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不是“職業(yè)培訓班”,而是?!蔽耶敃r說的這句話來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我們能保證的是,你的孩子將學會思考,并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無論五年以后出現什么樣的新技術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我當時回答道:“電腦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保ㄗⅲ篤isiCalc是當時最熱門的計算機應用軟件,但它在二十年前就被淘汰了,這件事又一次證明了科技的發(fā)展是日新月異的。在大學四年里,大家應該努力為自己編織生活夢想,明確奮斗方向,奠定事業(yè)基礎。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將大段時間用于學習的人生階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擁有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實自我的成長歷程。這是因為,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機會系統(tǒng)性地接受教育。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夠的自由處置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支配所有屬于自己的時間。這是你離開家庭生活,第一次獨立參與團體和社會生活。大學:人生的關鍵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只要做好了這七點,大學生臨到畢業(yè)時的最大收獲就絕不會是“對什么都沒有的忍耐和適應”,而應當是“對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從入學的第一天起,你就應當對大學四年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規(guī)劃。當他們被第一次補考通知喚醒時,當他們收到第一封來自應聘企業(yè)的婉拒信時,這些學生才驚訝地發(fā)現,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為時已晚……這“第四封信”是寫給那些希望早些從懵懂中清醒過來的大學生,那些從未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的大學生以及那些即將邁進大學門檻的未來大學生們的。最大的收獲也許是……對什么都沒有的忍耐和適應……這封來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學生的心聲?;仡^看自己所謂的大學生活,我想哭,不是因為離別,而是因為什么都沒學到。 以下是李開復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大學4年應這樣過》:2005年2月今天,我回復了“開復學生網”開通以來的第1000個問題。李開復寫給中國大學生的第四封信——第四封信:大學四年應這樣度過消息人士透露,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qū)總裁李開復將于今天正式辭職,結束其為期四年的任期。祝福中國的學生,當你逐步獲得成功、自信、快樂時,會發(fā)現一個良性循環(huán):從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樂,從自信里得到快樂和成功,從快樂里得到成功和自信。祝福中國的學生,當你碰到挫折時,能用這三個原則,以度量、勇氣、智慧來幫助你渡過難關。唯有更多人愿意付出,快樂才能更迅速地通過人際網擴散。也許你會說:“我沒有這樣的朋友,也不敢去亂找朋友,如果別人拒絕怎么辦?”如果別人拒絕你,你沒有失去任何東西,但如果別人接受你,你可能因此找到你自己。但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以我們也需要和知心朋友溝通、傾訴。最自然的溝通對象可能是你的親人,特別是你的父母。學習檢查自己,常保正念。近年來憂郁癥已成為全世界來勢洶洶的心理疾病,而其和負面思考有極大的關系,有些人習慣鉆牛角尖,往悲觀無助的方向想,困在死胡同中。耶魯大學的研究發(fā)現,“笑”的感染力超過了所有其他感情,人們總會反射式地以微笑來回報你的微笑,而開懷的大笑更能迅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的氣氛,此外,幽默的笑也能促進相互信任,激發(fā)靈感。要得到快樂,你需要幽默、樂觀的想法和溝通。其實,馬加爵的內心獨白,證明他是一個有自覺的人,他能看清自己的困境,可惜他將自己鎖在自我封閉的牢籠里,讓仇恨把他帶向毀滅?!瘪R加爵在人際交往中碰到很多障礙,這些障礙帶給他苦悶,而這些苦悶又沒有渠道宣泄,進而造成更大的苦悶。馬加爵很苦悶,卻沒有傾訴苦悶的渠道。西方有一古諺:“有人分享快樂加倍,有人分擔痛苦減半。與人溝通是提升你的情商和快樂的唯一方法??茖W證明,在一起交談的兩個人會慢慢達到同樣的心理狀態(tài)(喜怒哀樂)和生理狀態(tài)(體溫、心跳等)。快樂的第三步:有人分享快樂加倍,有人分擔痛苦減半科學研究告訴我們,調節(jié)自己的心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知心的人傾訴和溝通。但他想改掉這個毛病,于是他要求我在每次看到前兆時,用一句“密語”(如“讓我們言歸正傳吧”)來提醒他。如果認為自控不容易,那么,你可以請你的知心好友隨時提醒你。除了上溯的理智分析外,深呼吸是最快、最簡單的情緒調節(jié)方法,中國人說:“心浮氣躁”、“心神不寧”、“心亂如麻”、“心焦如焚”,指的都是心情紊亂和情緒及精神狀態(tài)的關系,而“氣定神閑”、“心安理得”最方便的作法就是深呼吸,也就藉由調氣調息,把氣調順了,比較能擺脫情緒的牽扯,回到理性思考。感情和溝通都是最有感染性的,你完全可以用有建設性的、寬容的態(tài)度來與他人溝通并影響他人。如果他感到氣憤,他不會瞬間爆炸,因為他知道爆炸的后果,但他也不會壓抑自己的感情,因為那會對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他通常會盡量自控地用最有建設性的方式處理。自覺不只是認識自己的能力,更是認識自己的感情。當你怒火中燒時,把憤怒的話轉變成感性的話并不容易。最有效的溝通就是直接談到你的感情,比如那位老板可以說:“當你在那么多人面前罵我時,我感到失去尊嚴,非常為難。”結果就更不堪設想。”那么下屬肯定會反感。當然,在情感問題上,直接溝通也需要技巧。拐彎抹角、言不由衷、瞻前顧后、當面不說、背后亂講都是壞習慣?!敝袊丝傉J為矜持、含蓄是美德。”如果馬加爵能直接地宣泄自己的感情,他也許可以防止悲劇發(fā)生??鞓返牡诙剑盒鼓愕那楦?,控制你的脾氣心理學家認為,馬加爵“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獨的,因為他總不愿與人交流,不愿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是一個情緒反應相當激烈的人,但是他外表上又是一個相當壓抑的人。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學會尊重你自己,能不能發(fā)現自己的價值在哪里。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沈向洋小時候一直活在別人的價值觀里,為了“第一名”拼命,但是有一天,“我忽然意識到原來的想法錯了。所以,同學們一方面要培養(yǎng)自己的自信,以每一個小的成功來激勵自己,另一方面也必須能接受自己,理解你們是為自己而生活的。最無謂的“發(fā)愁”就是對自己不滿意。然后去做‘喜歡做的事情’。但在社會中生存,我們必須學會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事。除了接受父母,你還應接受環(huán)境中不能改變的事情。為此,你首先應和父母建立一個坦誠的溝通關系?!彼?,在要求他們理解你之前,你應先去理解他們,這樣才能更成功地和他們溝通。作子女的經常把父母親過度理想化,而疏忽了絕大多數的父母,在他們生長的環(huán)境中,比我們更為匱乏、不足,他們可能沒有機會學習如何當一個稱職的父母,但以他們的條件,也盡力了。但他們人生的路走得比你長,經驗比你豐富,你不能先入為主地排斥他們?!睂@些同學,我的回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你應該接受你的父母,千萬不要因為感覺父母不理解你而自我封閉。有不少學生說:“父母不理解我,不接受我,不體會我的想法,總要求我用他們的價值觀和理念來做事、讀書、求學。對于這些無奈的事,我希望同學們能學會坦然地接受它們。所以,快樂比成功更應成為我們的最終目標。但與其說快樂帶來成功,還不如說成功的目的是帶來快樂。這樣的人能持續(xù)提升自己的自信,并能避免自信發(fā)展為自傲。坦誠的交流和真心的朋友或許都可以幫助馬加爵避免悲劇的發(fā)生。馬加爵說:“同學都看不起我。雖然在學校里沒有這種正式的調查,但是你仍然可以盡力地去理解他人對你的想法。除了私下的反饋外,在美國的公司里,還有一種“360度”意見調查,可以對員工的上司、下屬同時做多方面的調查。所以,你最好能有一些勇敢坦誠的知心好友,他們愿意在私下對你說真心話。比如,我女兒可以每天評估自己的發(fā)言,但最終,只有當老師和同學們認為她是個開朗的、有想法的學生時,她才達到了最終的目標。一方面,別人眼中的自己更為客觀,另一方面,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Perception is reality”),也就是說,如果別人都認為你錯了,只有你自認為沒有錯,那么在社會、學校或公司眼中,你就是錯了。自覺的人不但公平地評價自己,還主動要求周圍的人給自己批評和反饋。坦誠地面對自己的缺點也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因為他們知道你不會自不量力。這樣的人不但對自己坦誠,對他人也坦誠。所以,他們會坦誠地面對自己的能力極限,不會輕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圍外的工作。情商中的自覺有兩個層面:對自己和環(huán)境皆能俱到,掌握主客觀的情勢。雖然他的正確率高達95%,但5%的錯誤讓他失去了自己的信譽和他人的尊敬。他表現得無比自信,一旦證明他某句話是對的,他就會提醒所有人幾個月前他早就說過了。自信絕非自我偏執(zhí)、不容許自己犯錯,或過度自我中心,失去客觀的立場。然后,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但是,我認為有了“最好的意見”這個主觀的評估,目標就很難衡量。我曾把我在總裁面前發(fā)言的例子講給我女兒聽,因為她的老師認為她很害羞,在學校不舉手發(fā)言,我希望鼓勵她勇于發(fā)言。自信的第三步:自覺地定具體的目標,虛心地聽他人的評估培養(yǎng)自信也要設定具體的目標,一步步地邁進。因此,不要畏懼失敗,只要你盡了力,愿意向自己的極限挑戰(zhàn),你就應為自己的勇氣而自豪。但當你畏懼失敗時,不妨想一想,你怕失去什么?最壞的下場是什么?你不能接受嗎?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總裁否定了我的看法,他會不尊重我嗎?不但不會,別人很可能還會認為我勇氣可嘉。有勇氣嘗試新事物的同時,也必須有勇氣面對失敗。從此,我充滿了自信,不懼怕在任何人面前發(fā)言。會后,很多同事給我發(fā)電子郵件說:“你說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膽子這么說。我當時想,既然一定要講,那不如把心里話講出來。我以前在工作中,一般的溝通沒有問題,但到了總裁面前,總是不敢講話,怕說錯話?!庇袝r,你可能沒做過某一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成。你能學會你想學會的任何東西,這不是你能不能學會的問題,而是你想不想學的問題。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氣,從成功里獲得自信,從失敗里增加自覺當你感覺到自信時,無論多么小的成功,你都會特別期望再一次得到自己或別人的肯定,這時,你需要有足夠的毅力。他甚至讓隊員把最得意的比賽和一個動作(如緊握拳頭)聯系起來,以便使自己每次做這個動作時,就會下意識地想到得意的事,然后在每次比賽前反復做這個動作以“訓練”大腦,提升自信。要得到自信,你必須成為自己最好的拉拉隊,每晚入睡前不妨想想,今天發(fā)生了什么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績嗎?你幫助了別人嗎?有什么超出了你的期望嗎?有誰夸獎了你嗎?我相信每個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事情,你會慢慢發(fā)現,這些“小成功”可能會越來越有意義。我發(fā)現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實只有6個字:不要小看自己。他說:“我原來一直是沒有自信心的,但是這件事給了我自信。凌志軍的《成長》一書里還有很多得到自信的例子: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張宏江說他從小就“相信我是最聰明的。蓋洛普的研究人員發(fā)現:大部分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試著“改變自己的缺點,希望把缺點變?yōu)閮?yōu)點”,但他們卻碰到了更多的困難和痛苦;而少數最快樂、最成功的人的秘訣是“加強自己的優(yōu)點,并管理自己的缺點”。雖然應把每科都學得“足夠好”,但人才的價值在于充分發(fā)揮個人最大的優(yōu)點。這種教育方式不但提高了我的自信,也幫助我在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開始告訴自己,我有數學的天分。不會“背書”的美國老師詫異地認為我是個“數學天才”,并送我去參加數學競賽,鼓勵我加入數學夏令營,幫助同學學習數學。我記得我11歲剛到美國時,課堂上一句英語都聽不懂,有一次老師問“1/7換算成小數等于幾?”我雖然不懂英文,但認得黑板上的“1/7”,這是我以前“背”過的。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例如,馬加爵曾說:“我覺得我太失敗的,同學都看不起我……很多人比我老練,讓我很自卑。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給自己打氣“自”信的關鍵在于自己。自覺的人自信時,他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自覺的人不自信時,他仍可努力嘗試,但會將風險坦誠地告訴別人。沒有自覺的自信會成為自傲,反而會失去了別人的尊重和信賴。但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一個學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自信的人也更快樂,因為他不會時刻擔心和提防失敗。制定最合適的目標,主動提升自己,并在提升過程中客觀地衡量進度,這樣才能獲得成功,才能成為更好的你自己。達成了一個目標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戰(zhàn)性的目標;失敗時要坦然接受,認真總結教訓。目標設定過高固然不切實際,但目標也不可定得太低。一年后,我的確從這些衡量標準中,看到了自己的關系網有了顯著的擴大。當然,我不會滿足于這些基本的“指標”。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響力的人吃飯,在吃飯的過程,要這個人再介紹一個有影響的人給我”。所以,你必須把抽象的、無法實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標簡化成為實際的、可衡量的小目標。任何目標都必須是實際的、可衡量的目標,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號或空話。當我反復練習演講技巧后,我自己又發(fā)現了許多秘訣,比如:不用講稿,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時,我會表現得更好,于是,我仍準備講稿但只在排練時使用;我發(fā)現我回答問題的能力超過了我演講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時間回答問題;我發(fā)現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就無法講好,于是,我就不再答應講那些我沒有興趣的題目。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去聽演講,并向優(yōu)秀的演講者求教。比如,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做兩次演講,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學或朋友去旁聽,給我反饋意見。因此,為了實現我的理想,我給自己設定了多個提高演講和溝通技巧的具體目標。我以前是一個和人交談都會臉紅,上臺演講就會恐懼的學生。首先,你應客觀地評估距離自己的興趣和理想還差些什么?是需要學習一門課、讀一本書、做一個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氣還是成為更好的演講者?十五年后成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會有什么差別?還是其他方面?你應盡力彌補這些差距。”希望各位同學盡力開拓自己的視野,不但能從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他們不會輸,因為他們即使不成功,也能從中學到教訓。唯有接觸你才能嘗試,唯有嘗試你才能找到你的最愛。雖然并不是所有學校都有這樣的機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學校、專業(yè)、課題和老師,然后從中挑選你的興趣。在第一個月里,每個老師都使盡全身解數吸引學生。記得我剛進卡內基如果你能明確回答上述問題,那你就是幸運的,因為大多數學生在大學四年里都在摸索或悔恨。做自己有才華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為自己做得好就認為那是你的興趣所在。”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愛。”我父親是在70歲高齡,經過從軍、從政、寫作等職業(yè)后才找到了他的最愛——教學。他的學生告訴我:“李老師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