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記憶。的確,我承認這點,但這畢竟是大眾文化,若搞的像歌劇一樣,必定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受不到廣大觀眾的喜愛,那么演出商到哪里去賺錢?音樂劇最根本的商業(yè)屬性又從何談起?我當初看小說的時候,最喜歡的是那些起義的學生。他們?yōu)榈氖敲魈斓男腋I睿ê芸赡苁莿e人的),流的卻是自己的血。我認為,音樂不是不可言說,像《悲》劇這樣,把音樂的語言化,不僅使語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樂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單單旋律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如果這個旋律打動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義所在。冉阿讓經(jīng)過苦難磨練而對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純潔與軟弱,沙威的威嚴與冷酷。《悲慘世界》,真的很喜歡你!祝福你,Les Miserables,愿你把感動帶給世界每個角落,生生世世,永不停息。《悲慘世界》的配樂是以古典樂為基礎(chǔ)的,營造出了一種磅礴而深沉的氣勢,與劇中所表達的主題非常符合。總的來說,背景音樂對于劇情的發(fā)展起了推動作用,當劇情發(fā)生變化,背景音樂也隨之變化,并且反映了劇情的內(nèi)容。例如善良慈悲的尚萬強,堅強不屈的芳汀,英俊帥氣的馬呂斯,冥頑不化的賈維……人物特色鮮明,沒有重復,讓精彩的音樂劇更加美輪美奐。尚萬強的善良令我為之動容,他在大戰(zhàn)前夕祈禱上蒼保佑養(yǎng)女珂賽特的愛人馬呂斯的獨唱《讓我死,讓他活》,其神情之懇切、旋律之優(yōu)美,令人過耳難忘。珂賽特終日受到非人的虐待;但剝削她的黑心腸的夫婦卻對自己的兩個女兒疼愛有佳。這首空靈的曲子出現(xiàn)在一段“重”音樂之后,整個現(xiàn)場突然間安靜下來,只有交響樂團奏出微弱的前奏,接著穿著骯臟破爛的珂賽特唱起了這段空靈的歌曲。她唱著“There is a castle on a cloud,I like to go there in my sleep……”,憧憬地望著遠方,似乎看到了有這么一個云端城堡能讓她擺脫現(xiàn)在無盡的苦工,她能在那里愉快地生活。這幾處神來之筆都為本劇增色不少。畢竟像這樣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出色的音樂劇是不多見的。我相信,一遍又一遍地讀過《悲慘世界》的人,會理解這部書直擊了人們靈魂最脆弱的地方,淋漓盡致,讓人無法釋懷,更無法逃避所有必須直面的主題。在序曲中,耳邊總是“mi”“l(fā)a”(固定唱法)/“do”“fa”(首調(diào)唱法)兩個音不斷的四度跳進。你會聽到串鈴的聲音,它就象牛馬身上的鈴鐺,也暗示著此時的人民正受壓迫,過著牛馬不如的悲慘生活,這正是當時黑暗社會的寫照。且旋律朗朗上口,過耳難忘。它唱在最激烈的1832街壘戰(zhàn)前夕,曲中交織著多個主題:像芳婷的“我曾有夢”的主題,此時由珂塞特、馬呂斯、愛波寧唱出,分別表達出珂塞特與馬呂斯分別前的戀戀不舍及愛波寧對馬呂斯的愛慕之心;德納第夫婦“房間主人”的主題暴露了他們想在戰(zhàn)爭中大發(fā)一筆橫財?shù)男∪俗炷?;而冉阿讓、沙威、起義學生和窮苦百姓各自的主題也都交織在“one day more”的大主題下,表達了各個階層、立場的人對于這場戰(zhàn)斗寄予的期望。看《悲》劇,主選菜單的背景音樂就是它,你會一下子就被這氣勢磅礴的大合唱鎮(zhèn)住了,還會楞了好久的神兒!“你可聽到人民的歌聲”和“只待明天”是全劇中我最喜愛的兩首大合唱,每次聽它們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如同信徒唱贊美詩一樣,滿懷崇敬之情地跟著高歌,最后總是會眼中不知不覺地噙了激動的淚水......在眾多的唱段中,我最鐘愛的唱段之一便是愛波寧與馬呂斯的二重唱“一場小雨”。愛波寧為愛而追隨他參加了街壘戰(zhàn),不幸在為保護馬呂斯時而中彈犧牲。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但能在心愛的人懷里死去已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滿足了。當然全劇感人的場面不僅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