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nèi)容簡介】
心:第二篇:物理初二下冊知識點總結(jié)[范文模版]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jīng)驗,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tài)度。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成敗得失都不會引起心情的波動,那就是自在解脫的大智慧。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物理初二下冊知識點總結(jié),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物理初二下冊知識總結(jié)1一、力:(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2)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注: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指物體的運動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變或二者同時改變,或者物體由靜止到運動或由運動到靜止。形變是指形狀發(fā)生改變。(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一切物體都受力的作用。(2)有的力必須是物體之間相互接觸才能產(chǎn)生,比如物體間的推、拉、提、壓等力,但有的力物體不接觸也能產(chǎn)生,比如重力、磁極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等。(3)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都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1)用力的示意圖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2)作力的示意圖的要領(lǐng):①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②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力的作用線,用箭頭表示力的方向。③力的作用點可用線段的起點,也可用線段的終點來表示。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頭,必須畫在線段的末端。,比如甲、乙兩個物體間產(chǎn)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對乙施加一個力的同時,乙也對甲施加了一個力。由此我們認識到:①力總是成對出現(xiàn)的。②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互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二、彈力:(1)在受力時會發(fā)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fù)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性質(zhì)叫做彈性。(2)在受力時會發(fā)生形變,不受力時,形變不能自動地恢復(fù)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性質(zhì)叫做塑性。(1)彈力是物體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而產(chǎn)生的力。壓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實質(zhì)都是彈力。(2)彈力的大小、方向和產(chǎn)生的條件:①彈力的大?。号c物體的材料、形變程度等因素有關(guān)。②彈力的方向:跟形變的方向相反,與物體恢復(fù)形變的方向一致。③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物體相互接觸,發(fā)生彈性形變。(1)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測力計。(2)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彈簧所受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的伸長與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①測量前,先觀察彈簧測力計的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的位置,如果不是,則需校零。所測的力不能大于彈簧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②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和測量范圍,估計被測力的大小,被測力不能超過測力計的量程。③測量時,拉力的方向應(yīng)沿著彈簧的軸線方向,且與被測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線。④讀數(shù)時,視線應(yīng)與指針對應(yīng)的刻度線垂直。物理初二下冊知識總結(jié)2:杠桿靜止不動或勻速轉(zhuǎn)動都叫做杠桿平衡。(傾斜靜止時也叫處于平衡狀態(tài)): F1L1= F 2L2 或者 F 1/F 2= L 2/ L 1:①省力杠桿: L1 L 2→F1 F 2 省力費距離②L1 L 2 →F1 F 2 費力省距離 ③L1= L 2→F1= F 2不省(費)力不省(費)距離。沒有即省力又省距離的杠桿。注:⑴判定杠桿是省力還是費力,或者做杠桿平衡類問題時,都要通過杠桿的力臂來判定。為了掌握力臂的關(guān)系,最好 先畫出杠桿示意圖,在圖中把支點、動力臂和阻力臂都表示出來,便于判定。⑵力臂畫法口訣: 一找點(支點)二畫線(力的作用線,就是圖中力的方向)三作垂線段(過支點向力的作用線作垂線)。垂線段的長度即是力臂。⑶最小動力的求法:① 先求最大動力臂: a:動力作用點確定了,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線段長即為最大動力臂。b 動力作用點沒有確定時,應(yīng)看杠桿哪一點離支點最遠,則這一點到支點的距離即為最大動力臂。② 再畫最小動力:過動力作用點作最大動力臂的垂線,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動力的方向。定滑輪:①定義:中間的軸固定不動的滑輪。②實質(zhì): 等臂杠桿③特點: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但是能改變動力的方向。動滑輪:①定義:和物體一起移動的滑輪。(可上下移動,也可左右移動)②實質(zhì):動滑輪的實質(zhì)是: 動力臂為阻力臂 2 倍的省力杠桿。③特點: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變動力的方向。滑輪組①定義:定滑輪、動滑輪組合成滑輪組。②特點:使用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動力的方向。:首先根據(jù)公式 S=n h 或 n=(G 物+G 動)/ F 求出繩子的股數(shù)。然后根據(jù)(繩子固定端)“奇動偶定”的原則。結(jié)合題目的具體要求組裝滑輪。:內(nèi)容: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說明:(請注意理想情況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①功的原理是一個普遍的結(jié)論,對于任何機械都適用。②功的原理告訴我們:使用機械要省力必須費距離,要省距離必須費力,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機械是沒有的。③使用機械雖然不能省功,但人類仍然使用,是因為使用機械或者可以省力(滑輪組、斜面)或者可以省距離(釣魚竿)、也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給人類工作帶來很多方便。④我們做題遇到的多是理想機械(忽略摩擦和機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機械: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F S)= 直接用手對重物所做的功(G h)定義:功與做功所用時間之比。物理意義: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義公式:P=W/t使用該公式解題時,功W的單位:焦(J),時間t的單位:秒(s),功率P的單位:瓦(W)。單位:主單位: W,常用單位 kW,它們間的換算關(guān)系是:1kW=10^3W推導(dǎo)公式:P=Fυ。公式中P表示功率,F(xiàn)表示作用在物體上的力,υ表示物體在力F的方向上運動的速度。使用該公式解題時,功率P的單位:瓦(W),力F的單位:牛(N),速度υ的單位:米/秒(m/s)。(η):⑴有用功(W 有):人們需要做的功,也就是為了達到目的人們 需要且必須做的功。⑵額外功(W額):人們?yōu)榱诉_到目的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 的功(主要是克服機械本身的重力和摩擦力而做的功)⑶總功(W總): W有與 W額的和。⑷η= W 有/ W 總100%: F=1/n G 總=1/n(G 物+G 動)S=n hη= W 有/ W 總 100%=G物 h/FS 100%=G物/n F 100% F=1/n f S 繩=n S 物η= W 有/ W 總 100%= f S 物/F S 繩 100%= f/n F 100%⑴解滑輪組問題的步驟為:①先找出繩子段數(shù) n②再根據(jù)方向選擇合適的公式③根據(jù)一、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代入數(shù)據(jù)即可⑵ W有指我們的目的者,我們要想達到這個目的所必須克服的功。⑶ W 總指能量的提供者,滑輪組要想運動起來的能量是 一定是有繩子的自由端的拉力提供的。=W有/ W 總 100%= W有/ W 有+ W 額 100%=G物 h/ G 物 h+G動 h = G 物/ G 物+G 動(由此可知動滑輪越輕,η越大)= G 物+(G動G 動)/G 物+G 動=1G 動/G 物+G動(由此可知物重越重,η越大)η= W 有/ W 有+ W 額100%(由此可知,f 越小,W額越小,η越大)即同一個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具有可變性,反之可以減小機械效率(在選擇題中別忘記控制變量)。 1(理想機械可以等于 1)。機械效率和功率無關(guān)物理初二下冊知識總結(jié)3 流動性 的液體和氣體統(tǒng)稱流體。:流體在 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流體在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大。飛機升力產(chǎn)生的原因 :空氣對飛機機翼上下表面產(chǎn)生的壓力差。飛機升力產(chǎn)生的過程 :機翼形狀上下表面不對稱(上凸),使上方空氣流速大,壓強小,下方空氣流速小,壓強大,因此在機翼上下表面形成了壓強差,從而形成壓力差,這樣就形成了升力。(氣體)的物體都受到液體(氣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叫浮力。方向 :豎直向上。施力物體: 液(氣)體(實質(zhì)):液(氣)體對物體向上的壓力大于向下的壓力,向上、向下的壓力差即浮力。:液體(氣體)具有重力: 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 F浮 = G排=ρ 液 V 排 g,從公式中可以看出:液體對物體的浮力與液體的 密度 和物體 排開液體的體積 有關(guān),而與物體的質(zhì)量、體積、重力、形狀、浸沒的深度等均無關(guān)。:① 輪船:利用制成空心來 增大排開水的體積來增大浮力 實現(xiàn)漂浮的。② 潛水艇:利用水艙充、放水來 改變自身重力 實現(xiàn)上浮和下沉的。③ 熱氣球、汽艇:利用 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通過改變氣囊里氣體的質(zhì)量來改變自身的體積,從而改變所受浮力的大小,來實現(xiàn)升降的。 :①(二次)稱重法: F 浮= G 物F 拉(利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②壓力差法: F 浮= F 向上F 向下(利用壓力求浮力)③F 浮=G 排 或 F 浮=ρ 液 V 排 g(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體排開液體的質(zhì)量或體積時常用)④平衡法,F(xiàn) 浮=G物(漂浮或者懸浮時求浮力。):第 2 種方法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適用,所以一般計算浮力只有第 4 種方法,而第 4 種方法的適用范圍不同,第3 種方法只適用于漂浮和懸浮,第 4 種方法任何時候都適用。一般計算過程如下:(1)由ρ 液與ρ 物的關(guān)系判斷物體所在的狀態(tài),如果漂浮或者懸浮的話首選第 3 個公式,第 3 個公式解答不出來再選擇第 4 個公式。(2)如果有“浸沒”兩個字首先想到的就是 V 排=V 物(W):功等于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公式: W=F S 單位:1J=1N m即影響做功的兩個因素為:①作用在物體上的 力②物體在 力的方向 上移動的距離。如果有一項為0,(乘積都為0)做功都為0。:①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沒動(無 S)。②利用慣性運動的不做功(無 F)③力的方向和物體運動方向垂直的不做功。(無 S)(P):單位時間內(nèi)完成的功。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義式)P=W/t 推導(dǎo)式P=F V。單位:瓦(特),符號 W還有千瓦(KW)和兆瓦(MW)1 MW=103 KW=106W 1 馬力 =735W功率大小的比較和速度大小的比較類似。: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既有能量。單位和功的單位一樣,都是 J。理解:①能量表示物體做功本領(lǐng)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夠做功的多少來衡量。②一個物體“能夠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經(jīng)做功。如:山上靜止的石頭具有能量,但它沒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理解:①有動能的物體具有機械能。②有勢能的物體具有機械能。③同時具有動能和勢能的物體具有機械能。:動能:先分析 決定動能大小的因素,決定重力勢能(或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然后看動能和重力勢能(或彈性勢能)如何變化,其中減小的一種形式的能必定轉(zhuǎn)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能(一個物體的動能的減少往往伴隨這它的勢能的增加) : 在力的作用下繞著固定點轉(zhuǎn)動的硬棒叫杠桿?!M成杠桿示意圖。①支點:杠桿繞著轉(zhuǎn)動的點。用字母 O 表示。②動力:使杠桿轉(zhuǎn)動的力。用字母 F 1 表示。③阻力:阻礙杠桿轉(zhuǎn)動的力。用字母 F 2 表示。④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 L1 表示。⑤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 L2 表示。注:①動力和阻力都是相對而言的,不論是動力還是阻力,杠桿都是受力物體,故分析時,如不能確定動力和阻力時可隨意確定 1個,這對研究問題沒有影響。②力臂是 支點 到力的 作用線 的距離(力的作用線就是圖中力的方向)③動力和阻力關(guān)于支點“ O”的旋轉(zhuǎn)方向是相反的(或簡記為:同側(cè)異向,異側(cè)同向)物理初二下冊知識總結(jié)4:物體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物體在受到 兩個力 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稱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是最簡單的平衡。:一對相互作用力:異體、共線、等大、反向。一對平衡力:共體、共線、等大、反向關(guān)鍵是受力物體是不是同一個物體: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力叫壓力。壓力的大小:固體放在水平面上,F(xiàn) 壓=G壓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觸面且指向受壓物體壓力的作用點:在被壓物體的表面上(畫力的示意圖時要注意)下圖為重為 G的物體在接觸面上靜止不動時所指出的各種情況下所受壓力的大小。(P):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表示的是 壓力的作用效果。單位是帕斯卡(Pa),還有百帕(h Pa)、千帕(K Pa)、兆帕(M Pa)。定義式: P= F 壓/S 受(P:壓強(Pa)F壓:壓力(N)。S 受:受力面積(m2)1 Pa=1 N/ m2這種由定義引出來的公式叫比值定義法。以前還有速度、密度都是這樣引出來的。注: S 指受力面積≠表面積≠接觸面積,強約為: 104Pa。一顆西瓜籽平放在手上,大約為 20Pa。物理意義是 1平方米的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為 20N。:① F 壓→,S 受↓可↑ P②S 受→,F(xiàn) 壓↑可↑ P③同時↑ F 壓、↑ S 受 可↑P。同理,反過來可以減小壓強。:液體具有重力且具有流動性。: p(Pa)P= ρ 液 g h(ρ 液:液體的密度(kg/m 3)。h :深度(m)【從液面到所求點的豎直距離】)。從公式中看出:液體的壓強只與液體的密度和液體的深度有關(guān),而與液體的質(zhì)量、體積、重力、容器的底面積、容器形狀均無關(guān)。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實驗充分說明這一點。:⑴液體對容器底和測壁都有壓強,液體內(nèi)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⑵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⑶ 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⑷ 不同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有關(guān)。:①固體:先算壓力,再由 P= F 壓/S 受計算壓強(固體放在水平面上,F(xiàn)壓=G)②液體:先由 P=ρ 液 g h 計算壓強,再由 F 壓=P S 受計算壓力。:①P=ρ固 g h 也適用于固體,但要求固體放在水平面上,并且上下一樣粗。②F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