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 DNA聚合酶 I切除引物;填補空隙; 。 起始時以 RNA作為引物。 dATP dGTP dTTP dCTP dTTP dGTP dATP dCTP OH 339。 (一) 復制的起始 DNA解成單鏈 由特定蛋白質識別復制起始位點( ori),在解螺旋酶、 TOPO異構酶及單鏈 DNA結合蛋白的共同作用下,DNA解鏈,解旋, 形成復制叉 。 問:為什么引物不可以是 DNA? (三) DNA連接酶 (DNA ligase) ?催化 DNA雙鏈中一條鏈上的缺口( 3′ OH 與它下游相鄰的核苷酸的 5′ 磷酸之間)共價連結(形成磷酸二酯鍵) ?!?39?!? 39。 DNA合成的方向是 5’→ 3’ ; 模板; 引物; dNTP; 合成方向; 反應可逆; Mg2+; DNApol 作用:催化兩個 dNTP 生成磷酸二酯鍵 反應: 5??3? 的聚合活性 指出: DNApol還具有核酸外切酶活性 5180。 ? 遺傳的保守性,是物種穩(wěn)定性的分子基礎,但 不是絕對的。 第四部分 遺傳信息的存儲、傳送和表達 這就是 1958年 Crick 提出的中心法則 。 (二)雙向性 原核生物復制時, DNA從起始點 (origin)向兩個方向解鏈,形成兩個延伸方向相反的復制叉,稱為雙向復制。 A G C T T C A G G A T A ? 3180。外切酶活性 539。 聚合 339。 3553 5353HO P DNA l i g a s eNADAT PNMNAMP + P P i′′′′′′′′+? DNA連接酶在 DNA復制、損傷修復、重組 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 倒 Y 雙向復制 單向復制 理順 DN A 鏈拓撲異構酶 ( gyrA , B)穩(wěn)定已解開的單鏈單鏈 DN A結合蛋白SSB催化 RN A 引物生成引物酶D naG ( dna G )運送和協(xié)同 Dn aBD naC ( dna C )解開 DN A 雙鏈解螺旋酶D naB ( dna B )辨認起始點D naA ( dna A )蛋白質(基因) 通用名 功能原核生物復制起始的相關蛋白質 Dna A Dna B DNA拓撲異構酶 SSB 3? 5? 3? 5? 2. 引發(fā)體和引物的生成 含有解旋酶、 DnaC蛋白、引物酶和 DNA復制起始區(qū)域的復合結構稱為 引發(fā)體 。 339。 DNA的損傷修復系統(tǒng)。 1. DnaA識別并結合于復制起始點( Ori),促使局部解鏈。領頭鏈;隨從鏈形 成岡崎片段。 TTTTGGGGTTTTGGGG… 端粒酶 (telomerase) 端粒酶是一種含 RNA的蛋白復合物,實質上是一種逆轉錄酶,它能催化互補于 RNA模板的 DNA片段的合成,使復制以后的線形 DNA分子的末端保持不變。 ?對逆轉錄病毒的研究,拓寬了 20世紀初已注意到的病毒致癌理論。 2. 顛換 堿基的轉換 移碼突變 缺失 :一個堿基或一段核苷酸鏈從 DNA大分子上消失。 ?移碼突變 是指三聯(lián)體密碼的閱讀方式改變,造成蛋白質氨基酸排列順序發(fā)生改變。DNA的修復主要有以下類型 : 暗修復 四 、 誘導修復 ( SOS修復 ) 一、光裂合酶修復 二 、 切除修復 三、重組修復 引起損傷的因素 O N H N O C H 3 R P O N H N O C H 3 R O N H N O C H 3 R P N H N O R O C H 3 UV 物理因素 紫外線 (產(chǎn)生胸腺嘧啶二聚體, ) TT 環(huán)丁基環(huán) DNA損傷的修復 DNA紫外線損傷的光裂合酶修復 形成嘧啶二聚體 光復合酶結合于 損傷部位 酶被可見光激活 修復后酶被釋放 切除修復 核酸內切酶(修復酶) 解旋酶 DNA聚合酶,連接酶 重組修復 復制后修復 復制時,跳過損傷部位,新鏈 產(chǎn)生缺口由母鏈彌補,原損傷部位 并沒有切除 ,但在后代逐漸稀釋。 3180。 五、 真核細胞的 DNA復制 (一)復制的起始 (二)復制的延長 (三)復制的終止 ?染色體兩端 DNA子鏈上最后復制的 RNA引物,去除后留下空隙該如何填補? 自學內容 注意:原核生物 的 DNA是環(huán)狀雙鏈; 真核生物為線狀雙鏈 DNA。 3. SSB結合于解開的 DNA單鏈。 5180。 DNA鏈的延伸同時進行 前導鏈 和 后隨鏈 的合成。 (解旋酶) Dna C 3? 5? 3? 5? 引物是由引物酶催化合成的短鏈 RNA分子。 ? 特點: 四聚體, DNA跨度 32bp,呈協(xié)同效應,不斷的結合和解離。 核酸外切 539。外切酶活性 DNA pol I J H B DNA pol II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