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都遭遇很大的不幸:鄧老六十三歲時,左腳因疾病截去,此后右手傷筋不能握筆,胃又切除三分之二。他身帶病殘,以驚人的毅力和意志,右手握不信住筆就練左手,執(zhí)不了刻刀就用鑿子、錘子,而他這時的作品,不但不減當年,反而有一股奇倔之氣,把他的崇高品德融會在杰作之中,給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林老在年近七旬時,全身嚴重燙傷,無名指和小指殘廢。書法家失去手指該是何等不幸!林老堅持用三指握筆作書,終于大成。他那神采飛揚的行早書,是我國書苑的一朵奇葩。費老原是江蘇畫院的著名畫師,一九五八年,右手不幸患病殘廢,他痛苦萬分,從此改用左手寫字。志之所向,無堅不摧。經歷十多個寒暑,費老終于以嶄新的面目,異峰突起,他的佳作馳名國內外書壇。同學們,象鄧老、林老和費老,在他們生命的晚年,致病致殘,卻以頑強不屈的意志,鍥而不舍地追求,取得顯著的成就。我們正當年少,精神充沛,身體健康,不更應該有早努力嗎?當然,對于大多數(shù)同學,并不要求人人都成為書法家,但至少應該把字寫清楚、整潔,要學習歷代書法前輩們的奮斗精神,用在我們的學習與工作中,就一定可以作出成績來!書 法 口 訣點中周旋運筆鋒,欲右先左橫無平; 欲下先上堅無直,懸針垂露兩分明; 撇勿過彎如勁啄,一波三折捺始成; 鉤挑頓處忽迅出,心手相應百日功。中學硬筆書法教學大綱課程名稱:硬筆書法 課程性質:校本課程 課程:中國書法史近年來,隨著電腦在家庭的廣泛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學生為字寫不好找到了理由,殊不知書寫是人們必不可缺的交流方式,書法又是我們中華民族藝術寶庫里的一朵奇葩。一手好字既可為閱者提供美好的享受,也展現(xiàn)了書者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我校硬筆書法課程的開設旨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激發(fā)學生練習書法的興趣,使青少年在進行漢字的書寫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學習習慣。一、課程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掌握硬筆書寫的方法和特點,了解中國硬筆的發(fā)展史,學以致用,寫好字,為以后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熱愛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并致力于發(fā)揚光大。二、教學內容及基本要求硬筆書法課程主要講述硬筆書法的發(fā)展史,介紹歷代著名書法家及基代表作品,分析其藝術特點。學習的重點是硬筆楷書和硬筆行書,并進行大量的常見字的楷書和行書練習。學習的難點是硬筆楷書和行書的創(chuàng)作訓練。進行創(chuàng)作專題討論,分析學生在硬筆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評價作品的優(yōu)劣。每次講課都進行一定數(shù)量的作品欣賞,分析其風格特點、用筆特點。個性化的簽名設計訓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激情。通過硬筆書法課程學習,以及相關的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等姐妹藝術欣賞,能使學生感悟中國書法藝術的無窮魅力,不斷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高尚人格。第一講:中國硬筆書法發(fā)展史(鉤古探沉——硬筆書法的足跡)教學內容:陶 文(公元前六七千年),筆畫簡單、古拙而質樸甲骨文(公元前六七千年),意象合一秦 漢,硬筆書法退守民間a 秦代陶文 b 秦漢金文 c 漢代磚文晉唐以降、漫漫求索a 竹絲筆、荊筆、藤筆、竹筆、木筆鋼筆從歐美來到中國(清化末年)現(xiàn)代硬筆書法a 中日硬筆書法交流 b 現(xiàn)代硬筆書法的蓬勃發(fā)展 第二講 硬筆書寫材料的選擇和運用 教學目的:了解多種工具、材料的特點和性能,做到得心應手。一、書寫工具材料及其特點羽毛筆(羽毛筆的制作)鋼 筆(最普及的書寫工具)(彎頭)鉛 筆圓珠筆粉 筆竹 筆(竹筆的制作)紙 張:宣紙、書寫紙、牛皮紙、報紙二、書寫姿勢與執(zhí)筆方法三、進行不同工具材料的書寫示范第三講:臨貼——硬筆書法學習的基本思路 教學目的: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古代碑貼,借鑒毛筆書法的用筆特點,感受運筆、結體的一些技巧,領略提、按、輕重、急緩等有益硬筆書法的東西,促進硬筆書法的學習。教學內容:一、讀貼:認真觀察整體形態(tài)、用筆特征、結字規(guī)律、揣摩范貼的風格韻致、讀貼與臨貼相互聯(lián)系。二、臨貼: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a 對臨 b 背臨 c 意臨在臨習過程中,應遵循一定的先后關系,先形似后神似,先結構后筆法,先專后博。三、出貼:融合貫通、博采眾長、寫出自己的風貌和個性,“臨”是手段,“出”是目的。臨習《張猛龍碑》、《曹全碑》 第四講:楷書技法教學目的:楷書是書法的基本功,讓學生掌握楷書的基本筆劃和簡架結構,為行書的書寫奠定基礎。教學內容:一、楷書的基本筆法a 八種基本筆畫 b 衍生的筆畫二、楷書的偏旁部首練習三、楷書的結體原則 a 重心平穩(wěn) b 比例適當 c 疏密勻稱四、楷書臨習及參考碑貼 a 唐代《鐘紹京靈飛經》 b 東晉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c 唐代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d 元代趙孟《汲黯傳》 以上碑貼均可作為硬筆楷書學習的范本。第五講:行書技法教學目的:行書是最常見、最常用的一種書法,書寫簡易,靈活多變,沒有刻板的定規(guī),且適于展示自我的個性和風貌。教學內容:一、行書的筆法特征a 筆速較快 b 筆勢外化、牽連飛度 c 筆畫簡化 d 弧圓增多二、行業(yè)的基本筆法 a 點法 b 橫法 c 豎法 d 撇法 e 捺法 f 鉤法 g 折法 h 挑法三、行書的結體規(guī)律a 動靜互生 b 疏密共診 c 俯仰相伴 d 合放共存 e 迎讓有度 f 參差錯落四、行書臨習及參考碑貼a 東晉王羲之《蘭亭序》 b 唐代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c 宋代米蒂《蜀素貼》 d 唐代褚遂良《枯樹賦》 第六講:硬筆書法的創(chuàng)作教學目的:讓學生在學好字的同時,進行硬筆楷書和行書的創(chuàng)作,掌握楷、行書的布局與章法。教學內容:一、硬筆楷行書的布局與章法 a 傳統(tǒng)布局條式、橫式、扇面式、斗方二、暑款、題名和用印的方法三、現(xiàn)代書法創(chuàng)作 打破傳統(tǒng)布局,為書法創(chuàng)作注入新鮮血液。四、個性化和簽名練習與設計 a 流暢型 b 普通型 c 可愛型 d 強烈夸張型 五、硬筆書法創(chuàng)作講評、集體討論、分析作品的優(yōu)勢 課外學時安排:第四篇:書法小故事程邈創(chuàng)隸書傳說,隸書是由秦朝的一個名叫程邈的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程邈起初在一個縣里做個小官,專門負責辦理有關文件的抄寫。后來,因為犯了罪,被秦始皇關在云陽縣(在今天陜西省淳化縣西北方向)的一個監(jiān)獄里。在監(jiān)獄里,整天沒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寫文件時,秦朝的文字小篆體字比較繁雜難寫,就萌生了一種改變小篆體字寫法的念頭。在監(jiān)獄里想了幾年,出獄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幾年,整整十年過去了,程邈在篆書的基礎上,把篆書簡化演變,把原來篆書比較圓轉的筆劃變成方折形,在字的結構上,把原來的像畫畫一樣象形結構變成筆畫形式,這樣一來,漢字就比原來更好書寫了。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歷經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個隸書字寫成一個奏本,并送給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對程邈十分贊賞,就任命他為御史。當時,各種上報給皇帝的公文很多,篆體字又很難寫,所以使用隸書的人就多了起來。因為這種字體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員使用,寫起來又很方便,所以稱作隸書。蕭何深思題匾西漢大臣蕭何協(xié)助劉邦建立了漢王朝,因為他的功績大,劉邦就封他為贊部候,后來又升他做相國。蕭何的字寫得非常好,尤其擅長用禿筆在牌匾上寫字。有一次,有人請蕭何為一座新砌成的宮殿題寫一個殿名,蕭何苦思冥想了三個月后,才動筆寫。寫的那天,有人聽說蕭何想了三個月才動筆寫,都從很遠的地方趕過來看。只見蕭何如同帶兵打仗一樣,手腕的變動好像是在指揮千軍萬馬,寫出來的字好像他所帶領的文臣武將,每一個字都那么有氣勢,在場的人無不為他精彩的揮毫潑墨所深深折服。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yǎng)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墒撬劳豸酥遣豢陷p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yǎng)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蓖豸酥敛华q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顏真卿是唐代著名書法家。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后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后,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后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心里很著急,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一天,顏真卿壯著膽子,紅著臉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睆埿窕卮鹫f:“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fā)。這些我不是多次告訴過你了嗎?”顏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愿傳授秘訣,又向前一步,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現(xiàn)在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請老師指教?!睆埿襁€是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別的沒什么訣竅?!苯又o顏真卿講了晉代書圣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后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崩蠋煹慕陶d,使顏真卿大受啟發(fā),他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從此,他扎扎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鉆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進步很快,終成為一位大書法家,為四大書法家之首。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筆冢(唐)智永禪師為隋、唐間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因非常用功練習書法,用壞的毛筆都棄置在大竹簍里,經年累月之生,積了五大簍,于是他自己作了銘文,并埋葬了這些筆頭,稱為筆冢,可見得他愛書惜物的襟懷。鐵門限智永禪師擅長楷書、草書,能傅王羲之的風范。他雖然在永興寺修行,但是書法的名氣卻愈來愈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