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4~ 30 mm的尺寸分段內(nèi), U的基本偏差為上極限偏差,當公差等級大于 IT7級時,數(shù)值為 48 μm,但這不符合本題的要求。即 E I esE S ei?? ???? ?2)特殊規(guī)則 特殊規(guī)則是指孔的基本偏差等于用通用規(guī)則換算得到的基本偏差再加上一個修正值 Δ。 p~ zc主要用于形成過盈配合,其基本偏差按與一定公差等級的基孔制相配合時,最小過盈采用 R5和 R10系列優(yōu)先數(shù)依次遞增的規(guī)律確定。為了滿足設計和生產(chǎn)的需要,國家標準對孔和軸各規(guī)定了 28個基本偏差,即對孔和軸各給出了 28個公差帶位 孔的基本偏差用大寫英文字母表示,軸的基本偏差用小寫英文字母表示,它們的排列次序如圖 113所示。在確定孔、軸公差時,應按標準公差等級取值,以滿足標準化和互換性的要求。 基軸制是指以軸的公差帶位置為基準固定不變,與不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帶形成不同配合的一種制度,如圖 112( b)所示。 解 ( 1)畫出孔、軸公差帶圖,如圖 19( a ( 2)計算極限間隙、平均間隙和配合公差 ? ? 0 .0 2 00 .0 3 330? ??22 ? ?? ?m a xm inm a x m inavf m a x m inE S e i 2 1 ( 3 3 ) μ m 5 4 μ mE I e s 0 ( 2 0 ) μ m 2 0 μ m5 4 2 0() μ m 3 7 μ m22( 5 4 2 0 ) μ m 3 4 μ mXXXXXT X X? ? ? ? ? ? ?? ? ? ? ? ? ?? ?? ? ? ?? ? ? ? ?(3)畫出配合公差帶圖,如圖 19( b)所示。對于這類配合,孔的公差帶與軸的公差帶相互交疊,如圖 17所示。 間隙或過盈是指相配合的孔的尺寸減去相配合的軸的尺寸所得的代數(shù)差,此差值為正時稱為間隙,用 X表示;為負時稱為過盈,用 Y表示。若 EI和 es的絕對值越大,孔、軸公差帶離零線就越遠;若絕對值越小,則孔、軸公差帶離零線就越近。極限偏差用于控制實際偏差。實際尺寸的大小由加工決定,而極限尺寸是設計時給定的尺寸,不隨加工而變化。 實際尺寸是用兩點法測得的尺寸。 軸通常是指工件的圓柱形外表面,也包括非圓柱形外表面(由兩平行平面或切平面形成的被包容面),如圖 11( b)所示。零件在制造過程中,由于工藝系統(tǒng)本身存在誤差,加上操作者的主觀原因,最后所獲得的尺寸不可能正好等于設計值,這樣就存在尺寸誤差。 4 對于零件的尺寸公差配合設計,主要是根據(jù)國家標準進行的。在技術圖樣中或在一定范圍內(nèi),已注明共同單位 (如在尺寸標注中以 mm為通用單位 )時,均可只寫數(shù)字,不寫單位。因為測量誤差的存在,實際尺寸不可能等于真實尺寸,它只是接近真實尺寸的一個隨機尺寸。上極限尺寸與公稱尺寸的代數(shù)差稱為上極限偏差,孔和軸的上極限偏差分別用ES和 es表示;下極限尺寸與公稱尺寸的代數(shù)差稱為下極限偏差,孔和軸的下極限偏差分別用 EI和 ei表示。公差與極限尺寸和極限偏差的關系為 11 D m a x m i nd m a x m i nE S E Ie s e iT D DT d d? ? ? ? ??? ? ? ??各種尺寸、偏差與公差的關系如圖 12所示。沿零線方向的寬度是畫圖時任意確定的,不具有特定含義。對于這類配合,孔的公差帶在軸的公差帶之上,如圖 15所示。 對于間隙配合 Tf=Xmax- Xmin 對于過盈配合 Tf=Ymin- Ymax 對于過渡配合 Tf=Xmax- Ymax f D dT T T??為了直觀地表示配合精度和配合性質(zhì),國家標準提出了配合公差帶圖,如圖 18 畫配合公差帶圖的規(guī)則與畫孔、軸公差帶圖一樣,配合公差帶圖用一長方形區(qū)域表示。 ? ? ? ??? ?m inm a xm in m a xavf m in m a xE S e i ( 21 48 ) μ m 27 μ mE I e s ( 0 61 ) μ m 61 μ m27 61() μ m 44 μ m2227 ( 61 ) μ m 34 μ mYYYYYT Y Y? ? ? ? ? ?? ? ? ? ? ?? ??? ? ? ?? ? ? ? ? ? ?( 3)畫出配合公差帶圖,如圖 110( b)所示。為了使極限與配合實現(xiàn)標準化,規(guī)范尺寸精度設計,我國國家標準 GB/T — 2022中規(guī)定了兩個基本系列,即標準公差系列和基本偏差系列。 解 查表得, φ 30 mm屬于> 18~ 30 mm的尺寸分段。 軸的基本偏差數(shù)值實質(zhì)是按相應的公式計算,并經(jīng)過尾數(shù)圓整得到的。例如, φ 30H7/f6和 φ 30F7/h φ 30H7/m6和φ 30M7/h φ 30H7/u6和 φ 30U7/h6即為兩種基準制的同名配合。 例 15 查孔的基本偏差數(shù)值表和標準公差數(shù)值表,確定 φ30D7孔 解 先查孔的基本偏差數(shù)值表,確定孔的基本偏差數(shù)值。 配合代號由相配合的孔、軸公差帶代號組成,寫成分數(shù)形式。因此,基準制的選擇主要應考慮零件結(jié)構、加工工藝、裝配工藝以及經(jīng)濟性。銷軸兩端活塞孔的配合為 M6/h5,銷軸與連桿孔的配合為 H6/h5,顯然它們的配合是不同的,應當采用基軸制。但軸承的內(nèi)圈與軸配合時,則應采用基孔制。這一原則主要用于中高精度(公差等級小于或等于 IT8) 45 (3)在滿足配合要求的前提下,孔、軸的公差等級可以任意組合,不受工藝等價原則的限制。 46 (5)用類比法確定尺寸精度時,可參考各公差等級的應用范圍和公差等級的應用選擇實例 。 圖 118 公稱尺寸不大于 500mm時推薦使用的孔的公差帶 48 圖 119 公稱尺寸不大于 500mm時推薦使用的軸的公差帶 對于公稱尺寸大于 500~ 3 150 mm的孔,國家標準規(guī)定了 31種常用公差帶,如圖 120所示。線性尺寸和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是指在車間普通工藝條件下,機床設備可保證的尺寸公差。為此,孔、軸的結(jié)合特性應與機器的使用要求相適應,這也是孔、軸的極限與配合的含義。由圖 122可知,軸的基本偏差|es|=Xmin。 圖 124 基孔制過渡配合的孔、軸公差帶圖 57 當根據(jù)已知條件計算出軸的基本偏差數(shù)值而查取軸的基本偏差代號時,如果表中沒有哪一個代號的數(shù)值與計算出的數(shù)值 對于間隙配合或過盈配合 m in m inXX? ? m i n m i nYY? ?對于過渡配合 m a x m a xXX? ?或 ( 2)基軸制配合中非基準件的基本偏差代號的確定如下: ①間隙配合孔的基本偏差為下極限偏差,且為正值,其公差帶在零線以上,如圖 125所示。 圖 127 基軸制過渡配合的孔、軸公差帶圖 60 5)驗算極限間隙或極限過盈 首先按孔、軸的標準公差計算出另一極限偏差,然后按所取的配合代號計算極限間隙或極限過盈,檢驗計算結(jié)果是否符合由已知條件限定的極限間隙或極限過盈。 I T 7 I T 6 (2 1 1 3 ) μ m 3 4 μ m 3 7 μ m? ? ? ? ?故孔用 IT7,軸用 IT6。 ( 5 先畫出孔、軸公差帶圖,如圖 130所示,并計算出孔、軸的其他各極限偏差。 圖 131 例 111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