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并蒙指派宣傳福音事工。在歌中充滿了他對自己過去販賣奴隸的悔恨,和對不計較這些仍賜福于他的上帝的感激之情。那些溫暖的庇護就像那條看起來無比堅固的大船,從你一出生就從未離開過。)上路派的上路,由不得思考,不會有一場準備好的成人禮。每個人都要經歷這場始料未及的傾覆,從而自己上路。暗指每個人的處境,來自自身和外界的痛苦、危險無處不在,單獨來看似乎選擇哪個方向都是死亡。振作你的生命派懂得了既然處境無法改變,就要學會如何與之相處。通過正確的方法(求生手冊)了解自己的資源,認清自己的處境,進而制定一系列生存的計劃。命運的苦難與恩典派的生存計劃源自科學的方法并且執(zhí)行有力,看似毫無紕漏,一切井然有序。Pi無助地大喊:God!Why are you frightening him?!God!I39。ve lost everything!What more do you want from me?!神吶!你為什么要嚇他?!我失去了我的家人!我失去了一切!你還要什么?。?!當派幾乎陷入絕望,食物卻從天而降。李安正是想要告訴大家,這就是命運可畏的地方。第一次是在幼年,餐桌上父母和哥哥都已經吃了起來,派在食物前平靜的祈禱。生存中的殺戮和傷害不可避免,我們因此而需要學會禱告和感恩。于是派停了下來,放棄了自我也放棄了信仰。白天和黑夜,饋贈與索取,吃和被吃,這就是生存的殘酷。于是重拾自我和信仰上路了。“我以為它會回頭,但它只是朝著森林深處望去,然后永遠消失了。它就那么頭也不回的走了,但在我內心深處,它永遠與我同在。一座大房子派:“信仰就像一座房屋,可以有很多樓層、很多房間。”依照常人的思路,信就是信,為什么要去懷疑,既然懷疑了,為什么不是否定,反而是充滿活力?這正是整部電影的主題。如果你用科技的理性去研讀《圣經》,一定會有很多理由去證明基督教的荒誕,派的父親也說過:科技帶領人類在這幾百年取得的成就抵得上信仰于人類文明幾千年的成就。如果人類全部的把生命交給自己、交給欲望、交給科技,人們一定會愈發(fā)的迷失。對于一個人來說,科學讓我們看到更多外在世界,而信仰讓我們了解內心.。當然,也是最引發(fā)大家爭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那天我感到了奇異的毫無理由的幸福感,陽光是那么溫暖明媚,我竟毫無目的地走進大廳和組織者孫姊妹聊了起來,孫姊妹說,親愛的外鄉(xiāng)人,留下來吧,中午我們好好吃一頓,讓你看看上帝給我們準備的大餐有多豐盛。餐后我懷著虔誠的心接受了洗禮,成為了基督徒。我大笑著把故事講成了惡作劇,我還告訴同事,那些人腦子都壞掉了,什么都說成是上帝給的。當你接受磨難絕望時,神一直在看著你,給你一個休息的機會,給你一點提示,讓你繼續(xù)走下去。神或許不曾顯靈,也不伸手搭救,但是它從未拋棄,以著它的方式來觀照、指引?!渡倌昱伞酚兄《鹊奈幕?、西方宗教,但最終被李安運用中國式的哲學思考整合出了答案,那就是神與自我、生命與苦難以及這宇宙中一切的一切,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的關系。提心吊膽的怕漏掉了什么,但始終還是被豐盛的晚餐錯過了10來分鐘。影片只看了一遍,也許就注定本片影評(我自命為影評)有多多少少的粗略?!渡倌昱伞返那耙恍」?jié)(具體是多少分鐘,我不知道)給的是一些男主角PI的一些基本信息。本來他的名字是一個優(yōu)雅、高尚的著名游泳池的名字,也許聽上去會有些怪,但也不存在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地方。優(yōu)雅高尚的泳池名兒以掩耳不及盜鈴之勢變成了“小便”。終于,在圓周率這個概念上,PI看到了希望。當然,此處的名字是升級版。除了姓名之外,前面鋪墊的這一段小段也告知觀眾,PI家擁有一個動物園,這也是讓PI在海上能夠與動物相處的一個支撐點。父親是個商人,沒有信仰,教會PI更多的是現實、理性。影片中父親讓PI目睹了老虎吃掉山羊的場景,這個場景讓還未準備好接受邪惡世界的PI措手不及。也就是因為父親關于世界丑惡的提醒,才讓PI會提防老虎,若沒有人去改變PI的這種思維結構,也許在第一次PI與老虎見面的時候,就變成了老虎的盤中餐。這也是影片的點睛之筆。母親生在一個開明的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母親也許不贊同父親那樣簡單直接的教育方式,但還是會包容。在PI宗教信仰上,母親不去阻擾,不去介入PI的選擇,并把PI的整個過程定義為尋找方向。這里還必須得說道一點,就是PI的信仰。父親說:必須選擇一個,如果信仰三個就等于一個都不信。這也是前后呼應的一點,在文章的末尾我會加以說明。PI的女友,是PI的信念。在海上的夜里,望向海底,浮現在PI面前的是動物,家人,沉船,還有她的女友。話說到這里,是我們該啟程遠航的時候了。我們一個一個來說。這是電影最大篇幅演繹的部分。不知道什么原因,船馬上就要沉了。這個故事里并沒有像泰坦尼克號一樣發(fā)生救生艇不夠的情況。故事就在這人們無法掌控局勢的情況下,猛烈的發(fā)生了。救生艇重重的掉進了海里。雖然鬣狗是食肉動物,但局勢還在控制之下。在一段短暫的時間內,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都在各自的領地內,相安無事。動物就像人一樣,酒足飯飽的時候不會去惦記著吃喝。不顧PI的吼叫、猩猩的抓狂,一個狠勁兒,鬣狗撲過去干掉了斑馬。又不知過了多久,猩猩對鬣狗的行為感到不滿,對著鬣狗不斷咆哮,鬣狗眼也不眨的,把猩猩也送到了上帝那里。一個走神的空當,PI傻了,從救生艇中沖出了那只孟加拉虎,PI以為它被大浪卷下了船,鬣狗也被送去了極樂世界。PI與孟加拉虎的故事拉開了序幕。老虎認定了救生艇是它的地盤,PI不接近則罷,接近了還可以美餐一頓,PI怕極了老虎。反之,PI是絕望的,他不僅漂流在海上,而且還是跟一只天天看著他流口水的老虎。他又燃起了希望,仔細閱讀推敲,去戰(zhàn)勝困境,戰(zhàn)勝老虎。筆記被吹走的那一刻,PI哭了。浮島上有無盡的食物和水,美得像人間天堂般。這個念頭不久就被否定了。晚上孟加拉虎是回到救生艇睡覺的。關鍵的是。浮島白天為生靈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晚上卻變本加厲的取回去。第二天,PI準備好物資,繼續(xù)漂流。最后他們到達了陸地。故事還是從遇到暴風雨那晚說起。在那艘救生艇上的是PI、PI的媽媽、船上遇見的佛教徒、船上與PI一家發(fā)生不愉快的廚子。四人漂流在汪洋大海上,沒有足夠的食物供給。PI跟PI的媽媽認為廚子的出發(fā)點是減負,因為干糧支撐不了多久。PI的母親與廚子發(fā)生了爭吵,最后廚子殺死了PI的母親。故事的最后,PI用廚子的生命,祭奠了母親的亡靈。兩個故事發(fā)生的事件差不多是吻合的。兩個故事講述的就是人的兩面,人性的一面與獸性的一面,善良的一面與邪惡的一面。是的。在孟加拉虎咬死鬣狗的時候,只剩下了獸性的自己,所以自己會感到很恐懼,所以選擇在簡易木筏里坐著。孟加拉虎咬死鬣狗就代表PI殺死了廚子。在第二個故事中,PI若是無動于衷,則最終將會有母親一樣的結果。這是思想層次的掙扎。但與此同時大家應該注意,雖然PI與孟加拉虎保持了距離,但是他們還是很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他們用一根繩兒聯系在一起,而這根繩兒是由PI來掌握的,近或者遠,都是由PI決定。PI是善良的人性的,孟加拉虎是丑惡的獸性的,兩者雖然保持了距離,但是有著非常緊密的,相互依靠的聯系。在海上的前段時間,PI是懼怕老虎的,在第二故事中就是PI害怕邪惡的自己。隨后,漫長的日子里,PI試著去尋找馴服老虎的辦法,這也是PI思想斗爭的一個過程,雖說最后老虎沒有被馴服,但至少老虎沒有啃食PI,在第二個人與人的故事中,說明,PI經過長期正反面的角逐中,保持了善與惡的平衡。善良的PI在遇見事物中總是少了一些警惕。而面對著浮島,老虎白天在取其精華之后,夜晚毫不猶豫的選擇離開,程度的拿捏,是善良的PI需要學習的地方。在離開浮島的時候,PI還是選擇帶孟加拉虎一起離開。面對這一幕,PI失聲痛哭,這是善良的PI對孟加拉虎的依依不舍,也就是獸性的一面的留戀。PI信的不是某個宗教,而是自己、是理性。最后,PI問記者喜歡哪一個故事,記者答第一個。相信上帝,相信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