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正常條件下,甘薯安全貯藏以窖內氧氣含量不低于 ( )為宜。 A 10% B 15% C 18% D 20% 20.下列屬于植物生長抑制劑的是 A 2, 4— D B 青鮮素 C 乙烯利 D 多效唑 29 21.決定棉花產量高低的關鍵時期,也是棉田管理的重點時期是 A 苗期 B 蕾期 C 花鈴期 D 吐絮期 22.當前玉米生產中存在的影響產量的重要原因是 A 沒有良種 B 土壤質地不良 C 密度上不去 D 灌溉條件缺乏 23.玉米抽穗前 10天到抽穗后( )天是玉米一生是對缺水反應最敏感的時期。 A 5 B 10 C 20 D 30 24.留種用的小麥收獲期一般在 A 完熟期 B 蠟熟末期 C 蠟熟初期 D 面團期 25.在土壤干旱、水源充足、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小麥澆底墑水的方式最好是 A 送老水 B 茬水 C 塌墑水 D 蒙頭水 26.防止辣椒落花落果,應選用 A 赤霉素 B 萘乙酸 C 乙烯 D 多效唑 27.葉面施肥的優(yōu)點不包括 A 肥效快 B 肥效長 C 用肥少 D 減輕土壤固定 28.下列作物搭配不合理的是 A 小麥和豌豆 B 玉米和甘薯 C 棉花和生姜 D 水稻和花生 29.“冬小麥 — 夏玉米→春甘薯”輪作的復種指數(shù)為 ( ) A 100% B 150% C 200% D 300% 30.最能集約利用空間和時間,使農業(yè)增產增效的種植方式是 ( ) A 單作 B 間作 C 輪作 D 套作 31.在土壤的初級耕作中,不宜多年連續(xù)單獨使用的是 ( ) A 翻耕 B 深松耕 C 旋耕 D 耙地 32.確定大多數(shù)農作物合理種植密度的原則是 ( ) 30 A 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早熟種宜稀,晚熟種宜密 B 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早熟種宜密,晚熟種宜稀 C 肥地宜密,瘦地宜??;早熟種宜稀,晚熟種宜密 D 肥地宜密,瘦地宜??;早熟種宜密,晚熟種宜稀 33.用 ( )處理未成熟的種子后,能提高種子發(fā)芽率使出苗早而壯。 A 矮壯素 B 多效唑 C 赤霉素 D 乙烯利 34.小麥水稻大豆花生等作物常規(guī)品種混雜退化的原因主要是 ( ) A 機械混雜 B 生物學混雜 C 品種本身的變異 D 栽培技術不當 35.感溫性和感光性強的水稻品種南種北引,生育期將會 ( ),宜引 ( )品種。 A 縮短,早熟品種 B 縮短,晚熟品種 C 延長,早熟品種 D 延長,晚熟品種 36.對促進小麥分蘗有重要作用的是 ( ) A 氮肥 B 磷肥 C 鉀肥 D 鈣肥 37.冬小麥播種深度超過 ( )cm,分蘗將受到抑制。 A 3 B 4 C 5 D 7 38.冬小麥幼穗分化的 ( )是決定小穗數(shù)的關鍵時期。 A 初生期 B 伸長期 C 單棱期 D 二棱期 39.冬小麥幼穗分化的 ( )正值拔節(jié)期,植株 11葉 1心。 A 護穎原基分化期 B 小花原基分化期 C 雌雄蕊分化期 D 四分體形成期 40.以下 ( )不是冬小麥的需水臨界期。 A 拔節(jié)期 B 挑旗期 C 孕穗期 D 四分體形成期 31 41.晚播小麥穗小粒少,根本原因在于 ( ) A 生育期短,營養(yǎng)積累少 B 穗分化后期溫度偏高 C 通過春化階段較慢 D 通過光照階段較快 42.冬小麥超高產栽培,春季追肥澆水應于 ( )進行。 A 返青期 B 起身期 C 拔節(jié)始期 D 拔節(jié)后期 43.棉花開花后 ,未受精的子房內由于 ( )含量顯著提高,從而促進幼鈴脫落。 A 生長素 B 赤霉素 C 乙烯 D 脫落酸 44.對棉花蕾鈴脫落的一般規(guī)律敘述正確的是 ( ) A 落蕾的比例大于落鈴 B 幼鈴的脫落多集中于開花后 3~7天內 C 棉花徒長時,上部果枝的蕾鈴脫落多于下部果枝 D 棉花進入吐絮期后就不再有蕾鈴脫落 45.一般情況下,在同一棉株的不同部位,以 ( )鈴重最重。 A 主莖中部內圍鈴 B 主莖中部外圍鈴 C 主莖上部內圍鈴 D 主莖下部外圍鈴 46.棉籽溫湯浸種時,最初應將水溫調至 ( )℃。 A 30~40 B 40~50 C 55~60 D 65~70 47.棉籽硫酸脫絨時,每 10kg棉籽應加入濃硫酸 ( )ml。 A 500~600 B 700~800 C 1000~1200 D 1500~1600 48.在棉花蕾期和花鈴期,可噴灑 ( )以控制旺長,增蕾保鈴。 A 2, 4— D B 赤霉素 C 縮節(jié)胺 D 乙烯利 49.按我國規(guī)定,棉花的品級可分為 ( )個級。 A 5 B 6 C 7 D 8 50.目前我國花生生產中大力推廣的主栽品種多屬 ( ) 32 A 普通型 B 龍生型 C 多粒型 D 中間型 51.一般普通型、龍生型花生發(fā)芽的最低溫度為 ( )℃。 A 12 B 15 C 23 D 26 52.花生的 ( )為氮素饑餓期,應注意追施氮肥。 A 苗期 B開花下針期 C 結莢期 D 飽果成熟期 53.花生所需的 ( )主要靠莢果自身吸收,當結果層缺乏此元素時,易出現(xiàn)空果、秕果。 A 氮 B磷 C 鉀 D 鈣 54.花生清棵能否增產的關鍵在于 ( ) A 是否及時 B 清棵深度是否適宜 C 清棵方法是否正確 D 平窩時間是否適宜 55.麥壟套作花生一般應在收麥前 ( )天播種 。 A 5~7 B 7~15 C 15~20 D 20~25 種植類專業(yè)實踐綜合模擬試題第二卷 三、簡答題(共 12小題,每題 5分,共 60分) 1. 蚜蟲、紅蜘蛛、黏蟲、菜青蟲、小地老虎、棉鈴蟲、蠐螬、葉蟬、椿象、蝗蟲、螻蛄是我國北方常見的農業(yè)害蟲,這些害蟲在生物學分類上屬于哪個目的最多?該目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發(fā)生于麥田的常見病害有哪些? 3.說明玉米蹲苗的原則和方法。 4.分析小麥生長后期發(fā)生倒伏的原因并提出應該采取的措施。 5.結合小麥春季田間管理的主攻目標提出田間管理措施。 6.小麥冬前壯苗的標準是什么? 7.分析越冬小麥發(fā)生凍害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防凍害措施。 8.什么是種子質量?我國種子分級的依據(jù)是什么? 9.使用生長調節(jié)劑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33 10.說明土壤施肥的方法有哪些? 11.育苗移栽的作用是什么? 12.為什么說輪作能減輕農作物病蟲草害? 三、 計算題 某麥田每 667m2播種量為 kg ,所用種子發(fā)芽率為 95%,千粒重為 40 g 。據(jù)調查該地塊平均單行每米長出苗數(shù)為 65株,平均行距為 m ,求該麥田的出苗率? 四、 論述題 (一) 豆?jié){飲料營養(yǎng)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 1.大豆浸泡的目的是什么?加入 Na2CO3的作用是什么? 2.加工中的哪些步驟能除去豆腥味?調制過程如何完成? 3.生產過程中均質的作用是什么? (二) 結合生產實際,談談你對綜合防治的理解。 (三) 河南省的大棚蔬菜種植面積越來越大,請結合生產實際,分析大棚蔬菜的病蟲害防治措施。 五.實踐操作題 1.說明用低恒溫法測 定花生種子水分的操作過程并寫出計算公式。 34 有一批大豆種子需要進行檢驗,說明扦樣的程序和方法。 對口升學模擬考試種植類專業(yè)實踐綜合試題 本試卷分第 I 卷(選擇題)和第 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 I 卷 1至 4頁,第 II 卷 5至 10頁。 滿分 200分,考試時間 120分鐘??荚嚱Y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選擇題,共 100分)注意事項: 1. 答第 I 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試科目用鉛筆涂寫在答題卡上。 2. 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 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 50個小題,每小題 2分,共 10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請將符合題目要求的選項選出) 1. 椿象的頭式為( )。 A 下口式 B 前口式 C 后口式 D 上口式 2.下列昆蟲中,可以進行多胚生殖的是( )。 A 蝗蟲 B介殼蟲 C 麻蠅 D 小蜂 3.子囊內產生子囊孢子,一般一個子囊內形成 ( )個子囊孢子。 A 5 B 6 C 7 D 8 4.利用趨性設計的防治方法是( )。 A 捕殺法 B 誘殺法 C 汰選法 D 溫度處理法 5.緊貼在皮細胞層下的一層薄膜為( )。 A 表皮層 B 真皮層 C 底膜 D 體壁衍生物 6.蝗蟲的變態(tài)類型為( )。 35 A 漸變態(tài) B 半變態(tài) C 過漸變態(tài) D 全變態(tài) 7.系統(tǒng)調查小麥田中蠐螬為害情況,采用五點取樣法,每點面積為 1平方米,各樣點活蟲數(shù)分別是 6頭,其蟲口密度為 ( )頭 /平方米。 A 5 B 6 C 7 D 8 8.下列農藥對棉蚜防治無效的是( )。 A 氧化樂果 B 抗蚜威 C 溴氰菊酯 D 氯氰菊酯 9.瓢蟲的前翅為( )。 A 復翅 B鞘翅 C 半鞘翅 D 膜翅 10.( )口器的昆蟲在危害植物后,會在危害部位形成斑點,引起畸形。 A 咀嚼式 B 刺吸式 C銼吸式 D 虹吸式 11.蛾類的幼蟲為( )。 A 多足型 B 寡足型 C 無足型 D 原足型 12.昆蟲從卵到成蟲性成熟的個體發(fā)育史稱為( )。 A 一個世代 B 昆蟲的一生 C 生活年史 D 昆蟲的生育期 13.綠霉病的病征是( )。 A 銹狀物 B 霉狀物 C 顆粒狀物 D 膿狀物 14.卵孢子是( )產生的孢子。 A 接合菌 B 擔子菌 C 子囊菌 D 鞭毛菌 15. 在下列昆蟲的特征中,后翅變?yōu)槠胶獍舻氖牵? )。 A 直翅目 B 膜翅目 C 雙翅目 D 鱗翅目 16.在病蟲發(fā)生( )以前發(fā)出預報的,叫長期預測。 A 一個月 B 兩個月 C 三個月 D 六個月 17.下列措施中不是物理防治措施的是( )。 A 人工捕殺黏蟲 B 曬種 C 中耕除草 D 利用黑光燈誘殺害蟲 18. 植物的根部或莖基部維管束組織受病原物的侵害,大量菌體堵塞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