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內(nèi)》教案教材分析:甘美蘭是印度尼西亞人們家喻戶曉的音樂,以打擊樂為主的合奏形式演繹,也有人聲甘美蘭,并常伴有古典舞蹈。其音樂神圣、空靈,音響效果層次分明、色彩豐富,可以帶給人釋放身心、凈化心靈的作用,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蘊涵。重點難點:1.感受、體驗巴厘島甘美蘭音樂、恰克合唱的風格特點。2.探究音樂的表現(xiàn)手法,挖掘音樂情感內(nèi)涵及其作用
2024-12-07 22:32
【摘要】《班內(nèi)》教案教學思路:甘美蘭音樂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東方音樂之一,可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卻是比較陌生的作品。如何突破學生對作品的陌生認識,消除學生的距離感,從而在45分鐘內(nèi)樂意體驗、理解音樂的情感內(nèi)涵及作用,是實現(xiàn)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關鍵。在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指導思想下,以體驗音樂與綜合藝術(shù)為出發(fā)點、探究音樂表現(xiàn)手法為切入點、創(chuàng)作與表演為興奮點,
2024-12-09 02:40
【摘要】打支山歌過橫排——興國山歌一、興國簡介?地理位置:興國縣位于羅霄山脈以東、武夷山脈以西的雩山山區(qū),江西省中南部、贛州市北部。?歷史:興國歷史悠久,建縣始于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置平陽縣,北宋大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以年號“太平興國”為縣名,至今已逾千年。興國為純客住縣。
2024-12-07 22:16
【摘要】漢族民歌的分類,是從音樂的外部形態(tài),特別是節(jié)奏特點上進行分類的,它將漢族民歌分為:號子、山歌、小調(diào)三類。漢族民歌山歌?流傳分布極廣,蘊藏也極為豐富。流傳于高原、山區(qū)、丘陵地區(qū),人們在各種個體勞動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間歌會上為了自慰自娛而唱的節(jié)奏自由、旋律悠長的民歌,就是通常所
2024-12-07 13:34
【摘要】《姹紫嫣紅》教案教學目的:了解湯顯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麗娘形象的特質(zhì),認識《游園》一出所蘊涵的文化價值及其在全劇中的地位,體現(xiàn)本單元所涉及的人類共同的永恒情感內(nèi)容,特別是對愛與死的體驗、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弱者的同情等;了解曲詞特點,品味戲曲語言,提高學生鑒賞戲曲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戲曲的喜愛之情。重點難點:杜麗娘形象、戲曲語言。教
【摘要】《姹紫嫣紅》教案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了解湯顯祖以及《牡丹亭》,培養(yǎng)學生對戲曲的喜愛之情,以此作為進一步鑒賞的基礎。2、品味戲。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古代戲曲的能力。教學難點:從語言中揣摩人物性格。從曲語言,體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教學過程:一、預習階段。1、掌握雙基要點參考中本課字詞成語的音形
【摘要】《姹紫嫣紅》教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湯顯祖及其《牡丹亭》,品味戲曲語言,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shù)手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對戲曲的興趣,體味杜麗娘人性的復蘇、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古代戲曲的能力。教學難點:從語言中揣摩人物性格。教學過程:一、導入。二、了解湯顯祖及《牡丹亭》。1
【摘要】京劇《這一封書信來得巧》京劇?我國最主要的戲曲劇種,流行于全國各地,其前身是徽調(diào)和漢調(diào)?京劇后定為我國國劇京劇的形成?1873年,原有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微調(diào)班社進入北京,同來自湖北的漢調(diào)藝人合作,接受了其他劇種的表演方法,演變,而形成早期京劇。?現(xiàn)有的京劇是有許多的表演藝術(shù)家經(jīng)過不斷的創(chuàng)作豐富而成的。
2024-11-26 18:58
【摘要】《班內(nèi)》印度尼西亞甘美蘭?印度尼西亞傳統(tǒng)器樂合奏形式。改詞的印度尼西亞語原意是“用手操作”“敲擊”。主要是以打擊樂器為主的合奏音樂,同時泛指一切合奏音樂,還用來表示演奏這些音樂的樂隊。欣賞:甘美蘭音樂《班內(nèi)》?1、感受甘美蘭音樂的特色?2、說出你所聽到的一些樂器學說印尼語Selamatsiang,?中午
2024-12-07 13:33
【摘要】百萬教學資源免費下載無需注冊唱臉譜——國粹與流行歌曲的巧妙結(jié)合墩爾竇飛張羽關韋典百萬教學資源免費下載無需注冊說學情《唱臉譜》是人教版音樂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首京歌。八年級的學生
2024-12-08 15:57
【摘要】音樂教案《唱臉譜》湖北宜都譚平課題概述《唱臉譜》是人音社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音樂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中的一首京歌,也是整個單元中唯一一首與眾不同的歌曲,這首歌巧妙地將通俗歌曲的演唱風格及伴奏手法與曲藝音樂、戲曲音樂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劇唱段。歌曲的曲式結(jié)構(gòu)是不帶再現(xiàn)的單二段曲體,歌曲的A段是通譜歌形式,包含四個樂句。曲作者將地
2024-11-19 20:03
【摘要】《小河的呼喚》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印度民族樂器及歌舞。2、能力目標:總結(jié)出印度音樂的基本特征。3、德育目標:通過對他民族的音樂文化的學習及了解,進而激發(fā)學生對本民族本土音樂的熱愛。教學重點:感受印度音樂風格。教學難點:理解印度古典音樂中的兩個基本要素。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鋼琴。教學過程
2024-12-08 19:42
【摘要】《小河的呼喚》教案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聆聽印度歌曲《小河的呼喚》歌曲的民族風格特點。2、情感目標:在欣賞活動中,感受印度民間音樂的風格特點,喜愛印度民間音樂,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世界多元音樂文化。3、能力發(fā)展目標:培養(yǎng)對印度民族音樂的理解和欣賞能力。教學重點:熟悉歌曲《小河的呼喚》的旋律。教學難點:了解音樂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情緒
【摘要】︻姹紫嫣紅︼一、湯顯祖與《牡丹亭》湯顯祖,明代偉大戲劇家。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卒于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臨川四夢玉茗堂四夢玉茗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簧膲?,得意處惟在牡丹。一、湯顯祖與《牡丹亭》《牡丹亭》《
【摘要】《姹紫嫣紅》《牡丹亭》選段湯顯祖湯顯祖(1550~1616)明代戲曲作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晚號繭翁,自署清遠道人。臨川人(今屬江西)。他是我國古代繼關漢卿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現(xiàn)存主要有五種,即“玉茗堂四夢”(或稱“臨川四夢”)及《紫簫記》?!坝褴盟膲簟保骸蹲镶O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