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GJIANCE 當堂檢測 ZHONGNANTANJIU 重難探究 首頁 探究一 探究二 ( 2 ) 向 N a A l O2溶液中滴加鹽酸至過量 生成 A l ( O H )3所需要的 H C l 與溶解 A l ( O H )3所需要的 H C l 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1 ∶ 3 。 XINZHIDAOXUE 新知導學 DANGTANGJIANCE 當堂檢測 ZHONGNANTANJIU 重難探究 首頁 探究一 探究二 例題 2 向 2 0 m L 某濃度的 A l C l3溶液中滴加 2 m o l ( 4 ) 所用 A l C l3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 m o l 1=0 . 78 g 。 ( 4 ) n ( A l C l3)= n [ A l ( O H )3] = 0 . 01 m o l , c ( A l C l3) = 0 . 01 m o l247。 二是 N a O H 溶液過量 ,部分沉淀溶解后剩下 0 . 39 g 沉淀。 若 N a O H 溶液過量 ,則 : A l ( O H )3+ O HAl O2+ 2 H2O 78 g 1 m o l 0 . 39 g 0 . 005 m o l V [ N a O H ( a q ) ] = 1 5 m L +0 . 0 0 5 m o l2 m o l L 1 ( 5 ) 7 . 5 m L 或 17 . 5 m L XINZHIDAOXUE 新知導學 DANGTANGJIANCE 當堂檢測 ZHONGNANTANJIU 重難探究 首頁 探究一 探究二 方法技巧 有關 A l ( O H )3沉淀的圖像分析思路 ( 1 ) 分析圖像或作圖時要注意 : ① 加入酸或堿的強弱 。 ⑤ 要注意縱坐標的物理量意義。形成沉淀與溶解沉淀所需 N a O H 溶液的體積比為 3 ∶ 1 。金屬氧化物與堿性氧化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二者沒有因果聯(lián)系。設 4 種固體的質量均為 m ,則消耗堿的物質的量分別為 m / 2 7 m o l , m / 7 8 m o l , m / 3 3 . 375 m o l , m / 5 1 m o l ,可知選項 A 正確。 答案 : D XINZHIDAOXUE 新知導學 DANGTANGJIANCE 當堂檢測 ZHONGNANTANJIU 重難探究 首頁 1 2 3 4 3 .下列關于 A l ( O H ) 3 性質的敘述中 ,錯誤的是 ( ) A . A l ( O H ) 3 是兩性氫氧化物 B . A l ( O H ) 3 是難溶于水的白色膠狀物質 C . A l ( O H ) 3 能凝聚水中的懸浮物 ,也能吸附色素 D . A l ( O H ) 3 既能溶于 N a O H 溶液、氨水 ,又能溶于鹽酸 解析 : A l ( O H ) 3 是兩性氫氧化物 ,既能溶于強酸溶液 ,又能溶于強堿溶液 ,與弱酸、弱堿不反應。 答案 : D XINZHIDAOXUE 新知導學 DANGTANGJIANCE 當堂檢測 ZHONGNANTANJIU 重難探究 首頁 1 2 3 4 1 .鋁、氧化鋁、氫氧化鋁和可溶性鋁鹽與過量強堿溶液的反 應 ,其生成物有一定的規(guī)律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 .都有 H 2 O 生成 B .都有 H 2 生成 C .都有 Al O2生成 D .都有 Al3+生成 解析 :依據(jù) “ 鋁三角 ”中鋁及其化合物的轉化關系可知 :四種物質均能與過量強堿溶液反應 ,生成 Al O2( 偏鋁酸鹽 ) 。抓住一些關鍵點 (如最高點、最低點、轉折點 )和變化趨勢 ,才能較順利地解決圖像問題。 ③ 若產(chǎn)生沉淀有多種 ,則應仔細分析相關量間的關系 。 m L 1= 1 7 . 5 mL 。 2 m o l L 1。 2 m o l XINZHIDAOXUE 新知導學 DANGTANGJIANCE 當堂檢測 ZHONGNANTANJIU 重難探究 首頁 探究一 探究二 解析 : ( 1 ) 向 A l C l3溶液中滴加 N a O H 溶液發(fā)生的反應有 : A l C l3+ 3 N a O H A l ( O H )3↓ + 3 N a C l ① 1 m o l 3 m o l 1 m o l A l ( O H )3+ N a O H N a A l O2+ 2 H2O ② 1 m o l 1 m o l ( 2 ) A 點表示此時沉淀量達最大值 ,A 點時恰好發(fā)生反應① , n [ A l ( O H )3]=13n ( N a O H ) =13 2 m o l ( 2 ) 最大沉淀量為 g 。 ( 2 ) 當?? ( O H)?? ( A l3 +)≥ 4 時 ,所得沉淀的物質的量為 n [ A l ( O H )3] = 0 。H2OA l ( O H )3↓ + 3 N H4+, A l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