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jié)】第一篇:勸學(xué)(原文、譯文及鑒賞) 字義 1、君子:這里指有學(xué)問修養(yǎng)的人。 2、青取之于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蓼(liǎo)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紅紫色,葉子長橢圓...
2024-10-24 22:28
【總結(jié)】高中磁場知識點及規(guī)律總結(jié)一、磁現(xiàn)象和磁場1、磁場:磁場是存在于磁體、運動電荷周圍的一種物質(zhì).它的基本特性是:對處于其中的磁體、電流、運動電荷有力的作用.2、磁現(xiàn)象的電本質(zhì):運動的電荷(電流)產(chǎn)生磁場,磁場對運動電荷(電流)有磁場力的作用,所有的磁現(xiàn)象都可歸結(jié)為運動電荷之間通過磁場而發(fā)生的相互作用.:規(guī)定:在磁場中任意一點小磁針北極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針靜止時北
2025-06-24 15:17
【總結(jié)】高一文言文鴻門宴原文翻譯及知識點 1.《鴻門宴》原文: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表椨鸫笈唬骸暗┤震嬍孔?,...
2024-12-07 02:26
【總結(jié)】第一篇:初夏游張園原文翻譯及賞析 初夏游張園原文翻譯及賞析4篇 初夏游張園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陰晴。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譯文 小鴨在池塘中或...
2024-10-08 22:19
【總結(jié)】第一篇:《暮江吟》原文翻譯及賞析 《暮江吟》原文翻譯及賞析4篇 《暮江吟》原文翻譯及賞析1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詩文解釋...
2024-10-14 03:36
【總結(jié)】高中過秦論原文翻譯及賞析 過秦論(上) 秦孝公據(jù)殽函之固(1),擁雍州之地(2),君臣固守,而窺周室(3);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4)。當是時,商君...
2024-12-07 02:32
【總結(jié)】第一篇:高中政治會考知識點及總結(jié) 一。政治模塊 :我國是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本質(zhì)是人民當家作主。:1)人民民主的廣泛性2)人民民主的真實性 :選舉權(quán)和被選舉權(quán);2)政治自由3):維護國...
2024-11-09 12:32
【總結(jié)】第一篇:贈道者原文翻譯及賞析 贈道者原文翻譯及賞析 贈道者原文翻譯及賞析1 贈道者原文: 窗中忽有鶴飛聲,方士因知道欲成。 來取圖書安枕里,便驅(qū)雞犬向山行。 花開深洞仙門小,路過懸橋羽節(jié)輕...
2024-11-15 23:06
【總結(jié)】第一篇:州橋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 州橋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4篇) 州橋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茂陵多病后,尚愛卓文君。 酒肆人間世,琴臺日暮云。 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 歸鳳求皇意...
2024-11-04 22:44
【總結(jié)】高一語文《過秦論》原文、譯文及知識點 【篇一】高一語文《過秦論》原文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
【總結(jié)】高一年級勸學(xué)原文及翻譯 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
2024-12-07 02:25
【總結(jié)】遠游原文、翻譯及賞析(5篇)第一篇:遠游原文、翻譯及賞析遠游原文、翻譯及賞析遠游春秋戰(zhàn)國屈原悲時俗之迫阨兮,愿輕舉而遠游。質(zhì)菲薄而無因兮,焉讬乘而上???遭沈濁而污穢兮,獨郁結(jié)其誰語!夜耿耿而不寐兮,魂營營而至曙。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
2025-03-27 15:50
【總結(jié)】第一篇:牧童原文翻譯及賞析 牧童原文翻譯及賞析(12篇) 牧童原文翻譯及賞析1 牧童詞 朝代:唐代 作者:李涉 原文: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細,蘆...
2024-09-21 21:24
【總結(jié)】荀子quànxuépiān勸學(xué)篇 Jūnzǐyuēxuébùkěyǐyǐqīngqǔzhīyúlán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érqīngyúlánbīngshuǐwé
2025-06-16 22:40
【總結(jié)】高中語文必修5第九課《說“木葉”》課文原文、教案及知識點 《說“木葉”》課文原文 “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