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于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認識本質(zhì),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質(zhì)。想是小蠻的電腦也蹦出來同樣的新聞,辦公桌的另一邊她嘆了口氣說,已然償命,又待如何呢。知識也來得太快,我就快看不懂好友轉(zhuǎn)發(fā)的微博,我自慚形穢,我恍惚失語,我什么都不知道,一直不懂裝懂眼看著就要露出馬腳,我等待著事情敗露的那刻,在爛菜葉襲來之際抱著破衣爛衫去山石牧草粗線羊毛之地,失意忘言然后風化坐忘,最后歸骨昆侖之西。如果我們探索出我們自己心靈的本質(zhì),我們也許就有了開啟外部世界的鑰匙。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連邏輯學家也只是把邏輯作為收入的一個來源而已。最容易犯錯誤的莫過于僅憑思考行事的人了。這本書中叔本華對幸福和痛苦的認識,最能打動我,讓我對生命價值,對痛苦和幸福含義有了不同的理解!雖然這是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思想,是對世界的消極認知,但對于我來說,透過這種思想,我對人生的追求有了更深的認知!人生的本質(zhì)就是痛苦和無聊。可以說,沒有痛苦就沒有幸福,并且幸福的程度取決于痛苦的程度:滿足帶來的幸福感只是暫時的。這就是人生的真諦。藝術(shù)僅僅具有短暫地使人擺脫意志的作用,真正的解放只“生于打破自我個性的束縛”。這樣,我的悟性極可能平乏或是愚鈍,被我表象的世界一定是不夠真實的,也相信我的周圍也存在不少與我相近之人。作為表象的世界因為它的無可置疑,所以不是我們考察的重點。到了現(xiàn)在,?理性?仍然是我們判斷某人精神狀態(tài)所常用之詞。這本書中叔本華對幸福和痛苦的認識,最能打動我,讓我對生命價值,對痛苦和幸福含義有了不同的理解!雖然這是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思想,是對世界的消極認知,但對于我來說,透過這種思想,我對人生的追求有了更深的認知!人生的本質(zhì)就是痛苦和無聊。因為,意志的本性就是無盡的沖動,當一個欲求被滿足后,它又開始新的欲求,新的欲求會產(chǎn)生新的痛苦。對此,我有三點感觸。所以說,人生意義不能僅僅體現(xiàn)為生存意志,還應該體現(xiàn)在其他方面,諸如認知和情感。正如這位倔強的哲學家為這部悲觀主義巨著做出的最樂觀的預言,“這部書不是為了轉(zhuǎn)瞬即逝的年代而是為了全人類而寫的,今后會成為其上百本書的源泉和根據(jù)。下面我將分別就這兩個觀點提出我的看法和感想。意志論類比了印度的佛教思想、柏拉圖的彼岸思想、康德的物自體思想。為了解釋自己的意志論思想,叔本華使用了兩步走策略。進入對自然界的意志本質(zhì)的闡述。正如我本人在文章一開頭提到的那樣,如果我們放棄了對”第一原理”的追逐,那么世界將變得索然無味。對于叔本華的意志論的世界觀,我持批判接受的態(tài)度。這兩件事給我的打擊是巨大的,也讓我痛苦良久。我向?qū)嵺`中探索,我不斷地從事服務(wù)他人的工作,參加研究生會服務(wù)研究生,并成功當選電機系研究生會主席,我會因為同學們在一二九歌唱比賽之中快樂的笑容而開心良久;我參加夢之網(wǎng)社會實踐項目服務(wù)四川的孩子,我會因為孩子們在微網(wǎng)帶來的燈光下讀書而幸福微笑;我參加Inspire啟志清華項目給河南的孩子寫信交流,我會因為解答孩子的問題或者困惑而快樂許久??鞓返牧硪环N是幸福,是長久的、真實的、深刻的、健康的。于是我們可以說政治、實業(yè)、科學都是求助于外的幸福,而藝術(shù)是求諸于內(nèi)的幸福。就像經(jīng)驗主義鼻祖休謨在”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中說的那樣,”We are shaped by our experience.”因此我們都局限于自己的經(jīng)驗,叔本華也不例外。當今世界變化真的太快了,快得異乎尋常,快得不可思議,快得連跨國公司的巨頭們都反應不及,君不見柯達、諾基亞一夜間轟然倒下,索尼、松下瞬間在市場上就銷聲匿跡,更別說我們這些老人覺得眼花繚亂、頭暈目眩跟不上趟了。從第一臺計算機誕生到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明,用了44年;從站到電子商務(wù)的崛起,不過用了5年;從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到如今遍地都是微商,僅用了短短的一年,也就是種一茬小麥、高粱和包谷的時間。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延伸,物聯(lián)網(wǎng)利用通信技術(shù)把傳感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lián)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lián)的網(wǎng)絡(luò)。不管是年輕的還是年長的,哪怕是耄耋老人也一樣,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面對急速發(fā)展變化的世界,我們才不會有“世界,怎么啦”的驚嘆、不安和恐懼,我們才能跟上趟不掉隊。計算機科學家、谷歌首席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稱,正在通過對人體23000個基因的重新編程,將幫助人類遠離疾病。瞧瞧,如今連路邊上賣煎餅果子的大爺、賣水果的小販和賣冰糕的老太太都接受顧客的手機支付、甚至連乞丐都在用二維碼接受施與了。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似乎更習慣于繼承和適應,而不是創(chuàng)新和改變。藝術(shù)家是要有天分的,要有世界和心靈最直觀、最深刻、最細膩的感知,所以他可以求助于內(nèi)而獲得最高層次的快樂——天人合一的境界。那杜甫寫的反應社會現(xiàn)實的詩呢?我認為它離純粹藝術(shù)有一定的距離,更加貼近現(xiàn)實了,所以在純粹藝術(shù)的評判標準下,杜甫并沒有李白有成就。所以羅素在《幸福之路》中說,到了60多歲的年紀,可能政治家要比別的職業(yè)來得幸福感更加強烈,因為這種幸福感來源于一生的奉獻,一生的見多識廣,他可以反復欣賞自己的作品—一系列的政績,人民的幸福,這種成就感和幸福感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能與之想比擬的只有大型企業(yè)家。這也是我為什么部分反對叔本華的空虛論。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中說到“妄自菲薄是一條毒蛇,它永遠嚙噬著我們的心靈,吮吸著其中滋潤生命的血液,注入?yún)捠篮徒^望的毒液”。其次第二點,欲望與痛苦論的人生觀。這種需求產(chǎn)生于人類對于自身與世界存在的驚嘆與思考,產(chǎn)生于對于死亡的恐懼。比如物體的下落規(guī)律,天體的運行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的存在和一致反應了宇宙的意志的存在。為了證明生物的本質(zhì)是意志,叔本華從諸多表象中進行推測。柏拉圖的洞穴說講了這么一個故事,說一幫野人生活在山洞里,每天只能看到太陽照進墻壁上的影子,而他們以為這就是全部的、真實的世界,直到有一天,他們走出了洞穴才知道太陽的存在。意志是一個不可證明,只能感受的東西,是超越于因果律的表象世界的本源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