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法是: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同英語為母語或在國外生活過的人學習和交流。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 研究表明,人在交談時,80%的信息來自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語音(intonationand語調(tone。此外,對交流有效性的影響,還包括雙方交流的意向、談話的內容、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和有效運用等諸多因素,而絕不僅僅是句子、語法和詞匯。因此,常常能見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一個只有五、六千詞匯的秘書、助理,能用英語同“老外”流利的交流,而一些有號稱三、五萬詞匯量的、手持六級英語證書的碩士、博士,學了十年、二十幾年的英語,面對英語為母語的人,除了最簡單的幾句不痛不癢的所謂的對話,有多少人能進行“有效的交流”呢?更不用說用English而非Chinglish表達自己的思想了。Chinglish則是指:用漢語文化、思維和習慣等去套用“英語文化”,其結果是所學到的、所謂的“流利的英語”僅限于和同胞交流,和“英語為母語的人士”交流時,雙方因“文化差異”在語言表達上的體現(xiàn),無法相互理解和溝通!不去了解和學習英語國家文化在交流、溝通運用上的體現(xiàn),而只是套用本國的文化和習俗,往往是造成交流障礙的原因。其后果和損害,遠遠大于因為發(fā)音、語法和句子的缺陷而造成的損害。因為發(fā)音、語法和句子暫時不好,每個人都會表示理解,因為畢竟英語不是你的母語,可以慢慢提高。但因為“文化沖突”造成的人格、品行上的誤解,甚至有可能起到和你要達到的目的相反的結果,毀掉了寶貴的發(fā)展機會!在一個人有限的生命里,如果考慮到年齡、職業(yè)發(fā)展軌跡、客觀環(huán)境和條件等因素,人生真正的屬于你的機會只有二、三次而已! 舉個例子來說明文化沖突:西方人在交談中講究“eye contact”,交談的雙方要注視對方的雙眼,中國人對于“自己的兩眼直視對方的兩眼”的看法多半是:這樣"直勾勾地"盯著別人不太禮貌。但西方人士卻認為:說話的一方“兩眼直視”表示自己的誠意和坦白的胸懷,聽話的一方“兩眼直視”表示了自己對話題的興趣和對于對方的尊重。因此,西方人在見面時,配合著“eye contact”的,是自信的微笑(無論內心中怎么想、有力的握手(禮節(jié)性的碰碰手,英語中稱為“死魚” shaking a dead fish和正面思考型 (positive thinking的談話,會使人產生和你繼續(xù)交往的意愿。相反,如果是躲躲閃閃的目光(有的人更是因為想英文詞句,而抓耳撓腮、呲牙咧嘴或上翻白眼、木然的表情(稱:喜怒不行于色和消極的談話內容,無論你的語法、發(fā)音和句子多么純正和優(yōu)秀也讓別人"敬而遠之"。察己知人,你愿意和一個同你根本就格格不入的人交往嗎?! 再舉個例子,同樣是“追求財富”,中西方的流行做法和觀念截然不同。西方人,尤其是北美人,推崇企業(yè)家精神:那些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裙帶關系和屈服于權貴白手起家的人。他們拋棄自己本可能的安逸生活,去冒險、創(chuàng)業(yè)、拼搏(比如我Henry,哈!,并充分運用現(xiàn)代商務運作手段:市場調查、產品研發(fā)、廣告和營銷、質量控制、售后服務等,使自己的產品、服務為社會所接受和喜歡,最終雙贏。企業(yè)家,是西方民眾心目中無可置疑的英雄!可以說,對企業(yè)家精神的推崇和追求,是美國能夠在開國僅200多年就傲視群雄,硬是把當年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宗主國大英帝國,變成了今天的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