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最大的管理資源中心 第 14 頁 共 16 頁 exchange possible。因此培訓教師利 用計算機和網(wǎng)絡等工具來辦公,如使用模板和 Inter 資源來備課,不僅減輕教師的工作量,而且也是教師在學習化環(huán)境中一個預演。那么學習化環(huán)境的趨勢對我們的師資培訓有什么新的要求呢?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化環(huán)境中,教師要具備三個主要技能:使用媒體來構造學習化環(huán)境技能;學科知識綜合技能;促成學習和實際生活結合的技能。 注重生活化的學習。方法性的知識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與交流的方法,調查和訪問的方法,統(tǒng)計測量的方法,發(fā)表和討論的方法,評價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學生未來生存的基本能力;另外,學生也發(fā)展了與學科相關的特殊方法,如藝術學科中鑒賞的方法等。 基于媒體的學習化環(huán)境 廣播、電視、計算機、網(wǎng)絡等電子媒體不僅為教師提供了傳遞各種教育信息的媒介,豐富了課堂教學 的內容和形式;而且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更多的認知工具,更為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信息技術引入教育領域,大大豐富了教學的內容、教材的形式,促進教育模式、方法及觀念的變革。 綜合的學習化環(huán)境主要有三個特征: 中國最大的管理資源中心 第 4 頁 共 16 頁 注重體驗。過去,教育責任主要交給學校來完成,家長主要承擔撫 養(yǎng)責任,很少參與學生學習活動。教師的工作需要更多的運用新技術的技能、人際交流和團隊合作技能、規(guī)劃和組織能力及研究能力等。 信息獲取技能的培訓也應是師資培訓的重點。具體可采用角色扮演和場景模擬等來體驗教師、學生、家長 中國最大的管理資源中心 第 11 頁 共 16 頁 關系,使用范例來啟發(fā)學科內容與生活情景的結合。由于新技術的發(fā)展,學生通過電視、廣播、計算機網(wǎng)絡的學習機會將迅速增加,使媒體從教師的機器轉向學生的機器應成為師資培訓中的重點;由于科學和社會一體化發(fā)展要求,師資培訓不應只是單個學科上教法的深入,而且應注重教師利用技術整合各個學科知識的能力;由于家庭特征的變化,師資培訓同樣要重視教師與家長交流和構造家庭化學習環(huán)境的能力,以促進學習過程的生活化和更有意義的學習。另外,數(shù)據(jù)庫的應用培訓是 網(wǎng)絡時代教師的重要技能,不僅有利于教師了解網(wǎng)上資源搜索機制,也有利于展開探究式教學,調查數(shù)據(jù)的存儲、分析、決策、可視化及學生電子作品的發(fā)布都離不開數(shù)據(jù)庫。 二、師資培訓的新任務 師資培訓的目的在于通過一系列的課程和活動提高教師的職業(yè)技能。因此,“學習型家庭” 正是現(xiàn)代社會的產(chǎn)物, 在當今中國越來越受到重視,家庭化的學習環(huán)境正是“學習型家庭”的體現(xiàn)。 注重跨學科的關聯(lián)。 學習化環(huán)境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學習環(huán)境上不是只專注于目標知識的呈現(xiàn)和傳遞,而是致力于反映學習者對信息的理解和主動建構過程。因此,在強調素質教育和學會學習的今天,構建學習化環(huán)境具有重要意義。 注重方法性的知識。例如,子女同家長一起聽廣播、看電視獲得知識和交流是很有教育價值的。這些技能訓練對提高教師課 中國最大的管理資源中心 第 8 頁 共 16 頁 堂教學能力和強化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確實有利,但基本上不涉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體現(xiàn)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設計者、幫助者的角色,不關注學習化環(huán)境的設計。因此師資培訓本身也應多采用各種 Inter 等通訊工具,如使用 Email 發(fā)布案例,使用聊天室進行教學經(jīng)驗交流和問題討論。s China, should be considered: l Media 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中國最大的管理資源中心 第 13 頁 共 16 頁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rough media has gained importance in China. However they are usually used as teacher’s machine not as learner’s machine. The most powerful use of technologies is to make students immerse in a learning environment. Electronic media, especially puter and Inter can support learning activity by prompting the collaboration, munication, construction, inquiry and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