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袁宏道宜昌金東方初中伍玉蘭滿井游記1、作為游記,本文寫的是何地何時之景?滿井早春景色。2、具體寫了哪些景物?水、山、柳、麥、人、鳥、魚速讀搶答
2024-11-18 22:31
【總結】《滿井游記》課堂實錄一、導入師:跟袁宏道同時代的張岱說:古人寫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也就是說:古人寫山水文章最好的是酈道元,其次是柳宗元,與他同時代的就是袁宏道了。師:你怎么知道是袁宏道呢?生:根據課下注釋。師:你可真會學習?。≌埬銇斫o大家讀出來好嗎?我們也用實際行動來感謝這位同學,邊聽邊劃出來吧。生讀課下
2024-12-09 03:23
【總結】2022/3/13滿井xlp1袁宏道2022/3/13滿井xlp2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創(chuàng)始者。作品多寫閑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實有所批判。作品風格率真自然。他的山水游記很著名
2025-02-22 00:44
【總結】八年級語文(下)講學稿課題:?滿井游記?時間:2021年月日學習目標:1.積累文言詞匯(基礎)。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2.體會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重點)學法指導: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不重,自己先默讀課文,
2024-12-09 07:07
【總結】滿井游記袁宏道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2、重視誦讀,在朗讀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1、品讀課文,體會本文
2024-12-05 07:55
【總結】第24課《滿井游記》學案時間:2020年10月21日班級:初二一班課型:新授課時:兩課時學案編制:陳火木審核:葉紹輝1、圖片導入展示高考后考生撕書的圖片和小學生放學的圖片,引導學生從“脫籠之鵠”角度延伸到袁宏道厭棄官場、渴望回歸自然的思想感情。
2024-11-19 23:52
【總結】24.滿井游記A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A.燕.地寒(yàn)鱗鬣.(liè)倩.女(qiàn)蹇.者(jiǎn)B.花朝.節(jié)(zhāo)脫籠之鵠
2025-06-21 00:17
【總結】袁宏道游記散文滿井,是地名,在北京東直門外東北三里,明清兩朝是京城近郊的一個風景區(qū)。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時不落”而得名。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公安派”的創(chuàng)始者,他的山水游記很著名。作
2025-06-20 22:55
2025-06-21 00:46
2025-06-20 22:54
【總結】2021-2021年全國中考試題匯編之:滿井游記2021宜昌市一、閱讀下面這則文言短文,然后答題。(本題共4小題,計8分)滇游日記(明)徐霞客忽見層崖之上,有洞東南,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堅,踐之輒隕,攀之亦隕②,間得一稍粘者
2024-12-05 01:39
【總結】袁宏道導語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游小品。滿井是明、清兩朝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qū)。文章用極精簡的文字記游繪景、抒情諭理。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勃勃生機,借景抒感,諭示讀者以人生哲理。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
2024-11-20 23:42
【總結】2020/12/31滿井xlp1袁宏道2020/12/31滿井xlp2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創(chuàng)始者。作品多寫閑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實有所批判。作品風格率真自然。他的山水游記很
2024-11-24 12:51
【總結】滿井游記(一篇短小、清新的游記散文)袁宏道,明朝著名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湖廣公安人。與兄弟袁宗道、袁中道并稱“三袁”,又稱“公安派”。鄙棄官場,淡與名利,曾長時間隱居田園和外出游歷。本文曲折的表現厭倦都市官場生活和寄情山石草木的逸然情懷。文學常識:公安派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因其籍貫
2024-11-06 21:18
【總結】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 滿井游記 設計思想:文言文的教學不必每課都弄得特別細,尤其是自讀課文,要允許學生囫圇吞棗。在整體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多讀讀,多議議,甚至可以找來同...
2025-04-15 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