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與外接法很多同學在學了伏安法測電阻后,分不清什么時候采用內接法,什么時候采用外接法,僅是知道測大電阻用內接法,測小電阻用外接法,但在測量既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的電阻時,就不清楚采用哪種接法才能使測量的誤差最小。下面就來談談在伏安法測電阻時內接法與外接法的選擇。1. 誤差的產(chǎn)生原因伏安法測電阻是根據(jù)部分電路歐姆定律來進行測量的。它的測量值和真實值應該是:,即使是測量十分準確的電壓表和電流表,由于電壓表和電流表都有內阻,導致了電阻的測量值和真實值存在誤差。當選用外接法(a)時,電壓表與電阻并聯(lián),電壓表的讀數(shù)就是電阻兩端的電壓,但電流表測量的是通過電阻和電壓表的總電流,因此測量值要小于真實值,實際上測量的電阻值是電壓表內電阻和電阻并聯(lián)的阻值。如果電阻的值遠小于電壓表的內阻,電壓表分去的電流很小,這時電流表測量的電流就接近于通過電阻的電流,所以外接法適合于測小電阻。當選用內接法(b)時,電流表與電阻串聯(lián),電流表的讀數(shù)就是電阻的電流值,但電壓表測的是電阻和電流表的總電壓,所以測量值大于真實值,實際上測量的電阻值是電阻與電流表內電阻串聯(lián)的總電阻值。如果電阻的值遠大于電流表的內阻,電流表分去的電壓很小,這時電壓表測量的電壓就接近于電阻兩端的電壓,所以內接法適合于測大電阻。2. 系統(tǒng)的相對誤差由于外接法(a)測量的實際上是電阻和電壓表并聯(lián)的電阻,所以:相對誤差內接法(b)測量的實際是電阻與電流表的串聯(lián)電阻,所以:相對誤差當內、外接法相對誤差相等時,有,所以為臨界值。當(即為大電阻)時用內接法,當(即為小電阻)時用外接法,這樣所測的值誤差相對較小。當時,用內、外接法均可。3. 利用試觸法確定內、外接法當、大小都不知道時,可用試觸法確定內、外接法。如下圖所示的電路,空出電壓表的一個接線頭,用該接線頭分別試觸M、N兩點,觀察兩電表的示數(shù)變化情況,如果,說明電壓表內阻帶來的影響大,即電阻跟電壓表的電阻相差較小,屬于“大電阻”,應采用內接法,如果,說明電流表內阻帶來的影響大,即電阻跟電流表的電阻相差較小,屬于“小電阻”應采用外接法。4. 應用舉例例:有一未知的電阻,為較準確的測出其阻值,先后用如圖3(a)、(b)兩種電路進行測試,利用(a)測的數(shù)據(jù)為“、”,利用(b)測的數(shù)據(jù)為“、”,那么,該電阻測的較準確的數(shù)值及它比真實值偏大或偏小的情況是( )A. ,偏大 B. ,偏小 C. ,偏小 D. ,偏大圖3解析:比較(a)、(b)兩圖的電壓表讀數(shù),可知電壓變化,電流的變化,可見,即電流變化明顯一些,可見電壓表內阻帶來的影響比電流表內阻帶來的影響大,即說明所測電阻是一個大電阻,故應采取電流表內接法,即(b)圖測量地較準確,此種解法測量值偏大,故D正確。(三)一道伏安法測電阻題的三種解法題目:用電流表(內阻約)和電壓表(內阻約)測量電阻R的阻值。分別將圖甲和圖乙兩種測量電路連到電路中,進行多次測量。按照圖甲所示的電路某次的測量情況:電流表的示數(shù)是,電壓表的示數(shù)是,按照圖乙所示電路某次測量情況,電流表的示數(shù)是,電壓表的示數(shù)是。比較這兩次測量結果,正確的是( )A. 電阻的真實值更接近,且大于B. 電阻的真實值更接近,且小于C. 電阻的真實值更接近,且大于D. 電阻的真實值更接近,且小于分析與解答:我們知道,伏安法測電阻有兩種接法,即電流表的內接法和電流表的外接法,若被測電阻R比電流表內阻大得多,則采用內接法誤差更小,若伏特表內阻比被測電阻R大得多,則采用外接法誤差更小,采用內接法測量值大于真實值,采用外接法測量值小于真實值,一般情況下,僅依據(jù)這些話還很難作出內外接法的選擇,還必須更深層次的考慮問題。對這道題,我們用三種解法來說明選用哪種測量法。一法:這道題,用甲圖內接法測出的電阻值為,用乙圖外接法測出的電阻值為,說明被測電阻R確定比較大,為左右,它與電流表內阻的關系為 ① ,解得:,即可以說明,R與電壓表內阻的關系為 ② ,解得:,說明不是遠遠大于R。綜合上述,本題測量電阻應采用電流表的內接法誤差更小,因此本題選B??赡苡型瑢W會認為這種方法不妥,因為本身就不太可靠,那么我們可采用第二種方法。二法:依題意,由內接法改為外接法,電壓改變量為,電流強度改變量為,則,比較這兩個相對改變量可知,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