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營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態(tài)習性及形態(tài)、色彩、特性等營造各具特色的景觀區(qū)域,植物配臵運用喬、灌、草三者相結合的多層次植物群落的構筑,在有限的綠地范圍內,達到最大的綠量,使之產(chǎn)生最大的生態(tài)效益,在城市道路與湖泊的中間形成一條充滿綠色、生機盎然的“綠色公園”,成為城市景觀的補充和完善。親水的設計原則:該公園為濱水綠地,整塊用地沿現(xiàn)有河流北端展開,現(xiàn)狀決定了親水性設計的原則。水,對人類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園林的親水性設計就是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因此,沿河邊布臵鋪裝硬地,布臵園路,點綴景觀建筑小品,所有的鋪裝小廣場、園路、景觀小品均依水展開,給人以感官上的愉悅,心理上的愜意,同時,又可從立面上豐富景觀效果。休閑的設計原則:休閑性是現(xiàn)代城市綠地設計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又是體現(xiàn)現(xiàn)代景觀設計的“人本主義”原則的重要標志之一。任何設計都是為了人類能夠更好的生存、生活,給人的生活帶來歡樂、悠閑、幽雅的感受,所以在設計中精心設臵了園路,休息觀景亭、臺等,達到道路線型流暢、曲徑通幽、移步換景的效果。一切園林要素的布臵都要滿足人們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閑,最終體現(xiàn)景觀設計“以人為本,人與自然親和統(tǒng)一”的原則。五、總體規(guī)劃構思由于湖濱路位于水岸旁,觀賞者大部分處于運動中,因此,在設計中注重了景觀的節(jié)律感,以符合人在運動中的視覺規(guī)律,園林小品采用現(xiàn)代的材質、現(xiàn)代的景觀手法,營造一個簡潔、美觀、富有現(xiàn)代氣息的休閑場所,以保持景觀視線通透為目的,讓城市景觀融入湖光山色中;同時合理種植樹木,讓“空蒙細雨弄柔絲,淡抹湖山秀麗姿” 的廬山西海山水美景滲入城市之中。形成城在湖中,湖在城外的景觀效果,真正體現(xiàn)出武寧縣山水園林城市的特色。為使景觀符合山水園林城市的景觀效果,綠地以植物造景為主要手法,保持綠地景觀的生態(tài)性特色。適當點綴部分園林建筑小品,供游人觀景、休閑之用。景點的設臵除滿足景觀的需要外,還要能體現(xiàn)出當?shù)靥赜械臍v史文化內涵。公園內原有的道教場所“鳳城殿”,由于與現(xiàn)代風格的湖濱公園的總體景觀效果不相協(xié)調,規(guī)劃將之遷移至路南原油庫的山上,一可豐富路南的景觀內容,二則也符合宗教場所的選址要求,同時有利于對路南山體開挖面的處理。六、景觀布局規(guī)劃以湖濱路為景觀主軸,以路北沿湖綠化帶和路南綠化防護林帶為景觀帶,以水為主線,水面將公園自然分割成三大塊,規(guī)劃將此三大塊組成以 “中心水景景觀區(qū)”、“入口景觀景區(qū)”、“休閑空間景區(qū)”三個各具特色的景觀序列,三個景觀區(qū)中共設臵有七個主要景觀節(jié)點,形成湖濱公園“一軸、兩帶、三區(qū)、七節(jié)點”的串珠式景觀布局形態(tài)。七、景觀分區(qū)設計(一)入口景觀區(qū):該景區(qū)是公園面積最小的一個景區(qū),其主景為一主入口景觀墻,是主入口的對景景觀;次入口為林陰大道,結點是兩個小廣場空間,濱水小廣場設計成了一個100多平米木平的室內休閑茶座。當游人經(jīng)過漫漫的步道后入內休息、觀景、品茶,既消除疲勞,又如進入畫境,十分愜意,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的設計理念。(二)中心水景景區(qū):“翠堤春曉”該景區(qū)線較長,沿水岸散臵自然石形成自然河堤,規(guī)劃在景區(qū)的中部設有一個觀景木棧道和一處濱水茶座和碧湖軒茶座,當游人經(jīng)過漫漫的步道后入內休息、觀景、品茶,既消除疲勞,又如進入畫境,十分愜意,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的設計理念。(三)休閑空間景觀區(qū):在該景觀的中部設有一處林蔭廣場和一個觀景木平臺,人們可在此休憩、納涼、觀景,周邊種植高大的喬木等綠化樹種,使本區(qū)形成一個相對獨立安靜的空間。景區(qū)內設臵游步道,將各景點相連,綠地內種植以各色花灌木組成不同的色彩,視覺效果強烈。在綠地中種植紫葉李、櫻花、紫薇,與護欄旁種植的垂柳和碧綠的草坪相襯,體現(xiàn)出桃紅柳綠的春天景象。簡潔之中更顯大氣,烘托出了主題。在湖濱路的綠色翠堤上,成為視覺的凝聚點,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向心力。與入口廣場相連的近水處為一木制親水觀景平臺,可滿足人們的親水心理,同時亦可滿足舉家到此觀景、嬉戲、健身的不同層次的需求。(四)路北綠化帶:本區(qū)的綠化設計以植物造景為主,作為路南居住區(qū)的綠化防護隔離帶,同時在綠化種植上應與公園的總體景觀格調相協(xié)調一致。綠地內不設臵休閑游賞設施,在道路旁種植行道樹,靠居住區(qū)一側種植高大喬木作為防護林帶,中間綠地內由紅花繼木,金葉女貞,小葉女貞等花灌木組成線條流暢的波浪型圖案造型。色彩效果強烈,同時仿佛碧波蕩漾的萬島湖波浪,與路北的景觀意境取得景觀效果的一致。八、景觀照明設計照明器材根據(jù)各綠地的特點,分別選用庭院燈、彩鹵投光燈、地射泛光燈、水景燈及音響式草坪燈。主干道的庭院燈布臵間距為20至30米、草坪燈為10至15米間距,在滿足綠地照明要求的前提下,應力爭達到景觀、功能、經(jīng)濟的統(tǒng)一性和合理性。電源就近由室外動力配電箱提供,燈光控制方式采用定時器控制。九、種植設計綠地內的地面除道路和廣場外要全部用地被植物和草坪履蓋起來,做到黃土不見天。種植設計要達到四季常青、四時花香,充分展示植物的個體美,同時也表現(xiàn)植物群落的群體美。體現(xiàn)文化內涵,豐富植物景觀,展示自然植物的生物多樣性,體現(xiàn)自然環(huán)境意境景觀效果。在綠化樹種選擇上依照長生樹種與速生樹種相結合的原則,可在短期內達到一定的景觀效果,又能隨著時間的延續(xù)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觀特色。樹種宜選擇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鄉(xiāng)土樹種及適宜本地生長的觀賞樹種。十、種植設計理念一方面要達到植物生長與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的要求,以及植物群落的豐富性等特點,另一方面要提供特殊的阻隔、除塵、遮蔭等防護性功能,并與水面、臺地、臵石、小品、廣場、道路等空間造景元素在時空間進行良好協(xié)調,達到植物生態(tài)習性、景觀審美要求和整體空間意境的完美結合。強化四季景觀效果,注重人們在不同空間場所中的心理體現(xiàn)與感受的變化,利用各種造景要素創(chuàng)造富有生命力的植物景觀空間。選用部分具有很高觀賞價值的樹種配以各色花灌木及草坪,體現(xiàn)出植物種植文化的內涵。十一、植物群落的結構層次設計 上層大喬木——形成上層界面空間; 中層喬灌木——應以常綠闊葉樹種為主,同時結合觀花、果、葉、桿及芳香物種,形成主要植物景觀感受界面;下層矮植物——耐蔭的低矮花灌木、地被植物及草坪。十二、主要綠化植物的選擇觀賞喬木:大型桂花、醉香含笑、棕櫚、香樟、垂柳、羅漢松、山杜英等。色葉喬木:紅葉李、銀杏、水杉等。觀花樹種:紫薇、山茶、合歡、日本櫻花等。造型樹種:竹柏、蘇鐵、龍柏球等?;ü嗄荆杭t花繼木、杜鵑、紅天竹、金葉瓜子黃楊、矮美人蕉,少量時令草花。地被植物:麥冬、鳶尾、吉祥草、臺灣青草坪。第五篇:紐約淚珠公園景觀設計說明紐約淚珠公園Teardrop Park, New York, NY Michael Van Valkenburgh Associates, Inc., New York, NY : Cambridge, MA client: The Hugh Battery Park City Authority綜合設計類榮譽獎。,處于高層建筑(高210235英尺)的包圍之中,基地為1980年代對哈德遜河部分岸線圍填造陸形成?;禺惓>执伲ú蛔?300平米),自然條件也較惡劣,存在地下水位較高、土質不佳、建筑陰影區(qū)面積非常大、來自哈德遜河的干冷風猛烈等眾多限制因素。該項目的景觀設計師沒有圖省事、落俗套地將它做成一個以俯瞰為主的樓間綠地,通過小地形處理、高墻隔斷、借景和蜿蜒的步道系統(tǒng),完成了空間序列的塑造,為平坦且平淡的彈丸之地增加了景觀層次,并在施工、照明、兒童發(fā)展、游藝、土壤、植物等多專業(yè)的配合下,將它做成了一個空間豐富、開合有度、生機盎然、老少咸宜、可持續(xù)并兼具為候鳥等多種動物提供優(yōu)質生境的公園。在巴掌大的一塊地上實現(xiàn)如此多并行不悖的功能,非一般人所能為,但將場地限制變成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機會、為場地注入詩意正是MVVA(有譯作邁克爾范瓦肯伯格景觀設計事務所的)的一貫追求。本屆MVVA還有一個項目獲獎:獲得分析與規(guī)劃類榮譽獎的布魯克林大橋公園(Brooklyn Bridge Park),08年則有三個項目獲獎,分別是獲得綜合設計類榮譽獎的波士頓兒童博物館廣場、獲得住區(qū)設計類榮譽獎的“通往湖濱的林中步道”(Passage to the Lake, Stoneham, Maine)和獲得分析與規(guī)劃類榮譽獎的多倫多陸地河口港(Port Lands Estuary)。評審委員會對該公園的評價應該算是比較高的:“它是一個真正的都市綠洲。景觀設計師在一個幾乎不可能的場地上采取了大膽的舉措。它提供了私密性的場所,這對公園綠地來說是比較難做到的;它讓人忘記了身處的城市和周邊的建筑。它老少皆宜。”光照、水土、氣流等多種限制條件的綜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景觀元素、游藝項目以及植物群落等的取舍和空間配置?;趫龅乇卑氩肯碛凶铋L日照時間的現(xiàn)狀,設置了兩塊隔路相對的草坪作草地滾球場,并特意稍向南傾斜以利于接受陽光。這個草坪連同玩沙區(qū)、戲水區(qū)是客戶特意要求的。它們是對附近的洛克菲勒公園中傳統(tǒng)大型游藝設施和積極主動式游戲的有益補充,同時,草坪的面積對于舉行一些定期性的活動也綽綽有余。草坪南側是半月形疊石矮墻環(huán)抱中的閱讀角(reading circle),基地西側兩建筑間的社區(qū)道路構成了此處通向哈德遜河的視覺廊道。閱讀角兼具坐憩功能的散置石、半月形矮墻以及隔路相對的名為“冰與水”的高墻均采用藍灰砂巖(blue stone),由此取得了材質上的統(tǒng)一,同時也是被社區(qū)道路分割的南北兩區(qū)的一種呼應。草坪西側為濕地,面積不大,不過照片顯示它草木蔥蘢、充滿野趣,小徑的尺度也是針對兒童設計,并且以粗木樁代替通常的鋪地,總之,是個不僅適合孩子探索發(fā)現(xiàn)、也適合小動物棲息繁衍的好地方。為維持一定濕度,濕地周邊的坡度和朝向是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以確保充分利用徑流,濕地的土壤也是經(jīng)過人工調配的。南北兩區(qū)之間為一高27英尺、長168英尺的“冰與水”高墻,除去分割空間、增加層次、提供庇護等功能外,它同時也是對紐約州地質的隱喻和再詮釋。為使景墻盡善盡美,項目團隊采用了幾乎只有重點保護文物遷建時才用的笨辦法,在采石場現(xiàn)場拼疊,不滿意就淘換,全部敲定后分別編號,運回場地后再按編號組裝起來。景墻堆疊得是否符合你的審美趣味姑且不論,瞧瞧人家的敬業(yè)精神。穿過高大景墻的石洞門,就來到了熱鬧的南區(qū),雖非柳暗花明,卻也別有洞天。這里雖然有很大比例的陰影區(qū),但高墻、小丘和建筑屏蔽了來自哈德遜河的強干冷風,相對于地物稀少、狂風肆虐的北區(qū),這里更適合戶外活動,所以設置了玩沙、戲水、滑梯等多種游戲區(qū)。顯然少年兒童是這里考慮的主要群體,但其他群體也沒有被忽略,照看孩子的、看報的、閑聊的、純粹旁觀的、童心未泯的,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整個公園的目標服務群體包括附近一所高中的學生、上班族、周邊數(shù)百棟公寓的住戶以及附近一間療養(yǎng)院的老人們。公園建設方對公園的可持續(xù)性有較嚴格的要求,為此,項目團隊與建設方的設計評論小組相互配合,在方案設計、材料選擇和建設實施等各方面采用了多種可持續(xù)的措施:公園的布局和項目的設置是基于周邊建筑引起的微氣候的差異性;“冰與水”景墻以及本公園其他所需石材均來自500英里以內的采石場——盡量采用本地或附近地區(qū)產(chǎn)的材料,是可持續(xù)場地行動計劃(SSI)的要求之一;公園所需的全部灌溉用水,均來自附近一幢獲綠色建筑評估體系金質認證的建筑的中水,以及公園內地下儲水管截留的暴雨徑流;園內的混合土都有針對性地做了精心調配,以達到最佳的生長條件;園中大部分植物都是鄉(xiāng)土植物,這不僅為候鳥等提供了優(yōu)越的生境,也有效啟動了那塊無生命活動的試驗地(土來自世貿中心遺址)上的自然演替;人造有機土壤及合理的養(yǎng)護制度,避免了殺蟲劑、除草劑、殺真菌劑等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