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時,各取適量以制得不同濃度的電泳運行液。D,L苯丙氨酸和L苯丙氨酸配制成1 mg/mL的儲備液,進樣時用緩沖液稀釋到所需的濃度。 實驗方法毛細管柱在使用前依次用去離子水、 mol/L HCl溶液、去離子水、 mol/L NaOH溶液、去離子水和運行緩沖液分別沖洗約5 min,檢測電極用超聲波清洗,電極及檢測池的制作參見文獻[10]。采用電動進樣方式,進樣時間為8 s, kV,分離電壓為+15 kV。實驗在室溫(25℃)、相對濕度75%的實驗條件下進行。3 結果與討論實驗僅采用銅離子作手性選擇劑,苯丙氨酸對映體未能達到分離,結果見圖Ⅱ.a;在銅離子存在的運行液中,加入L賴氨酸,以CuLLys作配體絡合手性選擇劑,苯丙氨酸對映體不能達到基線分離,見圖Ⅱ.b;實驗中發(fā)現,在上述體系中添加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苯丙氨酸對映體的分離度得到改善,如圖Ⅱ.c所示。因此采用Cu(II)LLysHPMC的運行體系,本文認為HPMC和Cu(II)LLys形成二元手性選擇劑協(xié)同體系,提高了對映體的分離度。在配體交換中,配體和中心離子的選擇、配體與中心離子的濃度比、配體與中心離子形成的絡合物的濃度對分離度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本實驗通過固定Cu(II) mmol/L,改變L賴氨酸的濃度( mmol/L, mmol/L, mmol/L, mmol/L),考察了不同摩爾配比對分離度的影響,見表I所示。結果發(fā)現當Cu(II):LLys=1 : 1時,對映體得不到分離;當配比為1 : ;當配比達到1 : 2時,對映體已達到基線分離;當配比為1 : 3時,對映體峰的遷移時間增加,分離效果沒有得到改善。因此,本實驗選擇銅和L賴氨酸絡合物的最佳配比為1 : 2。固定銅和L賴氨酸絡合物的摩爾配比為1 : 2,在0~ mmol/L濃度范圍內考察銅和L賴氨酸絡合物濃度對苯丙氨酸分離度的影響。逐漸增大絡合物的濃度,分離度提高,對映體遷移時間減少; mmol/L時,分離度明顯下降,對映體得不到分離(見表I)。因此,本實驗選取絡合物的最佳添加濃度為銅: L賴氨酸= mmol/ L : mmol/L。圖Ⅱ 三種不同的手性選擇體系對分離度的影響Fig.Ⅱ The effect of three different chiral selectors on the resolutiona. Cu(II) b. Cu(II)+Llys c. Cu(II)+LLys+HPMCConditions: (concentration of Cu(II), LLys, HPMC: mmol/L, mmol/L, 20 mg/L)。 mmol/L NaOH+ mmol/L Cit。 working voltage: 15 kV。 injection time: 8 s。 injection voltage: kV.表I 銅和L賴氨酸絡合物配比和濃度對分離度的影響Tab. I The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ratio of Cu(Ⅱ) to LLys , concentration of Cu(Ⅱ) and LLys on the resolutionconcentration ratio of Cu(Ⅱ) to LLys(mmol/L : mmol/L)1 : 11 : 1 : 21 : 3Rs0 concentration of Cu(Ⅱ) and LLys(mmol/L : mmol/L) : : : : Rs Conditions: 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