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才培養(yǎng)和學術研究方面都取得樸實而又堅實的進展,獲得國內外一致好評。長期的辦學實踐塑造了南京大學創(chuàng)新求實的優(yōu)良學風,盡管斗轉星移,但創(chuàng)新的傳統(tǒng)一直在我校不斷延續(xù)和發(fā)揚。而名譽校長匡亞明、校長曲欽岳和校部機關都在三排低矮的平房辦公,被新聞界譽為“陋室生輝”。學校審時度勢,集思廣益,確立了“全面規(guī)劃,突出重點,促進交叉,提高內涵”的指導思想,結合“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設,繼續(xù)抓緊以國家重點學科為基干的“學科群”的建設,并提出了設立“學科特區(qū)”的新思路、新機制,先后發(fā)展了分子醫(yī)學等一批新學科??v觀一流大學,不僅是水平高、成果多、實力強,更重要的是“人均產出高”、“投入產出比高”?!⒅鼗A。強調研究型大學的本科教學,一定要以一流的科研為背景,注重科研對教學的滲透與反哺,通過教學和科研訓練,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形成探索未知、創(chuàng)新知識的意識。? 浙江大學本科教學有哪些辦學特色?? 竺可楨 國立浙江大學校長 ?(任期1936年4月1949年5月)?●諸位在校,有兩個問題應該自己問問,第一,到浙大來做什么?第二,將來畢業(yè)后要 做什么樣的人???第一,諸位求學,應不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訓練如何能正確地訓 練自己的思想;第二,我們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務,而不在享受。?——摘自《求是精神與犧牲精神——竺可楨對一年級新生的講話》,1939年2月4日 ?? 路甬祥 浙江大學校長●我們的校風應該是“實事求是,嚴謹踏實,奮發(fā)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的校風,這是浙大的傳統(tǒng),也是科學的精神,革命的精神?!裉貏e是高水平大學更要致力于培養(yǎng)參與全球競爭的國際精英。此外,還設置了能力培養(yǎng)型課程,如自學課、討論課、研究型課、工程設計系列課、創(chuàng)業(yè)訓練課等。學校基于知識、能力、素質俱佳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按照“加強基礎、注重素質、突出能力、面向一流”的教改戰(zhàn)略,實行寬基礎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和英才教育并舉的方針。研究生教育充分發(fā)揮我校作為研究型大學的特點,利用多學科、多門類的綜合優(yōu)勢,加強學科建設的全面布局,堅持“開放、網(wǎng)絡、動態(tài)、競爭”的方針,培養(yǎng)具有競爭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浙江大學的校園文化總攬科學、人文,著眼于未來,立足于青年,立意為浙大數(shù)萬學子搭文化之臺,揚成材之帆?!岸嗤ǖ?、多規(guī)格、模塊化”人才培養(yǎng)框架和寬、專、交人才培養(yǎng)模式,為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培養(yǎng)多種能力提供了發(fā)展空間。......還積極探 索并不斷完善了以“3M”(多規(guī)格、多通道、模塊化)人才培養(yǎng)框架為基礎的寬、專、交人才培養(yǎng)體系。單是博學審問還不夠,必須審思熟慮,自出心裁,獨著只眼,來研辨是非得失。結合“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設,促進師生以科研訓練為平臺進行教學互動,鼓勵本科生在高水平教師的指導下,早期進入專業(yè)科研實驗室以及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的研究機構,接受較為系統(tǒng)和規(guī)范的科研訓練。80年代中期,南大構建了以“課堂教學、學術活動、科學實驗和社會實踐”為主體的“三元結構”教學模式,使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與加強能力培養(yǎng)互相融通;使有形課程與潛在課程、校內教學與社會實踐、業(yè)務培養(yǎng)與素質提高有機結合。進入21世紀,“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未來領軍人才”,就成為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主旋律”;而欲造就“偉器”和“精英”,則必須注重基礎,注重融通,注重共生。學校要求各院系必須真正落實好“教授進入本科教育的第一線”的問題,把教授、博導進入本科生課堂的比例作為評價各院系教學工作的重要指標,并將把這些指標作為年終院系領導考核的重要參考。這是我校反復比照、深入論證后所作出的戰(zhàn)略抉擇。學校黨政領導帶領全校師生員工以臥薪嘗膽之心,立“再鑄輝煌”之志,窮則思變,勵精圖治。一文一理兩項重大成果的問世,充分體現(xiàn)了“南大學人”“大雄無畏”、“厚積薄發(fā)”的治學風格。南京大學素以學風嚴謹、治學誠樸著稱。經過數(shù)代人的努力,“誠樸雄偉”的學風與“知行合一”的理念相輔相成,充實、升華,構成了南京大學特有的文化底蘊。百余年來,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謀國家之強盛,求科學之進步,以良好的學風校風和先進的辦學理念為核心,形成了南京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辦學特色。他在交大刻苦攻讀,成績出眾,于1934年畢業(yè)于機械工程系鐵道機械工程專業(yè)。1930年拆除寺院,在原址興建正始中學,1949年后建成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包兆龍圖書館不知是改建還是在重建。錢學森等校友曾在此做過實驗。樓呈馬蹄形,中間為三層,兩翼為二層。五卅慘案紀念碑。碑體呈三角形,寓意教書育人以德、智、體三方面為根本,以暖灰色花崗巖為碑面。該樓為三層鋼筋水泥結構,樓層建筑面積為2957平方米。該樓建筑總面積2162平方米,為三層樓實驗室用房。哲生館規(guī)劃建于1937年。葉恭綽是一位交通救國論者,提倡交通救國,重視實業(yè)教育。該館的部分資金為校友集資,鋼筋混凝土結構,呈“口”字形,原為二層樓的教學樓,占地6500平米。1927年為紀念老校長唐文治將此禮堂命名為文治堂。該樓中西合壁,質料典雅。何嗣焜擔任校長四年,開創(chuàng)系統(tǒng)的分級辦學體制之先河,開創(chuàng)中國近代師范教育的先河,師范班開學之日也成為交通大學校慶日的來歷;開創(chuàng)中國近代大學管理章程之先河,開創(chuàng)中國近代大學派遣留學生之先河,開創(chuàng)中國近代大學乃至中國近代體育運動史中上最早的大規(guī)模運動會之先河,使公學初具規(guī)模,為南洋公學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1999年學校對其進行了復原性大修,房屋結構由原來的磚木結構變?yōu)殇摻铐趴蚣芙Y構。歐式風格,二層磚木結構,建筑面積970平方米,曾作校長及教工宿舍之用。除了三年級安排一門英語口語與寫作課外,還安排若干門課程采用原版教材;四年級學生結合畢業(yè)設計(論文)安排閱讀和翻譯外文文獻資料。四.基本要求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軟件工程人才,不僅應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而且還應具有合理的能力結構;他們應對新生事物具有敏感性和適應性;應對學過的知識具有綜合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應具有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開拓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善于用文字和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與別人共事、協(xié)同工作的能力;以及適應競爭的能力。該方向團隊結合應用,積極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獲得4項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在國際學術期刊、國際學術會議上發(fā)表論文4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發(fā)表在IEEE Transactions、Industrial Informatics、Journal of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Systems、Concurrency and Computatio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等。該團隊主持了10項863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7項上海市科委項目、23項橫向應用實施項目;獲省部級科技獎4項;在IEEE Transactions、World Wide Web等國際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fā)表論文100余篇。近五年,該方向團隊主持了8項國家863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并承擔了1項971項863重點,及20余項橫向合作項目。這些結果發(fā)表在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IEEE Transactions、Mathematical Structures in Computer Science、ICALP、CONCUR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和會議上。軟件學院畢業(yè)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就業(yè)競爭力,即使在全球經濟遭受金融海嘯沉重打擊之際也不例外。學院研究方向比較全面,在形式化方法、軟件工程技術、軟件服務、實時與嵌入式系統(tǒng)、數(shù)字媒體技術、軟件系統(tǒng)等方向均有一支穩(wěn)定的研究與教學隊伍,并有與之相結合的軟件工程管理方向的研究與實踐。師資隊伍中,4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69%,34人具有博士學位,9人在海外著名高校獲得博士學位,1人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畢業(yè)生去向】軟件學院歷屆畢業(yè)生均受到國內外著名IT企業(yè)的普遍歡迎,在參加就業(yè)的應屆畢業(yè)生中,逾半數(shù)的同學直接進入世界500強公司的研發(fā)中心、國際一流軟件企業(yè),主要從事與軟件相關的研究、開發(fā)、咨詢、服務等工作。在程序語言理論領域,解決了l演算、p演算和ambient演算之間關系的兩個公開問題;在程序語義領域,提出了統(tǒng)一的模型理論;在模型驗測領域,提出并實現(xiàn)了基于自動機模型檢測方法。承辦了“The Thi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oftware Development Methodologies of Distributed Systems(SDMDS 2006)”、“The Thi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cure Software Integration and Reliability Improvement(SSIRI 2009)”、“The Eighth Asian Symposium on Programming Lang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