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的知識,所以掌握文獻數(shù)據(jù)庫的應用對今后的學習、生活會有很多幫助,文獻信息檢索必將成為我們今后走向成功的紐帶。第五篇:文獻信息檢索《文獻檢索與科技論文寫作》綜合報告(案例分析2)班級姓名學號 1111丁一匯院士介紹一、生平介紹丁一匯,出生于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后任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海洋局海洋環(huán)境預報中心副主任兼國家海洋預報總臺臺長,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一些高校兼職教授,國家氣候中心主任;世界氣象組織東亞季風研究委員會主席,東京大學客座教授;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聯(lián)合主席,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聯(lián)合科學委員會執(zhí)行理事,英國皇家氣象學會國際氣候雜志編委,中國氣象學會與中國海洋學會常務理事。2001年至今,擔任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2002年獲何梁何利科學進步獎。參與和主持編寫IPCC第一、二、三、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是國際上氣候變化研究領(lǐng)域中有影響、有貢獻的科學家之一。二、主要研究領(lǐng)域丁一匯長期從事季風動力學、災害性天氣以及候變化研究工作。多次參與和主持國家和部門級重大攻關(guān)和研究項目,為推動中國的氣象業(yè)務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并在氣候變化、亞洲季風以及中國的災害性天氣氣候方面做出有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成果。目前承擔的科研項目有:中國科技部攀登項目“南海季風試驗研究”(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淮河流域能量與水分循環(huán)試驗研究”(項目專家領(lǐng)導小組副組長和課題負責人)。國家科技部“973”項目,“中國主要旱澇事件的研究”(專題負責人);“十五”國家科技攻關(guān)項目“近百年氣候變化與模式預測”(課題負責人)。三、聯(lián)系方式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冰窖口胡同2號郵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郵編:100088電話:861059300000傳真:861059300001Email:bgt@四、主要事跡和科研成果 多次參與和主持國家和部門級重大攻關(guān)和研究項目,為推動我國的氣象業(yè)務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并在氣候變化、亞洲季風以及中國的災害性天氣方面做出許多重要研究成果。在許多國際活動與組織中做出重要貢獻,參與和主持編寫IPCC第一、二、三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主持領(lǐng)導并參與國家氣候中心的建設,經(jīng)7年努力,國家氣候中心目前已建成為國內(nèi)外重要的氣候預測和研究機構(gòu)。建立了中國氣候監(jiān)測、預測、評估和服務的綜合業(yè)務系統(tǒng),每年為國家提供月、季、年預報結(jié)果。五、近期主要科研項目中國科技部攀登項目“南海季風試驗研究”(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淮河流域能量與水分循環(huán)試驗研究”(項目專家領(lǐng)導小組副組長和課題負責人)。國家科技部“973”項目,“中國主要旱澇事件的研究”(專題負責人);“十五”國家科技攻關(guān)項目“近百年氣候變化與模式預測”(課題負責人)。六、研究成果選列 已出版中英文專著9本,主編專集11本,在國內(nèi)外學術(shù)刊物上發(fā)表論文227篇,其中22篇論文被SCI收錄,33篇論文被SCI刊物引用122次,國內(nèi)核心刊物引用330余次。被中國科學技術(shù)情報中心評為1997年被引用最多的前20名國內(nèi)科技工作者之一。自1978年以來,已培養(yǎng)40多名碩士生和博士生。曾先后獲得國家級獎四項,部委級獎十一項,其中:《中國衛(wèi)星氣象學研究》,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排名第五);《東亞季風研究》,199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二);《中國暴雨的研究》,1992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二);《西太平洋臺風形成和結(jié)構(gòu)問題的研究》,1997年獲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暴雨科學、業(yè)務試驗和天氣動力學研究》,1997年獲中國氣象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一);《北京地區(qū)短時災害性天氣監(jiān)測預報系統(tǒng)》1998年獲中國氣象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二);《西太平洋臺風概論》,1980年獲中國氣象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二),《中國短期氣候預測系統(tǒng)的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陡叩忍鞖鈱W》 丁一匯 編著 北京 : 氣象出版社 1991《天氣動力學中的診斷分析方法》 丁一匯 編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環(huán)境和氣候變化對中國的挑戰(zhàn)》 丁一匯 主編 北京 : 氣象出版社 《亞洲季風》 丁一匯 主編 北京 : 氣象 1994《中國的氣候變化與氣候影響研究》 丁一匯 主編 北京 : 氣象出版社 1997《中尺度天氣和動力學研究 A set of softwares for mesoscale diagnosis and analysis》 丁一匯 主編 北京 : 氣象出版社 1996《南海季風爆發(fā)和演變及其與海洋的相互作用 Onset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ocean》 丁一匯 主編 北京 : 氣象出版社 1999《氣候系統(tǒng)的演變及其預測》 丁一匯 編 北京 : 氣象出版社 2003《高等天氣學 Advanced Synoptic Meteorology》 丁一匯 編著 北京 : 氣象出版社 2005七、利用SCI等評價體系評價八、檢索過程和數(shù)據(jù)來源通過搜索引擎百度()搜索中國工程院院士,從中找到了所有院士的名單,排除和篩選確定了丁一匯院士,通過百度百科()搜索到了丁一匯院士的百度百科(),從中摘取資料。SCI等評價體系評價相關(guān)內(nèi)容:首先通過中國知網(wǎng)()搜索到了丁一匯院士的所有文章,再在其中挑選出被SCI收錄的,我挑選的文章為《Moisture Transport i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接下來通過MedSc網(wǎng)站SCI論文雜志選擇系統(tǒng)(:///)進行評價,得出期刊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