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nèi)容簡介】
6. —What do you do? —_______. A. I am thirteen B. I work hardC. I’m fine D. I’m a student【解析】此題容易誤選B。What do you do? 所問的不是經(jīng)?!白鍪裁础?,而是在詢問對方的“職業(yè)”,它相當于What’s your job? 因此正確答案為D。注意:以下句型的意思:What is he? (用來詢問職業(yè))他是干什么的?What does he do? (= What’s his job? ) (用來詢問職業(yè)) What is he like? (用來詢問長相或人品) 他長得怎么樣?/他是怎樣一個人? How is he? (用來詢問身體狀況)他身體怎么樣?How old is he? (用來詢問年齡) 他多大了?7. —Andy isn’t going out this evening, is she?—_______. She has to stay at home to look after her sick mother. A. Yes, she is B. No, she isn’tC. Yes, she isn’t D. No, she is【解析】此題容易誤選C。答語應(yīng)譯作“是,她不出去”才對,因此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此題就很可能選C,但是這不符合英語的習慣。其實,否定的疑問句回答與肯定的疑問句的回答方式是一樣的,答案肯定的就用“Yes, + 肯定的省略句”;答案是否定的就用“No, +否定的省略句”。只不過否定疑問句的答語中Yes要譯作“不”,No要譯作“是的”,這一點與漢語有點錯位。例如:你是一名學生,假如有人這樣問你:Are you a student? / Aren’t you a student? / You are a student, aren’t you? / You aren’t a student, are you? 那么你的回答都應(yīng)該是“Yes, I am.”。只不過應(yīng)注意在回答第2和第4個問句時Yes要譯作“不”。8. —Hello. May I speak to Mr. Wang?—Who’s calling, please. —_______. A. I’m Mr. Wang B. Mr. Wang is hereC. This is Mr. Wang speaking D. Mr. Wang is calling【解析】此題容易誤選A或B或D。這是受的漢語思維的影響,因為漢語中在電話時常常說“我是某人”時,但是英語中不說“I am… / … is here. ”而習慣上說“This is … (speaking). / Speaking. ”正確答案為C。9. —I fell and hurt my leg just not. —_______. A. Be careful B. It doesn’t matterC. I’m sorry to hear that D. Nothing serious【解析】此題容易誤選A或B或D。這里也很容易受到漢語思維的影響,因為平時對方告訴我們說他或她摔倒了,我們總會對他或她進行安慰說一些“小心點”,“沒關(guān)系”等等之類的話。而在英語中聽到對方訴說一些不幸的事情時往往要說“I’m sorry to hear that. / Bad luck!”之類的話表示同情或安慰,這一點與漢語的習慣不一樣。正確答案為C。10. —_______. —thank you very much. I will. A. Congratulations! B. Best wishes to youC. Please say hello to your family. D. What a good wish to your family!【解析】此題容易誤選A或B。因為A和B兩項都可以用thank you very much. 來回答,如果不注意后面的I will. ,那么選擇A或B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正確答案為C。Please say hello to your family. 意為“請代我向你的家人問好”。做好中考英語閱讀理解題的實用技巧1.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對于考場上的考生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在心理放松的情況下,考生的精力才能夠集中,思維才會敏捷,從而才能將自己的真實水平發(fā)揮出來。2. 抓住中心句。閱讀短文之前,先看短文是否有標題。若有,應(yīng)給予高度重視。因為標題是文章主題的高度凝聚,它能給我們啟發(fā)和想象,有利于加深對短文的理解,從而提高做題效率。另外,在沒有標題的情況下,應(yīng)充分重視短文的首、尾句。因為大多數(shù)文章都是按照“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布局的。據(jù)統(tǒng)計,英語中有60%90%的主題句位于段首和段尾,短文的其他文字往往是對這些中心句的解釋和說明。3. 克服不良習慣,提高閱讀速度。由于考試的時間有限,在保證不出偏差的前提下,一定要盡可能地提高閱讀速度。倘若能注意克服以下不良習慣,就可以大大提高閱讀速度:①心讀??紙錾喜荒艹雎曢喿x,于是有的考生就在心里讀,有時考生的嘴唇也在動。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一定要下決心克服。因為這樣做會直接制約著閱讀速度的提高;②回視(指重新閱讀上文)。閱讀中的回視是一種無效勞動,所以應(yīng)一口氣把文章讀完,盡量不要回視。這壞習慣是慢慢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克服掉的。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應(yīng)當引起注意并加以克服;③一個詞一個詞地看。閱讀時,視線應(yīng)從左向右跳躍式移動,著重掃描意群,同時注意意群中的重要單詞,以尋求主要的語言信息。可將冠詞、系動詞、助動詞及不定式符號等小品詞一掃而過,不可一詞不漏地全部都看一遍;④只讀不記。正確的做法是:一邊閱讀一邊用筆記下或標出那些與文后所設(shè)問題有關(guān)的信息。這樣,在做題時就用不著重新查閱短文,至少不用一句一句地再尋找那些隱約有印象的信息,從而可以節(jié)省一些時間。4. 判斷要有依據(jù),推理要順乎作者的意圖。對于推理性或評價性之類的閱讀理解題目,在材料中一般是找不到現(xiàn)成答案的,必須通讀全篇,對所獲信息加以篩選、提煉、推斷,對作者的思想傾向,對文中提及的人物或事件可能產(chǎn)生的結(jié)局等,加以綜合考慮才能得出正確結(jié)論。對這種題,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以個人的想法代替作者的意圖。5. 遇到生詞時,一定要沉著、冷靜。中考英語試題中,一般是不會盲目地出現(xiàn)生詞的,但不排除出現(xiàn)影響答題的生詞,同時也可能出現(xiàn)猜測生詞的題目,因為猜測詞義也是閱讀能力的體現(xiàn),當然也在考查范圍之列。遇到這種題目,只要理解了全篇材料的大部分內(nèi)容,弄清了上、下文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判斷出它在文中可能存在的含義是不難的。英語中猜測詞義的方法很多。如:(1)根據(jù)上、下文進行猜測。這是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有些生詞可以通過上下文的相關(guān)信息,或根據(jù)同位語,修飾語等猜測詞義。例如:The people who survived the earthquake cried bitterly over the bodies of their relatives. 【分析】一般來說,中考“閱讀理解”題中的“詞義猜測”,并不要求考生根據(jù)構(gòu)詞法去分析單詞的詞義,而是要求考生根據(jù)文中的有關(guān)信息對生詞的詞義進行推斷性的猜測。聯(lián)系上下文,不難看出:這些人的親屬死了,他們在哭,顯然他們在地震中“survive”了。這個詞不就是“幸存”之意嗎?可見,這種詞義猜測也是建立在對上下文的正確理解之上的。又如:The pupils assembled in front of the school hall. They came together to listen to the headmaster announce the result of the sports meeting. 【分析】下文中的短語came together意思是“聚到一起”,由此可以推斷出學生們是“聚集到”學校大廳里聽運動會的結(jié)果的。故該詞的意思是“聚集”。(2)利用構(gòu)詞法進行猜測。英語的構(gòu)詞法大致可分為派生、轉(zhuǎn)化和合成等。例如:Man differs from most from all the other animals in their ability to learn and use languages. 【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本句中的生詞differ跟different是同根詞,搭配也是from,其前有man,其后有animals,根據(jù)這些信息可以斷定動詞differ此處有“和……不相同”、“與……存在差別”之意。這里要特別強調(diào)一點,大部分閱讀題目在設(shè)計過程中,已充分考慮到了生詞對答題的影響。對于那些對答題無關(guān)緊要的生詞,如人名、地名、產(chǎn)品商標名稱或影視劇目名稱等,一般是不加注漢語的,只要能推斷出那些生詞的類別就可以了,不必弄清其準確含義。對于那些一時難以斷定其意思又不妨礙理解的生詞,大可不必理會。另外,熟詞新義也是應(yīng)當引起重視的。英語詞語往往具有一詞多義,在不同的場合它所表達的意思就不一定相同。如果僅僅用它的主要或常用的詞義來理解一篇文章,就可能產(chǎn)生誤解,或者根本無法了解作者的意圖。如果一時間想不起該詞的其他含義,可根據(jù)上下文來判斷該詞的詞義。特別是那些關(guān)鍵詞,必須仔細推敲。●實戰(zhàn)訓(xùn)練●AHave you ever heard of ebooks? Ebooks are electron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