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nèi)容簡介】
CI W=f(L) 單要素投入情況。 假定廠商既是產(chǎn)品的壟斷賣者,又是要素的壟斷買者。這時,壟斷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為: MCI=MRP。即兩曲線的交點決定了壟斷條件下要素市場的均衡。 O L W MCI W=f(L) MRP W0 E L0 B 均衡點為 E點。與 B點相對應的W0為要素的均衡價格; L0為要素的均衡數(shù)量。 多要素投入情況。 假設要素之間可相互替代,則這會影響要素的邊際收益產(chǎn)量,又會影響要素投入的邊際成本。于是,壟斷者在比較各要素的相對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的基礎上決定均衡的要素投入量和價格。 由壟斷者的利潤函數(shù): KKLLghKrLWQP ???????????? )()()( ?? 可得到壟斷者要素投入的均衡條件: KLKLMPMPM C IM C I ? 一、勞動的供給曲線 第三節(jié) 勞動市場與工資的決定 勞動供給可看成消費者如何決定固定時間資源(如 16小時)在閑暇( H)與勞動供給( 16H)之間的分配,實質(zhì)上是在閑暇與勞動收入之間進行選擇。 時間資源的分配 YO K0 E U0 U1 U2 H0 H1 H2 K1 K2 PEP O a b c W0 W1 W2 016 H? 116 H? 216 H?H 16 Y C B A ???勞動供給曲線 換一個角度,可將勞動供給看成是閑暇需求的反面,勞動供給即是閑暇需求的減少;工資實際上是閑暇的機會成本,于是,可將工資看成閑暇的價格;最后,勞動供給量隨工資的變化(一段向后彎)可用閑暇需求量隨閑暇價格(工資)而變化即閑暇需求曲線來說明。閑暇需求曲線為何向上傾斜? 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線與替代效應、收入效應: 二、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 閑暇商品的兩種效應 替代效應。 假設閑暇的價格即工資上漲,于是,閑暇商品變得更貴(其機會成本上升 )。對其需求減少(轉(zhuǎn)向其他替代商品)。故因替代效應,閑暇需求量與閑暇價格呈反方向變化。 收入效應。 對一般商品,價格上漲 → 實際收入下降,但閑暇價格上升卻意味著實際收入上升 → 對閑暇商品的需求增加。因此,隨閑暇價格的上升,其需求量下降還是上升取決于兩種效應的大小。若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則需求量隨價格上升而下降;反之則反是。 收入的大部分可能來自勞動供給(還有一部分非勞動收入)。若其他條件不變,閑暇價格(工資)的上升會大大增加收入水平。故其收入效應較大?;蛟瓉淼墓べY較低,則工資稍稍上漲的收入效應不一定能抵消或超過替代效應,因為此時勞動供給量較小,由工資上漲引起的整個勞動收入增量并不大;但若工資已處于較高水平(勞動供給量也較大),則工資上漲引起的整個勞動收入增量就很大,從而可超過替代效應。 于是,勞動供給曲線在較高的工資水平上開始向后彎曲。 閑暇價格的變化的收入效應是否超過替代效應? 三、勞動的市場供給曲線與均衡工資的決定 O W L0 L W0 D S E 均衡工資的決定 土地的自然供給不隨價格(地租)的變化而變化,但土地的市場供給與之有關。 單個土地所有者的行為。假定土地所有者是消費者,其行為目的是效用最大化。其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 既定的土地資源在保留自用和供給市場中進行分配以獲得最大效用?于是,土地所有者的效用函數(shù)可寫為: U=U(Y, q), Y和 q分別為土地收入與自用土地數(shù)量。假設不考慮土地消費性使用(自用土地)的效用,效用函數(shù)可簡化為: U=U(Y)。 第四節(jié) 土地的供給曲線與地租的決定 一、土地的供給曲線 Q 為獲最大效用 → 土地收入最大 → 盡可能多地供給土地,由于土地所有者擁有的土地是既定的(如 ),故無論土地價格是多少,他將供給全部土地,此時,供給曲線是垂直的。 注:要使土地(用于生產(chǎn)的)供給曲線垂直,必須假定土地沒有自用用途(自用價值),或者說,土地在生產(chǎn)性使用上的機會成本為 0。 Q土地的供給曲線 土地供給的無差異曲線分析 (土地價格為 R0和 R1) O q QY Y E K0 K1 U0 U1 O Q R Q 向右下方傾斜的土地需求曲線與土地供給曲線結合起來,可決定使用土地的均衡價格。當供給曲線垂直時,土地服務價格被稱為地租。顯然,地租完全由土地的需求曲線決定,而與供給曲線無關,并與需求曲線同方向變動。 二、使用土地的價格和地租的決定 O Q QR D R0 O Q R D R0 D39。 S S 地租 產(chǎn)生的解釋。 若開始時土地供給量固定不變( )。需求曲線為 D’,地租為 0;現(xiàn)因技術進步而使土地的邊際生產(chǎn)力提高,或因人口增加使糧食需求、從而糧食價格上漲,需求曲線 向右移動,于是產(chǎn)生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