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sh)。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使課堂目的語輸入質(zhì)量大打折扣,對英語教學的危害不可忽視,通過對英語教學中中式英語進行研究,可促進英語教師及培訓者反思教學,及時避免中式英語的產(chǎn)生和泛濫以及預(yù)防或推遲語言僵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使英語教學質(zhì)量有所改觀。此外,由于母語的干擾,在英語教學中不可避免的產(chǎn)生了中式英語。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 (2020)接受《國際先驅(qū)導報》采訪時指出 ,人們應(yīng)該以寬容和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中式英語,而不指責和排斥?!币虼?,在英語教學中,外國老師更加注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英語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英漢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的語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這是發(fā)生母 語遷移的根本原因。 此外,英國語言學家 Wilkins(1972)說過:“沒有語法而能傳遞的東西很少,沒有詞匯則什么東西都不能傳遞。他還 5 撰寫了一個專門收集中式英語的博客,后來又出了一本書《中式英語:意猶未盡》。中式英語現(xiàn)象是中國人在自己的特定文化與思維邏輯定勢的背景下 ,對英語進行主觀地改變所形成的一種語言形式 ,它是一種不被英美人士所接受的不規(guī)范的語言形式。但英美國家的人在與中國人交流中往往會受到中式英語的阻礙 ,尤其是一些完全可以用地道的英語表達的事 物,中國人卻根據(jù)中文生硬地把英語單詞串聯(lián)起來 ,或自創(chuàng)新詞來表達 ,結(jié)果鬧了不少笑話 ,帶來了不少尷尬 ,讓英美人士感到難以理解、莫名其妙。( 1)動賓搭配不當;一個動詞常和多個名詞或代詞組成不同的動賓結(jié)構(gòu),但如果不了解動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隨意搭配,則會出現(xiàn)搭配不當?shù)腻e誤?!?take part in” 意為參加某項活動,如 sports ,meetings, construction 等,“參加考試”應(yīng)譯為“ take the exam”。 7 例如:水果價格很貴。誤譯: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 nation’s progress. 正譯 :Innovation sustains the progress of a “ soul”是有生命的,而 innovation 則沒有,兩者不能搭配使用。當學生注 意不到這一點的時候 ,往往在英語中按照漢語的習慣使用過多的名詞。例如 :Our interests are quite different, he likes reading, i prefer all kinds of 、句號等標點符號隔開 ,也沒有用連詞 ,是典型的漢語句子的寫作模式。中式英語的產(chǎn)生有其必然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英語屬于形合型語言,追求簡潔的文風,大量使用過渡詞、介詞、關(guān)系詞等,以此來表現(xiàn)語句之間的主次關(guān)系,層次關(guān)系和邏輯關(guān) 系。一方面 ,思維離不開語言 , 如果沒有語言 , 思維則無以定其形。而大不列顛民族談話或?qū)懳恼铝晳T開門 見山 , 把話題放在最前面 , 以引起聽話人或讀者的重視。不少人沒有意識到或忽視了不同民族思維上的差異 , 沒有做出相應(yīng)調(diào)整 , 用漢式思維方式對英語語言進行操作 , 中式英語就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如人名的順序,中國人名姓在前,名在后,強調(diào)家族觀念。中英文地址的寫法不同使得一個簡單的地址寫法也成為學生容易犯錯誤的地方。例如 : You won’t go to the cinema, will you ?(你不會去看電影,對嗎?) 答句 1:No,I won’t.(是的,我不會) 答句 2: Yes, I will.(不,我會 ) 答句 1 中,漢語前半部分肯定的是對方的觀點(即:是 的,你說得對),針對的問話的主體,后半部分否定的則是“看電影”這事件本身。學生只有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習俗,才不會陷入中式英語的尷尬處境。例如: 外國人: Your wife is very beautiful. 中國人: No, no ,she is very mon. 11 中國人而言,在受到贊揚時應(yīng)表現(xiàn)的謙虛才得體。 中國人保守、含蓄、顧及面子,凡事都先考慮后果,以免碰到不測之時過分狼狽,有時顯得自信不足。但西方人更愿意的是直接了當,不喜歡扭扭捏捏,但這種“真”卻是中國人感到冷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引導學生學習西方的文化習俗,使學生盡可能樂在其文化之中,在文化中學習英語。但由于東西方迥異的思維方式導致了語言的差異,中國人在談?wù)撘粋€問題時,不是采取直線式或直接切題的做法,總有一個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務(wù)的從相關(guān)信息到話題的發(fā)展過程;而大不列顛民族談話或?qū)懳恼铝晳T于開門見山,把話題放在最前面,以引起聽話人或讀者的重視,他們習慣“果”在前,“因”在后,這就與中國文化的“因”在前,“果”在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翻譯從表面上看一種語言形式轉(zhuǎn)換為另一種語言形式,但就其實質(zhì)來說是思維方式的轉(zhuǎn)換,是 兩種思想傾向的轉(zhuǎn)換。若先用漢語進行思考,再翻譯成英語,就容易將漢語的思維模式帶入英語,產(chǎn)生中式英語。同時,想方設(shè)法利用各種英語工具書找到線索,或者是干脆改變原有想法,繞個彎繼續(xù)寫下去。許多教師反映競賽課的觀摩機會很少,師范教育對教師觀摩能力的訓練效果不顯著,更談不上深入研究,并使之經(jīng)?;?、系統(tǒng)化。例如《羅馬假日》、《六人行》等,這些影視作品中清晰的發(fā)音以及常用俚語的表達都能喚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動力,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學習更加準確的英文表達接觸更多的異域文化,由此鼓勵學生多閱讀英文書籍,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英語教師依然處在英語學習階段應(yīng)稱其為英語學習者課堂上。這樣的英語完全是機械性地硬套出來的,不符合地道的英語表達習慣。英語 教師在整個英語教學活動中始終起著主導作用,他們應(yīng)該是樂隊的指揮,球場上的教練,英語教師是學生每天能接觸到的唯一與他們講英語的人,教師本身的英語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學生。s Guide to Chinglish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 [4] 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5] Richards, Jack. C.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mp。本文通過四個方面:中式英語現(xiàn)象介紹;中式英語在英語教學中的表現(xiàn);中式英語產(chǎn)生的原因;避免英語教學中中式英語產(chǎn)生的主要對策,淺析了在英語教學中式英語產(chǎn)生的成因及相應(yīng)對策。中式英語這一概念存在已久,對它的理解不應(yīng)該僅僅局限于它的不規(guī)范性和具有錯誤的特性,我們不僅應(yīng)該從語言行為和規(guī)范性的角度來看待和分析它,也應(yīng)該從語言行為和描述性的角度來研究它。 五、結(jié)語 中式英語 (Chinglish)。 (四)加強教師的跨文化意識 英文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平時多加強對中英文化差異的學習和 了解, 這既可以避免很多尷尬和誤會也能提高教師自身的素 14 質(zhì)。 (三 )完善師資培訓,加強對課堂的觀摩研究 從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及全國中學英語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的情況來看,培養(yǎng)教師話語素養(yǎng)已成為英語教學改革中急需 解決的問題,加強英語教師培訓,探索師資培訓的內(nèi)容、培訓模式、培訓方式和手段應(yīng)是重中之重。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yīng)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比較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洞察文化差異的自覺意識,幫助學生容忍、順 應(yīng)這些差異,使其逐步養(yǎng)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最終達到準確、規(guī)范、恰當?shù)赜糜⒄Z傳遞語言信息的目的。要增強語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閱讀,通過大量閱讀,掌握地道的英語,運用到學習和實際交流中。只有將語言教學和文化背景知識融為一體,把社會文化知識滲透到語言教學中,才能學到真正地道的英語。要克服中式英語,不僅要學習英語本身,還應(yīng)該了解英語國家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思維 12 特點等方面的知識。西方人則不然,即使只會一點中文,他們也會說::“ My Chinese is pretty have leaned it for several years.” 在中國學生的口語和寫作中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