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 B )km為半徑的范圍內(nèi),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準面進行距離測量?!?,需觀測(D)個測回?!?√)經(jīng)緯儀整平的目的是使視線水平。………………………………………………………()方位角的取值范圍為0176。6路線勘測設計測量一般分為初測和定測兩個階段。20′,其反方位角為 303176。180176。4水準儀的圓水準器軸應與豎軸平行。地形圖應用的基本內(nèi)容包括量取點的三維坐標、直線的距離、直線的方位角、圖形面積。3已知A、則坐標方位角353176。2經(jīng)緯儀十字絲分劃板上絲和下絲的作用是測量 視距 ?!濉?,水準儀安置在A,B兩點中間,才能使B尺零點的高程為設計值。標準北方向的種類有真北方向、磁北方向、坐標北方向。測量工作的基準面是 水準面 。三等水準測量中絲讀數(shù)法的觀測順序為后、前、前、后、。1用測回法對某一角度觀測6測回,則第4測回零方向的水平度盤應配置為90176。2望遠鏡產(chǎn)生視差的原因是物像沒有準確成在十字絲分劃板上。三等水準測量采用“后—前—前—后”的觀測順序可以削弱儀器下沉的影響。3地面某點的經(jīng)度為131176。4經(jīng)緯儀的主要軸線有豎軸VV、橫軸HH、視準軸CC、照準部管水準器軸LL、圓水準器軸L’L’。50、衡量測量精度的指標有中誤差、相對誤差、極限誤差。5用經(jīng)緯儀盤左、盤右兩個盤位觀測水平角,取其觀測結(jié)果的平均值,可以消除 視準軸誤差 、 橫軸誤差、照準部偏心誤差對水平角的影響。6測設路線曲線的方法有偏角法、切線支距法、極坐標法。二、判斷題(下列各題,你認為正確的,請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打“√”,錯的打“”。… ……………………………………………………()象限角的取值范圍為0176。…………()三、選擇題我國使用高程系的標準名稱是(BD)。 在地形圖上有高程分別為26m、27m、28m、29m、30m、31m、32m的等高線,則需加粗的等高線為(D)m。 、B點的高低取決于儀器高度1電磁波測距的基本公式,式中為( D )。帶的帶號及中央子午線的經(jīng)度分別為( D )A 11帶,66 B 11帶,63 C 19帶,117 D 19帶,111進行水準儀角檢驗時,A,B兩點相距80m,將水準儀安置在A,B兩點中間,測得高差 ,將水準儀安置在距離B點2~3m的地方,測得的高差為=,則水準儀的角為( A )A 157″ B 157″ C ″ D –″2用光學經(jīng)緯儀測量水平角與豎直角時,度盤與讀數(shù)指標的關(guān)系是( C )A 水平盤轉(zhuǎn)動,讀數(shù)指標不動;豎盤不動,讀數(shù)指標轉(zhuǎn)動;B 水平盤轉(zhuǎn)動,讀數(shù)指標不動;豎盤轉(zhuǎn)動,讀數(shù)指標不動;C 水平盤不動,讀數(shù)指標隨照準部轉(zhuǎn)動;豎盤隨望遠鏡轉(zhuǎn)動,讀數(shù)指標不動;D 水平盤不動,讀數(shù)指標隨照準部轉(zhuǎn)動;豎盤不動,讀數(shù)指標轉(zhuǎn)動。A 0176。2某段距離丈量的平均值為100m,其往返較差為+4mm,其相對誤差為( A )。23′,測得左夾角∠ABC=89176。A B C 3對地面點A,任取一個水準面,則A點至該水準面的垂直距離為( D )。A 示坡線 B 集水線 C 山谷線 D分水線4,( B )m。2cm,則算術(shù)平均值的中誤差為( B )。A 1:2000 B 1:500 C 1:10000 D 1:50005對高程測量,用水平面代替水準面的限度是( )。36′24″60、普通水準尺的最小分劃為1cm,估讀水準尺mm位的誤差屬于( A )。A 視準軸 B 橫軸 C 指標差 D 度盤分劃6DS1水準儀的觀測精度要( A )DS3水準儀。管水準器軸——管水準器內(nèi)圓弧零點(或中點)切線。直線定線——用鋼尺分段丈量直線長度時,使分段點位于待丈量直線上,有目測法與經(jīng)緯儀法。1地物——地面上天然或人工形成的物體,它包括湖泊、河流、海洋、房屋、道路、橋梁等。比例尺精度是如何定義的?有何作用?答:(mm),為比例尺的分母值,用于確定測圖時距離的測量精度。③ 等高線只有在陡崖或懸崖處才會重合或相交。水準測量時為什么要求前后視距相等?水準儀視準軸不平行于管水準器軸之差稱為角,當每站的前后視距相等時,角對前后視讀數(shù)的影響大小相等,符號相同,計算高差時可以抵消。圖 推算支導線的坐標方位角已知圖中的坐標方位角,觀測了圖中四個水平角,試計算邊長→1,1→2,2→3,3→4的坐標方位角。=34176。=244176?!?;③ 五測回算術(shù)平均值的中誤差——177。30′12″+180176。41′49″=?!洹?一測回BA左0 06 24111 39 54111 39 51C111 46 18A右180 06 48111 39 48C291 46 36完成下列豎直角觀測手簿的計算,不需要寫公式,全部計算均在表格中完成。5039?!洹?平距(m)ABA→B99 19 10PA→P62 21 59試在表格中計算A→B的方位角,A→P的方位角,A→P的水平距離。路線E點高程值(m)路線長(km)權(quán)改正數(shù)(mm)A→E510B→E816C→E1Σ90【解】E點高程的加權(quán)平均值——。46′″1在相同的觀測條件下,對某段距離丈量了5次,各次丈量的長度分別為:、?!窘狻壳€測設元素=,=, 主點里程===K3+=++=+==K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