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 John Lyons, Linguistic semantics : an introduction[M]. BeiJing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9] Matsumoto, betw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The case of corpora and their potential[J].SKY 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8(21):125153.Acquisition[M].OxfordEasify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1,3:221236.[4] Goldberg, Linguistics[J].Mouton de Gruyter,19892004.[5] Jackendoff, and cognition[M].The MIT Press,1983.[6] Ellis. R.分析并找出規(guī)律。第四階段:(): 搜集、分析語料,開展研究,撰寫初稿。 (3)分析研究:依據語義指向,雙語語義表征理論和認知語義學分析英語學習者在漢語“雙音節(jié)形容詞+動詞”結構英譯過程中是如何構建其語義表征的,有何差異性,翻譯后的對調查結果進行歸納。 :本文通過定量和統(tǒng)計分析法,集中研究漢語“雙音節(jié)形容詞+動詞”結構在翻譯成英語過程中受試者所出現(xiàn)的語義表征,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如何分類?哪些能與動詞構成“雙音節(jié)形容詞+動詞”結構?,由于英語程度不同,在漢語“雙音節(jié)形容詞+動詞”結構翻譯成英語時語義表征是否有差別?,對于此類漢語狀述結構的英譯,翻譯者構建了怎樣一個語義表征系統(tǒng)?三、 研究的方法與技術路線:1.本課題主要研究方法:`(1)實驗對象: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英語專業(yè)與非英語專業(yè)學生(2)實驗工具:自制調查問卷 (3)實驗方法及步驟:將具有代表性的 “雙音節(jié)形容詞+動詞”結構編入調查問卷,采取調查問卷形式對實驗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第三,對漢語狀述結構進行術語鑒定,并對漢語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