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席法官的做法也許太過嚴厲,但卻顯示出輿論對司法獨立的侵犯是決不容許的。未經(jīng)審判,報道即為案件定性,給被告人定罪?! ♂槍τ姓撜呓?jīng)常舉出“張金柱案”來批評“媒體審判”,周澤指出,張金柱那句“我是死在了媒體手里”的臨終之言令人悲憫,以致很多人在論及媒體與司法關系時,都將“張金柱案”視為媒體影響司法公正的“惡”例?! ∥濉⒚襟w暴力與真實暴力有無關聯(lián)? 2010年春、夏季,接二連三的校園血案和自殺事件,引發(fā)了對媒體報道的大量批評:媒體對暴力的渲染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示范效應”,間接對社會暴力推波助瀾,導致更多無辜的孩子處于危險之中?對于此類暴力事件,媒體又該如何掌控公眾知情權與社會責任?對此,有專家指出,新聞報道是一個雙刃劍,從積極的一面來看,新聞報道可以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可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新聞媒體故意渲染,那么不僅會產生恐懼心理而且會向那些潛在的犯罪分子提供犯罪信息,他們會群起效仿,鋌而走險?! ?897年,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Emile Durkheim)出版專著《論自殺》(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避免提供發(fā)生已致死或未致死之自殺的具體地點?! 』诘赖潞蛡惱淼姆质?,筆者認為道德問題不宜相對化,倫理問題不宜絕對化?! ?】Alison Alexander and Jarice Hanson(eds.), Taking Sides: Clashing Views on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Mass Media and Society, Guilford, Conn.: Dushkin, 1993, . 【8】【美】塞西利亞波普諾:《社會學》,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810頁?! ?】類似的案例有:《中國青年報》記者陳強2008年3月扮成嫖客揭露貴州習水縣官員性侵犯幼女的真相,社會輿論似乎比“茶葉發(fā)炎”事件更少有批評記者的聲音。注意媒體從業(yè)者本身亦可能被自殺事件影響。避免將自殺新聞放置在顯著位置,亦避免不正確地復述自殺事件。一方面,脆弱個體會被自殺報道影響而進行效仿,特別是當報道很廣泛、顯著、聳動并且/或者仔細描述了自殺的方法時。同時,媒體也應避免被偏激的情緒所左右,特別是在難以斷定是過失殺人還是故意殺人的命案中,不能輕易給肇事者(官員或商人等)扣上“故意殺人”的帽子。在司法權力的配置及其運行存在問題的情況下,對于一個具體案件,即使沒有媒體的報道和輿論關注,也難以保證審判的公正。斷章取義,甚至歪曲被采訪者的原意。”他判處《每日鏡報》10000英鎊罰款,并判處當班編輯監(jiān)禁3個月。它指新聞媒體在訴訟過程中,為影響司法審判的結果而發(fā)表的報道和評論。庫珀此前被指控拒絕向法院提供相關信息,阻礙了法院對前駐伊拉克大使約瑟夫法伯以保護消息來源為由,拒絕提供任何材料?! ≡诿绹?,記者由于其職務行為、特別是公眾期待的調查性報道而被判坐監(jiān),主要就是拒絕服從法庭命令、不向原告提供重要信息的記者,那就會面臨藐視法庭罪的指控。鮑曼呢?我們應公平對待原告和被告。由于史密斯是前總統(tǒng)約翰也不播發(fā)能識別這些人身份的圖片或視頻。但是兩個因素要求編輯不得不面對倫理難題:一是所謂的犯罪性質,二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誠如陳力丹所言,以“小惡對抗大惡”的行動邏輯是博得人們同情的認識根源。2007年3月19日,中國新聞網(wǎng)和浙江電視臺《新聞007》欄目的記者喬裝成患者,將新泡的龍井茶水送到杭州10家醫(yī)院檢測,結果有6家醫(yī)院在茶水中檢測出“紅細胞”和“白細胞”,并診斷出“患者”有“炎癥”?!薄?】 二、公眾知情權與公民隱私權的沖突 隱私權受到法律保護,但更多的是倫理道德問題。參加討論的除了華萊士外,還有已故美國廣播公司晚間新聞主播彼得?詹寧斯和一群軍人。1994年4月2日,《紐約時報》給卡特打電話,告訴他獲得了普利策特寫攝影獎。1993年3月,卡特到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