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救災總會:《民國十二年度賑務報告書》,《民國賑災史料續(xù)編》第5 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年版,第17頁。而這時的義賑較之于我國傳統(tǒng)的救災已實現(xiàn)了一個較大的轉(zhuǎn)型,即由原來依托于一經(jīng)濟組織的義賑組織轉(zhuǎn)為獨立的具有國際視野和背景的民間慈善組織,雖說慈善組織只是彌補官方之不足或弊病、本為權宜之計,但近代民國慈善事業(yè)已與以往不同,慈善內(nèi)容也不僅限于過去單純的災荒救濟而廣泛涉及教育、醫(yī)藥等方面,這是慈善組織自身不斷趨于近代化的標志,為其在這一時期的救災防災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礎。因為從表1我們可以看到,包括陜西在內(nèi)的西北旱災發(fā)生的頻率在不斷加大,旱災如此,水災亦然 溫艷:《20世紀20_40年代西北災荒研究》,西北大學碩士生論文,2005年,第14頁。作為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災荒自古有之,災荒救濟也自古有之,我國人民在與災荒的長期斗爭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經(jīng)驗,基本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救災體系,如政府一般以設置倉儲、減免賦稅、官方賑災等多種方式進行災荒的救濟和預防工作,民間自發(fā)的各種救災防災性質(zhì)的善堂和善會也不在少數(shù),這樣一個以官方為主、民間組織為輔的救災防災機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效果是顯著的。山白土,稱神面,人民吃死有萬千……饑餓甚,實在難,頭重腳輕跌倒便為人所餐。老幼同胞,均馱載衣物,攜家遠遷,向容易生活之地覓食。北洋政府時期,陜西軍閥混戰(zhàn),廢棄的渠道得不到及時的修繕,僅存的水利設施又不斷遭到破壞。 袁文偉:《反叛與復仇:民國時期的西北土匪問題》,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頁。 等類型的慘事,甚至“一饑民餓斃倒地后,方將氣絕,即有無數(shù)饑民操刀擁至,爭割其肉,歸以煮食?;镜臏仫枂栴}沒法得到保障,農(nóng)民的生活很是辛苦,甚至發(fā)生“全家八口,服毒自盡”慘痛事例:陜西一山村何家堡,有李某一家八口絕食已久,無法為生,“一日向婿家借得小米斗許,李以斗米,不能持久,中途買得毒藥,令其妻造飯,趁無人時下毒飯中,飯后大家畢腹痛,李某謂是餓后飽食所致,令大家各去安臥,它日午時,門猶緊閉,鄰居知有異,把門劈開,始知全家服毒自盡云。民國時期,陜西是我國自然災荒較為嚴重的地區(qū)之一,1928年到1930年陜西就出現(xiàn)了嚴重的大旱,災情非常嚴重。在西北災荒方面袁林先生在挖掘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寫成巨作《西北災荒史》一書,其中較為全面的闡述了陜西地區(qū)在歷史上遭受的各種災害,比較有影響力;以后其他相關的專題論文如康欣平的《華洋義賑會與涇惠渠修建》(《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11年第3期)、曹勇的《涇惠渠與關中水利社會(19301949)》(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生論文,2011年)及2005年西北大學碩士生溫艷的《20世紀2040年代西北災荒研究》、2012年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生秦斌的《陜西災荒研究(19271932)》等對陜西災荒和涇惠渠的修筑也有相應的研究;在慈善組織的研究方面,開始廣泛深入研究各個慈善組織,如中國紅十字會、中國濟生會、華洋義賑會等,特別是對紅十字會的研究比較多,華洋義賑會的研究如蔡勤禹的《民間組織與災荒救治:民國華洋義賑會研究》(2005年)、薛毅的《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研究》(2008年),在這些專著中對于華洋義賑會在陜西涇惠渠修筑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以及其他相關事項有或多或少的闡述。陜西涇惠渠是在華洋義賑會高瞻遠矚的先進救災防災理念的支配下,積極主導和配合政府實施的重大工賑項目,其過程較為曲折。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華洋義賑會在民國復雜的社會背景下積極參與陜西災荒救濟,其本身較為先進的救災理念在陜西涇惠渠道的修筑上得到了一定的體現(xiàn),該組織自始至終強調(diào)自己的輔助作用和與之對應的地位,在救災中充分發(fā)揮義賑組織的優(yōu)勢,同時注重和政府的良好互動和密切合作,在陜西災荒救濟特別是涇惠渠的修筑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結合材料系統(tǒng)研究這些問題,對于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加強社會基本保障體系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陜西涇惠渠在修建的過程中就留下了大量的第一手原始資料,如就華洋義賑會方面而言,《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辦事大綱》(1931年10月1日修訂,載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叢刊甲種第35號:《民國二十年度賑務報告書》,1932年)、《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民國二十年度賑務報告書》(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1932 年編)等檔案資料就比較完好和詳細地介紹了該慈善組織在民國修筑陜西涇惠渠過程中的活動及作為,是可靠的原始資料;就其他社會各層而言,如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有相關的著作去論述涇惠渠的修筑,后來也有大批關心祖國水利建設事業(yè)的人士有論著涉及到華洋義賑會與陜西涇惠渠的修筑工程,如秦含章在1931年寫的《中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問題》(新世紀書局,1931年)一書及胡煥庸于1951年出版的《祖國的水利》(開明書店,1951年)一書,其中就詳細地談論了涇惠渠的效益及后期管理等問題。以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為指導,運用歷史學、文化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用歸納、對比、例證等方法進行研究。四、華洋義賑會救災理念在涇惠渠兩期工程中的體現(xiàn)。方案設計:本文主要圍繞華洋義賑會與陜西涇惠渠的修筑展開探討。[13]古籍影印室:《民國賑災史料初編》第五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9]張濤等:中國傳統(tǒng)救災思想研究[M],北京:科學社會文獻出版社,2009年。 [5]胡煥庸:祖國的水利[M] .北京:開明書店,1951年。本文即在原始檔案資料的基礎上廣泛結合已有研究成果,集中闡述陜西涇惠渠修筑過程中慈善組織所發(fā)揮的作用等問題 論文基本框架一、已有研究成果與選題意義二、陜西災荒與涇惠渠修建的緣起三、華洋義賑會與涇惠渠前期測量工作四、華洋義賑會救災理念在涇惠渠兩期工程中的體現(xiàn)五、華洋義賑會與政府的關系六、華洋義賑會與涇惠渠的效益和管理七、結語三、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辦事大綱》(1931年10月1日修訂)[J],載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叢刊甲種第35號:《民國二十年度賑務報告書》,1932年。在涇惠渠修筑過程中實現(xiàn)了“義賑”與“官賑”的積極互動與相互補充,這對于穩(wěn)定災區(qū)社會秩序、調(diào)節(jié)社會矛盾具有積極意義。[12]康欣平:華洋義賑會與涇惠渠修建[D],《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11年第3期。[8]薛毅: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4]秦含章:中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問題[M],新世紀書局,1931年。本文計劃在對這些材料進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華洋義賑會在陜西涇惠渠的修建過程中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力求對華洋義賑會的救災理念及活動進行總體上的把握,闡釋期間義賑組織與官方的復雜關系,對加強基本社會保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在面對陜西特別是關中地區(qū)嚴重的自然災害時,官方力量在災荒救濟中著力不足,華洋義賑會積極關注涇惠渠的修筑情況,主動參與和配合了官方的前期測量工作,在涇惠渠兩期工程的修筑過程中,華洋義賑會的建設防災等救災理念在涇惠渠兩期工程的修筑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保證了涇惠渠的最終完工并發(fā)揮其社會效益;涇惠渠修筑過程中實現(xiàn)了“義賑”與“官賑”的積極互動與相互補充,華洋義賑會在面對民國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時主動強調(diào)自身的輔助作用及地位,充分發(fā)揮其國際義賑組織的優(yōu)勢造福黎民百姓,這對于穩(wěn)定災區(qū)社會秩序、調(diào)節(jié)社會矛盾具有積極意義。六、華洋義賑會與涇惠渠的效益和管理。二、災荒與涇惠渠修建的緣起。主要包括:一、前人研究與選題意義。五、華洋義賑會與政府的關系。 論文(設計)的主要內(nèi)容民國時期,陜西自然災荒頻繁,華洋義賑會在先進救災理念的指導下于陜西地區(qū)進行了以涇惠渠為代表的一系列工賑建設活動,這成為民國時期陜西賑災救濟大潮中的一個亮點,有力地填補了“官賑”的不足和缺位,意義重大。論文(設計)的基礎條件及研究路線本文在寫作的過程中收集了關于陜西涇惠渠與華洋義賑會的原始資料,在此基礎上廣泛結合已有研究成果,就材料方面說可以支撐起該項專題論文的研究。[3]鄧云特:中國救荒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7]蔡勤禹:民間組織與災荒救治民國華洋義賑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1]古籍影印室:《民國賑災史料初編》第四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華洋義賑會在先進救災理念的支配下于陜西地區(qū)進行了以涇惠渠為代表的一系列工賑建設活動,這成為民國時期陜西賑災救濟大潮中的一個亮點,有力地填補了“官賑”的不足和缺位。而最近幾十年隨著我國環(huán)境問題日益突出以及社會史新穎研究視角的出現(xiàn),對于災荒及災荒救濟、慈善組織的研究力度有所加強,出版和發(fā)表的相關專著和主題論文也比較豐富,這是本片論文的重要參考資料。[4]秦含章:中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問題[M],新世紀書局,1931年。[8]薛毅: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12]古籍影印室:《民國賑災史料初編》第四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17]楊志娟、杜國云:自然災害與近代西北荒政及社會救濟[D],《西北第二民族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三、華洋義賑會與涇惠渠前期測量工作。為此需要查閱相關的原始資料,今人著作和論文,并在這些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分析和總結。在涇惠渠修筑過程中實現(xiàn)了“義賑”與“官賑”的積極互動與相互補充,這對于穩(wěn)定災區(qū)社會秩序、調(diào)節(jié)社會矛盾具有積極意義,有專題研究的必要。通觀近年來對華洋義賑會與陜西涇惠渠的修筑方面的研究,可以說學術界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具體而言,其關注和研究的力度還是非常有限,在很多問題的闡述上說法不一,或強調(diào)這一方或注重那一塊,缺乏系統(tǒng)性、整體性的研究。 關鍵詞: 陜西災荒救濟 華洋義賑會 涇惠渠 Charity Relief And Hing Water: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and The Shaanxi Province Jinghuiqu constructionAbstract: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Shaanxi province suffered from political confusion as well as frequent natural Famine, at that significant moment,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as a coalition of charity by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relief organizations, was widely involved in the ranks of the disaster relief. Under the leading of relief concept that the relief disaster 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practical relief,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organized a series of work relief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on the center of Jinghuiqu, which bee a bright spot in the period of tide of disaster relief in Shaanxi province. Those constructions were beneficial to fill the deficiencies and the absence of the official relief. In the building of Jinghuiqu process, It also achieved positive int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