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群眾運動(mass movements)等。時至今日,幾乎中國的每一個歷史進程都有相對應的英文翻譯:整風運動(rectification campaign)、抗美援朝(korean war)、大躍進(great leap forward)、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改革開放(reform and opening up)等。“革命不是請客吃飯”(a revolution is not a dinner party),去年《紐約時報》報道畢福劍被處理新聞時,曾用此句開篇。也許,這句話第一次出現(xiàn)在該報紙上是在1976年毛的訃聞中,當時的翻譯為:a revolution is not the same as inviting people to dinner。這篇長達萬余字的訃聞詳述了毛澤東思想: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the enemy advances, we enemy camps, we enemy tires, we enemy retreats, we pursue)。此譯可謂“信”,但稱不上“雅”。上述詞匯基本都是意譯,有些詞匯如“長征”也并不全是中國特色詞匯。如何把地道英語與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從而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翻譯之路,是譯者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比如“紙老虎”一詞的誕生。1946年,毛澤東在會見美國記者安娜?斯特朗時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當時的臨時翻譯誤以為“紙老虎”是農(nóng)民用來嚇唬烏鴉的豎在田里的稻草人(scare crow)。毛當即表示這不是他的本意,并自己用英語“paper tiger”來翻譯他所說的“紙老虎”。斯諾描述毛會一點點英語,也從側(cè)面證實了這一點。中國特色詞匯最多產(chǎn)的時期當屬中共建政后的前27年,那些獨特的文字樣式被廣泛報道并時常出現(xiàn)在學術(shù)研究中。將毛稱之為“紅太陽”的表述就始于這一時期的歌頌歌曲《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the sun is the reddest, mao is the dearest)?!都~約時報》上述訃聞中出現(xiàn)的一些詞匯,今天仍偶爾出現(xiàn)在外媒報道中,如樣板戲(model opera)、紅小鬼(little red devil)、走資派(capitalist roaders)、炮打司令部(bombard the headquarters)等。流傳最廣的紅衛(wèi)兵(red guard),現(xiàn)在外媒提及時已沒有過多的注解,因其早已收錄在韋氏字典中?;蛟S這些詞匯太過獨特,學者勞倫斯?沙利文就專門編寫了一部中共歷史詞典的書,收錄了自1917至2010年前后的中國特色詞匯。該書第一個詞條是“a q spirit”(阿q精神),第二個則是“act according to principles laid down”(按既定方針辦)。翻譯不是請客吃飯改革開放后,越來越多外媒進入中國。外交部數(shù)據(jù)顯示,2007年在中國注冊的外媒記者達到了760名,涵蓋全球363家媒體機構(gòu)。他們向世界呈現(xiàn)了中國不同階段的政治語匯。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反腐工作成為國內(nèi)外媒體關(guān)注的焦點,“打虎拍蠅”的說法也逐漸為外媒所接受:the highlevel tigers and lowlevel flies(高級別的老虎和低級別的蒼蠅)。中紀委常說的“為官不為”、“不作為”也被譯為:donothing officials。no government official should be halfhearted in doing their jobs?!督?jīng)濟學人》還捕捉到了民間流傳的貪官“寧見閻王,不見老王”(they would rather see the devil than mr wang)。翻譯不是請客吃飯,不是繪畫繡花,很難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那樣文質(zhì)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去年11月,新疆日報前總編輯因“妄議中央”被雙開,外媒紛紛“妄”譯何謂“妄議中央”。《每日電訊報》說該前總編輯express doubts over government policies(對政府政策表示懷疑),making irresponsible remarks(發(fā)表不負責任的言論)?!都~約時報》則抓住了《中國共產(chǎn)黨紀律處分條例》中提及的大前提,即通過公開的場合發(fā)表言論,因而翻譯為openly discussing party policy。但這一翻譯卻沒有提及“妄”。路透社的翻譯相對較為全面,將“公開”、“妄”都涵蓋其中:improperly discussed(不當?shù)赜懻摚?;publicly made ments in opposition(公開反對);baseless ments on major policies(對重大工作方針的沒有根據(jù)的評論)。上一次引發(fā)外媒“打架”的時政熱詞是2012年的“休假式治療”,這個詞來自重慶制造。多數(shù)英文媒體都將其翻譯為vacationstyle treatment,美聯(lián)社與《金融時報》則譯為:vacationstyle therapy。路透社看起來查過詞典,祭出了專業(yè)名詞:taking “therapeutic” leave。老牌bbc比較啰嗦:holidaystyle medical treatment。英國人的啰嗦在“維修性拆除”上發(fā)揮到極致,英國《每日電訊報》棄用了maintainability demolition這個大眾譯法,改成了一則謎語:the house was knocked down because it wasin state of disrepair and “in preparation for maintaining the heritage site”(這房子為啥要拆呢,因為修不好啦,拆了的目的是為了讓故居得到保護)。外媒譯文高下,往往決定于記者們對于復雜中國的理解程度。如簡單將“三面紅旗”譯成“three red flags”顯然詞不達意。“城管”襲來時,《每日電訊報》稱“chengguan”是“驅(qū)趕中國城市的非法攤販、清除黑車以及查驗營業(yè)執(zhí)照的警察”,《衛(wèi)報》則認為他們是“一些處理輕微犯罪和無序狀態(tài)的雇員”。顯然,《每日電訊報》混淆了警察與城管的概念,而《衛(wèi)報》的可貴在于清楚地認識到城管的“雇員”身份。四個全面、八項規(guī)定:數(shù)字里的中國 2014年底,習近平首提“四個全面”,隨后這一詞匯在官方媒體中被廣泛引用。不少外媒也注意到這又是一個與數(shù)字相連的中國特色詞匯?!督?jīng)濟學人》稱,“四”這個數(shù)字盡管在中文里因為聽起來像“死”而被避諱,但在中國的政治口號里卻獨占一席地位,如四舊(four olds)、四個現(xiàn)代化(four modernisation)、四項基本原則(four basic principles)。作者還提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除六害(the sixevils)、七不講(the seven don’t mention)等?!逗辗翌D郵報》將“全面”解釋為the whole plane(整體計劃),文章引用一位學者的觀點稱,中國的政策有著“點、線、面”(point, line, plane)模式,即一項政策會在地方試點,再推廣(a line of similar spots),最后才會推及全國(the levelof the entire national plane)?!赌先A早報》一則文章稱,將政治口號用數(shù)字來表示,或由于早期革命年代,國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借助數(shù)字能夠讓口號易于記憶。從紅軍時期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到建國初的“三反五反”和“除四害”,再到“雙百”方針(doublehundred policy)、黑五類(five black categories)、破四舊(smashing four olds)等。之后有“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one centre and two basic points),“三個代表”(three represents)、八榮八恥(eight honors and eight disgraces)等。這一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有了當前反腐運動中的八項規(guī)定(eight rules)、六項禁令(six bans)和四風運動(four winds campaign)。《南華早報》稱中國領(lǐng)導人為“能讓數(shù)字講話的大師”。曾研究中國官方話語的學者林培瑞,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這些混合了數(shù)字的政治口號可以在抑揚頓挫中加入確定性、科學性的氣息。朝陽群眾與西城大媽雖然單位(work unit)、戶口(hukou)、關(guān)系(guanxi)、胡同(hutong)等已被老外熟練掌握,但中國官方和民間智慧的造詞能力還是讓外媒記者們防不勝防。廣場舞再度在中國街頭流行起來時,外媒紛紛采用square dancing一詞。事實上,square dancing并不是什么新詞,它原指17世紀英國的一種男女兩兩對跳的交誼舞。同時,那些跳廣場舞的大媽,則被叫做square dancing grannies。在韋氏字典里,grannies有兩個釋義,一指祖母,另一個則是難以取悅(fussy)的人。grannies并不是“大媽”的唯一翻譯。在報道中國大媽搶金潮時,《華爾街日報》選擇了拼音“dama”來指代這些中年女性,并按照字面意思解釋為big mother。北京民間四大神秘組織之一的西城大媽,則被《紐約時報》翻譯為xicheng aunties。報道還提及了朝陽群眾(chaoyang masses)和永善勸導隊(yongshan persuaders),卻遺漏了海淀網(wǎng)友。另一個熱詞“土豪”真正讓老外抓狂了。bbc給出了音譯tuhao,并解釋說tu代表earth(土地),hao表示rich(富有)。美國bc不同意bbc的觀點,他們認為tu代表著沒有文化的(uncultured),hao意味著霸道(bold or bullying)。bc的翻譯為暴發(fā)戶(nouveau riche)?!都~約時報》則發(fā)揮了嚴謹?shù)目紦?jù)精神,他們認為“土豪”一詞在革命年代專指local tyrants(地方豪強),但沒能抓準現(xiàn)在的含義。這則報道說,“土豪“一詞尖刻地指出“中國新富們?nèi)玎l(xiāng)下人一般的粗俗”,這個詞比“暴發(fā)戶(breakout household)”隨意,但比“煤老板(coal bosses)”指代寬泛,與“萬元戶(tenthousand renminbi household)”則幾乎沒有相同點。今年臺灣大選后,帝吧出征facebook成功引起了友邦的注意。從出征口號“帝吧出征,寸草不生”(di ba goes to battle, nothing will grow),到表情包“你爸爸會修理你的”(your mainland dad will fix you)都有英文翻譯??赡芪ㄒ粵]有被恰當翻譯的是“帝吧”本身。美國quartz只介紹說“帝吧”是一個留言板;《華爾街日報》雖知道“帝吧”原名“李毅吧”,卻也沒能解釋為何稱之為“帝吧”。這里的關(guān)鍵在于“帝”字。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則口號“打倒臺獨狗”被翻譯為fight with taiwan independence dogs。而在此之前,中國已有“打狗”的傳統(tǒng)。學者林培瑞就曾翻譯過“打倒帝國主義及其一切走狗”(down with imperialist running dogs)、“學習魯迅精神,痛打落水狗”(learnfrom lu xun’s spirit of thoroughly thrashing drowning dogs)。語言是全世界人民智慧的產(chǎn)物。在嘗試讀懂中國之外,外媒時不時還能創(chuàng)造一些中國特色詞匯。在北京人吐槽霧霾降臨猶如世界末日時,他們從世界末日(apocalypse)里演化出airpocalypse(空氣末日)。即便如此,還是有一個在采訪中頻繁提及、看似簡單卻非常難纏的詞讓他們無所適從:素質(zhì)。一位中英文俱佳的外國記者說:nothing does it jus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