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xiàn)的。當人的認識活動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時,認識的客體是精神客體。而客觀存在可以是不依賴于主觀.主體的。主觀指人的意識.認識.思維,客觀即事物的客觀存在,如自然界.人類社會等。這表明( ABCD )A.知行相互促進B.行先知后C.知行不可分割D.知行合一22.一個正確的思想,往往需要經歷由實踐到認識.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形成,這是因為( ABCD )A.認識主體存在著自身的局限性B.事物的本質的暴露是一個過程C.人的認識受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D.認識是一個過程23.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是( AB )A.真理原則B.價值原則C.效率原則D.公平原則24.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的區(qū)別是( BCD )A.真理原則側重于主觀性,價值原則側重于主體性B.真理原則側重于客體性,價值原則側重于主體性C.真理原則說明認定活動的客觀制約性,價值原則表明人的活動的目的性D.真理原則體現(xiàn)了人的活動中的統(tǒng)一性,價值原則體現(xiàn)了社會活動中的多樣性25.下列觀點體現(xiàn)真理和價值的辯證關系的有( BCD )A.真理既是制約實踐的客觀尺度,又是實踐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一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學規(guī)律辦事,遵循價值尺度就要滿足人的需要C.價值的形成和實現(xiàn)以堅持真理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D.實現(xiàn)價值是人們追求真理的目的,價值追求引導人們去探索真理26.價值的特性是( ABCD )A.客觀性B.主體性C.社會歷史性D.多維性27.價值的客觀性在于( BCD )A.真理的客觀性決定了客觀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觀性C.滿足人的需要的對象具有客觀性D.滿足人的需要的過程具有客觀性28.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CD )A.真理是具體的就是說真理是唯五的B.價值是抽象的就是說價值是多維的C.主動體結構和規(guī)定的復雜性導致主體的價值關系的全面性.多維性D.真理的具體性是說真理有其適用的具體范圍關系和條件29.真理和價值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表現(xiàn)在( ABCD )A.實踐是檢驗真理和價值的共同標準B.實踐與價值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C.真理原則側重于客體性、條件性、統(tǒng)一性,價值原則側重于主動體性、目的性、多樣化D.價值的形成和實現(xiàn)以堅持真理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有30.馬克思主義“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把這一理論應用于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這是如此正確,以至于不能從太陽總是在早晨升起來判斷它明天會再升起。這一命題強調( 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觀,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C.同一對象真理性的認識只有一個D.真理是與人的具體利益相聯(lián)系的24.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行動”,這一命題的含義是( C )A.革命理論比革命行動更重要B.革命運動是革命理論的派生物C.革命理論對革命實踐具有指導作用D.革命理論最終決定革命運動的成敗25.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說:“在觀察事物之際,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睆恼J識和實踐的關系看,這句話對我們的啟示是( C )A.認識總是滯后于實踐B.實踐和認識互為先導C.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品格D.實踐與認識是合一的9.“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這一名句強調的是(c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B.實踐是推動認識發(fā)展的動力C.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D.間接經驗毫無用處10.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qū)別是( C )A.感性認識是可靠的,理性認識是不可靠的B.感性認識來源于實踐,理性認識來源于書本C.感性認識是對現(xiàn)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本質的認識D.感性認識來源于直接經驗,理性認識來源于間接經驗11.我們通過眼.耳.鼻.舌.身各種感官感覺到一個梨子的各種屬性,在意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形成了關于這個梨子的感性形象,這種反映形式是( B )A.感覺 B. 知覺 C.表象 D.分析12.對于哲學史上長期爭論不休的唯理論和經驗論兩大派別的正確評價是( C )A.唯理論是正確的,經驗論是錯誤的B.經驗論是正確的,唯理論是錯誤地C.唯理論和經驗論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論和經驗論都是完全錯誤的13.“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意義”是(B )A.形而上學的觀點 B.唯物辯證法的觀點C.詭辯論的觀點 D.相對主義的觀點14.真理與謬誤之間的相互關系是( C )A.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絕對對立的 B.沒有相互轉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D.兩者之間沒有原則區(qū)別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A.主觀唯心主義 B.客觀唯心主義C.辯證唯物主義 D.機械唯物主義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類經驗的組織形式”這是( A )A.主觀唯心主義真理論 B.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論C.客觀真理論 D.形而上學真理論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題,其含義是( D )A.強調真理的客觀性 B.否認真理的客觀性C.強調真理具有客觀標準 D.否認真理具有客觀標準18.“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這是( A )A.混淆了真理性認識與一般認識的錯誤觀點B.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觀C.一切唯物主義的真理觀19.“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笆澜缃y(tǒng)一于存在”是一個錯誤的折中主義的命題,之所以是錯誤的,是因為“存在”是什么,在這里不明確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統(tǒng)一于存在是統(tǒng)一于精神,這是唯心主動義的命題。2.世界統(tǒng)一于存在。”這一觀點( CD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義非決定論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對主義的觀點C.既承認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認必然性的作用,是辯證決定論的觀點D.說明事物發(fā)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綜合作用的結果23.社會規(guī)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guī)律”,這是因為( ABD )A.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B.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C.歷史發(fā)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動決定的D.社會規(guī)律存在和實現(xiàn)于實踐活動之中[多項選擇題答案]1.BC 2.AB 3.BC 4.CD 5.ABC 6.ABCD 7.:BCD 8.AB9.ABD 10.AB 1 1.ABC 12.ABCD 13.CD 14.AD 15.CD16.ACD 17.ABC 18.ABCD 19.ABC 20.BD 21.BD 22.CD23.ABD三、辨析題1.唯心主義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由于沒有嚴格的環(huán)境保護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礦煙,致使村民中大多數(shù)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膚病?!薄皠樱o,皆動也?!边@兩句詩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D )A.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B.事物是本質和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C.事物的發(fā)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tǒng)一D.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11.中國古代哲學家公孫龍“白馬非馬”之說的錯誤在于割裂了( D )A.內因和外因的關系B.矛盾統(tǒng)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12.辯證法的否定即“揚棄”,它的含義是指( D )A.拋棄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的組合C.純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揭示了事物發(fā)展的( 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狀態(tài) C.結構和功能 D.源泉和動力14.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的關系是( A )A.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 B.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關系C.抽象與具體的關系 D.唯心辯證法與唯物辯證法的關系15.對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這說明( C )A.意識是主體的自由創(chuàng)造 B.意識不受客體影響C.意識受主體狀況的影響 D.意識的內容是主觀的16.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對馬克思主動義哲學意識論的意義是( D )A.否定了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 B.改變了人類意識活動的規(guī)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識的能動 D.割裂歷史與邏輯統(tǒng)一的觀點17.“歷史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歷史的修正”,這一觀點是( B )A.主觀唯心主動義的觀點 B.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觀點C.片面強調邏輯重要性的觀點 D.割裂歷史與邏輯統(tǒng)一的觀點18.“從個別到一般,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方法是( A )A.歸納與演繹 B.分析與綜合 C.抽象到具體 D.實踐到認識 19.辯證思維方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是(D ) A.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B.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C.思維生成現(xiàn)實具體的過程D.在思維中形成“多種規(guī)定的統(tǒng)一”的過程[單項選擇題答案]1.C 2.C 3.A 4.C 5.D 6.B 7.B 8.C 9.A 10.D11.D 12.D 13.A 14.A 15 C 16.D 17.B 18.A 19.D二、多項選擇題1.“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哲學意義是( BC )A.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 B.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C.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必須尊重客觀規(guī)律 D.畫餅不能充饑2.“物質兩種存在形式離開了物質,當然都是無,都是只在我們頭腦中存在的觀念抽象”,這段話說明( AB )A.時間和空間是客觀的B.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C.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D.時間和空間離開物質只是形式3.我國古代哲學家王夫之認為:“動靜者,乃陰陽之動靜也?!恶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緒論部分練習:一、單項選擇題1.馬克思主義理論從狹義上說是( C )A.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學說體系B.關于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C.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D.關于資本主義轉化為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學說2.馬克思主義理論從廣義上說是( A)A.不僅指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也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fā)展B.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學說體系C.關于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D.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3.作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是指( A )A.不僅指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也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fā)展B.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學說體系C.關于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D.列寧創(chuàng)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4.人類進入21世紀,英國廣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千年思想家”網評,名列榜首的是( A )A.馬克思 B.愛因斯坦 C.達爾文 D.牛頓5.在19世紀三大工人運動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A.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B.英國憲章運動C.芝加哥工人起義 D.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6.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經濟根源是( C )A.工業(yè)革命B.資本主義經濟危機C.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D.階級斗爭7.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階級基礎和實踐基礎( B)A.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B.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C.工人罷工和起義D.工人運動得到了“農民的合唱”8.提出價值規(guī)律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是( B )A.馬克思 B.亞當?斯密C.大衛(wèi)?李嘉圖 D.威廉?配第9.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了英國古典經濟學理論是( C )A.辯證法 B.歷史觀 C.勞動價值論 D.剩余價值論10.馬克思把黑格爾的辯證法稱為( A )A.合理內核 B.基本內核 C.精髓 D.核心11.被馬克思恩格斯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諷刺家”的是( B )A.費爾巴哈 B.傅立葉 C.歐文 D.圣西門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成為東西方矛盾焦點和帝國主義政治體系最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國家是( D )A.德國 B.奧地利 C.中國 D.俄國13.“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這個論斷的含義是( A )A.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