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塑料後,由氣體供給塑料在成型及冷卻期間所需的壓力 5) 氣體將延著最小阻力的路徑前進,亦既進入較厚截面的中間部位。因此部位的塑料仍是熔融狀態(tài),同時黏性最小。此外,氣體會從高壓區(qū)向低壓區(qū)流動,或從低溫區(qū)流向高溫區(qū)。 6) 在氣體的射入點,氣體的射入壓力大於塑料的壓力時,氣體才會設入塑料內。 7) 如果氣體溢出,則無法供給有效的壓力。而且,氣體的使用量與費用亦會增加。 3. 不良的成型現(xiàn)象與其解決之道 1) 氣體吹穿 l 氣體射入時間延後(讓多一點塑料先進入模具) l 降低氣體壓力上升的的速度 l 減少高壓保壓時間 l 增加塑料射出量 l 減少第一次高壓保壓(HP1)的壓力 l 改變材料 168。 結精晶性的材料是比較好的 168。 使用低MFI(MATERIAL FLOW INDICATIVITY)的乾材質 2) 氣體未能到達氣道的末端 l 減少塑料的射量 l 提早氣體的射入時間 l 增加氣體壓力上升的速率 3) 模穴排氣不良(不好的流線) l 降低塑料的射出速率 l 修改塑料的射入口(灌點),例如加大射入口,使塑料能以香菇頭狀的方式進入模穴內 4) 流線出現(xiàn)在產品成型的末端 l 提早氣體的射入時間 l 增加氣體壓力上升的速率 5) 遲滯痕跡(hesitation mark圓弧線流線,此因塑料已停止流動後,氣體才進入塑料中,再次推動塑料流動所致) l 提早氣體的射入時間 l 減少塑料的射壓及射速,以便氣體較易進入塑料中 l 改變氣體射入的位置到〝?shù)蛪核芰蠀^(qū)〞,例如塑料射入點的下游區(qū);或加大塑料射入點的截面 注意:以上的解決方法均是為了保持塑料不停的流動,直到模穴被塑料及氣體充滿為止 6) 凹陷 l 增加高壓保壓HPH壓力或/及時間 l 提早氣體射入時間 l 增加HP1的壓力 l 於凹陷表面增加氣道 7) 開模時,產品因氣體壓力未洩出而膨脹 l 減少氣體射入的總時間—減少低壓保壓及頂出壓力的時間 l 讓氣體快速的下降—增加高壓保壓的時間及減少低壓保壓及頂出壓力的時間 l 將氣體射入點的塑料吹走 —增加HP1 —減少延遲時間(PH2) l 改變氣體射入的地點 8) 不良的凹陷或產品表面的塌陷 l 增加冷卻水以降低模具溫度 l 降低塑料的射速 l 增加氣體的壓力 l 檢查是否漏氣 l 改變塑料材質 4. 其他效益 1) 減少模具的重量(花費) l 減少產品肉厚,以減少產品重量—加工量減少,加工費用降低。 l 使用高流動指數(shù)MFI的材質及(或)增加塑料的射速,以減少產品肉厚。 l 使用低成本或低密度的塑料,以便增加流動速率。 2) 減少成型時間 l 藉由減少產品肉厚,可降低冷卻時間。 l 模溫降低,可降低冷卻時間。 l 因塑料射出壓力與模溫減少,可使用熱傳導性較佳的模具材質。如鋁或銅。 l 可於成型後,用水冷卻。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