能力,積累精辟句子。3、理解本文的讀書觀,激發(fā)學生讀書熱情。作者簡介:培根(1561——1626),畢業(yè)于劍橋大學,是英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