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面,接受性能力的發(fā)展總是先于產(chǎn)出性能力,而且遠遠強于后者,這一情形貫穿于單詞習得的整個過程。該項研究顯示,教師和學生所關注的基本上集中在詞匯量的擴大上,學生的詞匯知識最多發(fā)展到了解多義一詞或一詞多義的階段就停止了,一個詞各類知識之間未能建立具有觸及一點,激活一片的效果的相互聯(lián)系。這也說明了為什么受試即使達到了高級語言水平(即擁有八千多接受性詞匯量或認知型詞匯量)時仍未建立起產(chǎn)出時能依賴的語義網(wǎng)絡。綜上所述,我國大學生英語詞匯習得的“質(zhì)”方面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我們在強調(diào)擴大“量”的同時,決不能忽視“質(zhì)”的標準。忽視詞匯教學“質(zhì)”的標準造成的問題是多方面的。舉單詞拼寫為例,根據(jù)中國人民大學1995年對750名學生作文的調(diào)查,750篇文章的用詞總量是4768個,拼錯了的是2568個,占用詞總量的54%。一些常用詞都拼不對。如success寫出了72種,different 49種,modern 39種,important 30種(侯成源等,1995)。1996年,在一項對6所重點大學的96級628名新生的英語寫作水平進行的調(diào)查中,有586人(93%)將“一個不幸的消息”譯成“a bad news”。搭配上的問題也不少,如336人(占53%)不知道support the family“而誤寫為”upport the home /supply the family / burden the family ,623人(99%)不知道deal somebody a blow 而用“deal somebody a beating /beat /hit shock /attack”等等(汪慶華1998)。詞匯學習是外語學習的一個主要方面。從以上對我國大學生英語詞匯習得的“量”與“質(zhì)”的分析來看,我國大學生與本族語者在詞匯方面的差別不僅是量的不同,而且有質(zhì)的差別,說明我國大學外語教學所面臨的任務還非常艱巨,存在的問題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如果我們把大學外語的教學目標定位于了解世界先進的科技信息和參與對外交流,那么提高詞匯習得的量與質(zhì)就成了外語教學的當務之急。今后我們應當加強外語詞匯水平與外語各項基本技能和外語綜合語言能力的關系的研究,充分利用記憶科學、認知科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提高外語詞匯教學水平,以振興我國的外語教育。參考文獻:1. Cohen,. Learning[M].Boston:Heile amp。 Heinle Publisher.2. Nation,I.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Boston:Heile amp。 Heinle Publisher.3. Wallace,Micheal J. Vocabulary[M].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 Books .4. Ell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5. Ellis,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6. 寧春巖,2001,對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某些全程性問題的理論語言學批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第6期。7. 戴曼純,2000,論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3期。8. 王文宇,1998,觀念、策略與英語詞匯論憶[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9. 汪榕培,1997,《英語詞匯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0.汪慶華,1998,關于我國大學生英語詞匯量的初步探討[J],《外語界》第2期。11.趙彥春,2000,詞匯能力與認識詞典學的關系[J],《現(xiàn)代外語》第4期。12.婁寶翠,2001,中國學生英語寫作中的造詞現(xiàn)象[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13.鄧昭春,2001,英語詞匯量調(diào)查問題探討[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14.汪榕培,2000,標準英語和核心詞匯[J],《外語與外語教學》第12期。15.葛廣純等,1992,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兩個詞表的比較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3期。16.井升華,1999,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原因[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17.邵永真,1999,《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說明[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18.桂詩春,1983,中國學生英語詞匯量調(diào)查[A],《公共外語教學研究文集》[C],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桂詩春,1985,我國英語專業(yè)學生詞匯量的調(diào)查與分析[J],《現(xiàn)代外語》第1期。20.桂詩春,1997,詞匯測試中猜測問題新探[A],(陸國強主編)《現(xiàn)代英語研究》[C],復旦大學出版社。21.黃建濱,1999,關于《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詞匯表的說明[J],《外語界》第4期。22.馬廣惠,2001,理工科大學生英語詞匯水平研究[J],《外語教學》第3期。23.周大軍,2000,理工科學生英語詞匯量狀況全程調(diào)查[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5期。24.吳霞、王嗇,1998,非英語專業(yè)本科學生詞匯學習策略[J],《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25.濮建忠,2000,中國學生英語動詞語法和詞匯型式使用特點初探[J],《現(xiàn)代外語》第1期。26.吳旭東、陳曉慶,2000,中國英語學生課堂環(huán)境下詞匯能力的發(fā)展[J],《現(xiàn)代外語》第4期。27.侯成源、程慕勝,1995,調(diào)整教學目標,適應客觀要求[J],《外語界》第2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