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解釋表1。是事實上在成人商品消費方面不存在性別歧視,還是這種方法本身有缺陷?解釋。 Maitreesh Ghatak, Enpowerment and Efficiency: Tenancy Reform in West Bengal,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Apr2002, Vol. 110, Iss. 2:239280(1)從理論上分析,Operation Barga 會給租佃合約、進而給農業(yè)生產帶來什么影響?(2)描述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解釋P260的回歸方程的含義)。(2)本文用什么指標來衡量種族分割程度?缺少某些國家(地區(qū))的數據會不會給計量結果造成偏差?本文作者列舉了哪些理由來支持他們所選用的數據?你認為這些理由是否足以證明計量結果沒有偏差?(3)作者由表4得出結論:“種族因素主要通過公共政策選擇間接地影響增長”(P1227)。本文是怎么做的?用人口數會產生什么錯誤?(3)為什么本文對東亞TFP的估計比以前的研究低得多?本文作者所作的哪些調整導致了這個結果?舉出其中最主要的4項,并解釋為什么這些調整會降低TFP的估計值。本文所使用的數據具有哪些適合這一目的的特點?它在哪些方面優(yōu)于Behrman and Deolalikar (1987) 中的數據?(2)關于收入與營養(yǎng)之間關系的“矯枉過正”(revisionist)的觀點是怎樣的?其依據是什么?哪些因素可能使calorie需求的彈性偏離食品需求的彈性?能否運用適當的計量方法來避免這些偏差?(3)分析表1. 表中的數字是否說明,收入增加會導致食品質量的提高?有沒有營養(yǎng)攝入隨著收入增加而增加的跡象?(4)根據表2和表3的結果, calorie攝入量隨收入增加而增加的程度如何?calorie和收入之間的關系是怎樣隨收入水平而變化的?這和理論是否一致?(5)在表2中,加入人口統(tǒng)計特征、職業(yè)、地點變量后,對calorie彈性的大小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表3使用工具變量法的結果是否與此一致?(6)calorie彈性接近0的政策含義是什么?本文的研究結果的政策含義又是什么?7. PopulationT. Paul Schultz and Zeng Yi,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from 1979 through 1987 on fertility in rural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1999(1):141160.(1)從理論上分析,生產隊制(PTS)變成家庭承包制(HRS)可能對農村生育率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文是如何驗證這些推測的? (2)按地理位置分組時,作者為何把北京、遼寧、山東分到一組,貴州、甘肅、廣東分到另一組?廣東的經濟狀況與貴州、甘肅相差甚大,把它們放在一個組里是否符合本文的研究目的?(3)表3中的 Parity progression ratio是指什么?表5中的Odds ratio又是指什么?表3和表5的結果是否一致?(4)根據本文的研究,適當地放松計劃生育政策(允許在第一胎后若干年再生第二個孩子)是否將導致農村生育率大幅上升?為什么?8. EducationNiel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