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應先解決問題行為,如:想讓患兒模仿拍手動作,但患兒不停的玩手?! ?,能力不足的問題。 T R+ P … 八,RT隨機試驗 是在不同的反應課程(七類基礎課程)中,將已經掌握的不同課程內的項目呈現在患兒面前讓其分辨。 T d R+ T d R+ PDT的教學形式與ET56很相似,也是有56個分辨物,1個目標反應,只是省略其中的部分環(huán)節(jié)。 d T T T R+ dddd T dd R+ d d T R+ T R+ R+ d R+ T T R+ P d T d T d d R+ d d R+ R+ R+P為提示下完成,T為獨立完成,R+為強化物。 d T d T T d d R+ R+ T T R+ 分辨物2筆 3,ET3 ①,T 為獨立完成,R+為強化物。 T R+ d d1 d1 R+ T R+ T PP為提示下完成,T為獨立完成,R+ R+ 給我杯子(獨立) 給我筆(獨立) 給我筆(獨立) R+ 給我杯子(獨立) 給我筆(獨立) R+ 給我杯子(獨立) T2 R+ T2 T2 T2 T2 T2 P1 ?、诓僮髁鞒炭梢詾椋骸 1 MT,大批量試驗,是利用同樣的指令,同樣的教材,反復進行目標行為的訓練。 五,分段式教學的階段 分段式教學可以分為ET,DT,RT,MT四種階段?! 〔徽撌切卧袨檫€是復雜的行為都可以使用情境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如果無法控制時,也不能立即妥協,可以換一個患兒以前會的目標行為或難度較低的目標行為,當患兒在教師的指令下完成這個要求較低的目標行為后,再給予強化物。如果患兒出現離開座位,搶東西等其他東西時,也視為患兒出錯,并要予以糾正和糾錯。教師反應的意義要明確,不能模棱兩可,如:不能在說“不對或錯了”的同時,臉上還掛著微笑,也不能在說“好或真棒”的時候還皺眉。明確強化的標準有助于所有的教師保持教學的一致性,有助于患兒能做出正確的反應,同時也有助于教師保持客觀的教學態(tài)度?! ?,小單元的行為(簡單行為) ABA教學中,當復雜行為全部不會時,應分解成小單元的行為分別進行教學,然后再用任務分析的方法將復雜行為復原。更不能對患兒予以呵斥,而應充分理解患兒學習進度緩慢的特點,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簡明的指令有助于避免混淆?! “l(fā)指令的技巧為:①及時,適時?! “l(fā)指令時應注意以下的原則:統(tǒng)一性在開始教第一個孩子時,指令要保持一致,以使患兒準確地理解教師要他做什么?等患兒能力提高以后才可以考慮是否能變化指令?! ⊥ㄟ^給予提示能幫助患兒理解(語言)指令,保證患兒成功作出正確反應;建立對指令必須做出反應的意識;使教學能繼續(xù)進行。 在教學中應防止進行不經意的提示,因為不經意的提示一般不容易漸退,同時它還會誤導教師對患兒學習情況的正確判斷。如果提示減低后,患兒不能完成正確反應,應返回到降低以前的等級上去。例如:患兒在使用身體提示下完成“摸”的行為后,下一個回合嘗試采用一個手勢提示(指著正確的實物),下一個回合嘗試使用只發(fā)出第一個音節(jié)來提示患兒仍模仿說出實物的名稱。其次提示要與強化物結合使用,在提示患兒做出正確反應后應及時給予強化。④位置提示將刺激物置于孩子易于給出反應的位置上。進行提示能加速患兒的學習進程,同時也能減少患兒學習中所遭受的挫折。在使用該技術時應注意把握好“賞進不賞退”,“賞好不賞差”的塑造原則。它是通過強化近似成功的反應逐步建立新的行為。同時在教學中注意遵循提示的層次,提示的力度應逐漸減弱。在上課之前應把本次上課的所有材料準備好。而炎熱的天氣時或患兒吃過較干的食物后,水對患兒的吸引力或上升。同樣對于實物強化物也應避免讓患兒一次玩的時間過長。低頻強化是指以變化比率(X:1),即在患兒數次正確反應后給予一次獎勵?! ‘敱敬握n程的強化物選好以后不能立即拿開,如果是實體強化物可以給患兒玩一會,如果是食品強化物可以給患兒吃一點點,然后應立即開始進行教學?! ‘敾純翰蛔⒁鈱W習時應先考慮強化物是否有效的問題。①適當性,強化物應該是患兒選出來的,是患兒所喜歡的,能真正起到強化作用的;②伴隨性,指當患兒完成教師所制定的任務后,應伴隨給予強化物;即時性,指當患兒完成教師指定的任務后,在其行為發(fā)生的3秒內給予強化物;④一致性,指在患兒的ABA教學中,如果有多位教師參與教學訓練,那么不同的教師在給予強化物時應保持一致性原則。如:喝水之后口渴的感覺消失。在分段式教學(回合式教學)的操作中,強化物是用來對孩子的正確反應進行“獎勵”的物品或活動,其特點是多樣性,即凡是對孩子能起到“獎勵性”作用的事物都可能成為強化物。 在ABC的訓練中往往設計前因(特定的時間,地點,教材,指令等)下,使患兒出現期待的目標行為,然后給予結果(強化物),從而促進目標行為的維持及更多的發(fā)生。如:當患兒不遵守紀律時給予厭惡的刺激如:不允許出去玩,當患兒安靜了以后,撤銷厭惡的刺激,才能出去玩。強化(正、負強化)可以增加行為的發(fā)生,反之懲罰會減少行為的發(fā)生。在訓練中指令,教學方法,教材等也屬于行為的前因。③增進教師客觀而非主觀研判孤獨癥兒童問題行為的能力,進而增加輔導的能力?! ∈褂帽居^察記錄表有三個主要的用途:①增進教師對問題行為的觀察能力,因為教師必須記錄問題行為出現前與出現后的相關行為,因此必須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才不會遺漏重要信息。A(Antecedent)指的是前事刺激(事件),也就是問題行為出現之前發(fā)生了什么事,B(Behavior)指的是問題行為本身,C(Consequence)指的是行為結果,也就是問題行為出現后發(fā)生了什么事。在教學中注重較正確的行為而不是進行糾正錯誤的行為。使用應用行為分析法時,程度不同德孤獨癥患兒,從哪個小單元開始將行教授,從哪個起點開始也不同。而對孤獨癥患兒的治療就是要使其過少的缺陷行為通過訓練使其增多,同時運用行為學的方法使患兒過多的行為得到控制。凡是不能滿足以上條件中的任何一條時,都應該充分的進行思考,往往那種行為就是問題行為,要予以進行行為治療。這些都有可能是以過多的行為形式出現。而行為過少和行為過多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后繼的研究表明,有90%的孤獨癥兒童經過訓練有顯著效果,而1歲2個月是孤獨癥兒童應用分析療法進行行為訓練的最佳開始期。第一章 應用分析行為療法概述 由于孤獨癥是一種廣發(fā)性發(fā)育障礙,致殘率很高,而且病因至今仍不明確,因此目前沒有針對病因的治療方法,只能夠針對患兒的癥狀變現進行對癥治療,從而減輕患兒的癥狀,提高患兒生存和發(fā)展的能力,爭取其盡量能回歸主流社會。 Lavas曾在1987年報道過其縱向研究的成果,將研究對象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運用ABA技術訓練兩三年,訓練時間每周超過40小時的實驗組有47%智商超過100,每周訓練10小時左右的實驗組只有2%智商超過100,而沒有任何訓練的對照組智商沒有明顯變化。大多數人的行為都落于中央位置。再如:有的人很喜歡講話,而有的人則很喜歡運動。首先過多或過少的行為它不能影響個體學習新的行為,其次不能影響個體以前學習到的行為,也不能影響個體的正常的社交活動,最后它們不能影響個體獨立生活的能力。行為過度的表現常常為攻擊行為,自傷行為,自我刺激行為,刻板行為,暴躁行為?! ?,個體化明顯?! ?,正面性干預的方法。(前因—行為—結果) 1,ABC行為觀察記錄表 ABC行為觀察記錄表,系依行為觀察之概念所設計。換句話說,老師必須親眼觀察到,知道問題行為出現之前,發(fā)生了什么事,即前事刺激為何;問題行為出現后,緊接著產生了什么事,即行為結構為何?才可以記錄ABC行為觀察記錄表上。如:孤獨癥患兒在何種情況下比較容易出現問題行為,也可以獲知自閉癥兒童的問題行為和環(huán)境中的哪些人、事、物有關。事情或活動,行為發(fā)生前發(fā)生的、導致行為發(fā)生的事件或活動?! ?,結果 結果是行為獲得的東西,它可以增加或減少行為的發(fā)生。②負強化,是指行為者置身于或即將置身于一個厭惡性情景中,當其采取某項行為后,該厭惡性刺激會終止或避免,即當患兒做出好的行為后,其厭惡的刺激消失。如:當患兒不遵守紀律時,給予厭惡性刺激(不允許出去玩)。精心打扮自己以后,獲得別人的贊美等。自然強化物是指跟隨某些行為后的自然發(fā)生?! ?,有效強化的原則 ABC教學中為保證上課的質量,首先要選好本次課程的強化物,實現有效強化的原則。在選擇強化物時,同時應注意評估一下其是否有效,是否安全健康,是否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