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 禁食 B 胃腸減壓 C 抗膽堿能藥 D 抑肽酶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預后較差的病理類型是(bcd)A 微小病變型腎病 B 系膜增生性腎炎 C 系膜毛細血管性腎炎 D 局灶節(jié)段性腎小球硬化下列屬于正常細胞性貧血的是(bcd)A 缺鐵性貧血 B 溶血性貧血C 再生障礙性貧血 D 急性失血性貧血甲亢手術治療禁忌癥包括abd A 甲亢輕癥 B 妊娠早期 C 妊娠中期 D 妊娠晚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有(abc)A 出血 B 栓塞 C 微循環(huán)障礙 D 溶血三、名詞解釋隔離:把處于感染期的傳染病人,病原攜帶者安置于指定地點,與健康人和非傳染病人分開,防止病原體擴散和傳播。*10周血象的白細胞分類中無幼稚細胞。心律失常:心臟沖動的頻率,節(jié)律,起始部位,傳導速度,與激動次序的異常干性支氣管擴張:支氣管擴張癥的部分患者以反復咳血為唯一癥狀,臨床上稱為干性支氣管擴張,其病變多位于引流良好的上葉支氣管9/l,外四、論述題患者,男,69歲,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病史十余年。血氣分析:PaO2 50mmHg;PaCO2 55mmHg。應給與鼻導管低濃度、低流量持續(xù)吸氧。氧流量12L/min,呼衰患者常伴有呼吸性酸中毒,此時呼吸主要依靠低氧刺激頸部化學感受器的刺激維持,如果高濃度吸氧會使氧對頸部化學感受器刺激作用消失,引起二氧化碳潴留,使呼吸停止。問問診的技巧:問診一般從主訴開始,護士先問一些易于回答的開放性問題,之后針對病人的陳述,采用適當?shù)奶釂柗绞阶匪菔装l(fā)癥狀開始的時間,確定疾病發(fā)展的順序,使問診逐步深入。P3就這次的病例而言我們需要注意的是P4通過以上進一步檢查及問診,若發(fā)現(xiàn)多個結核病灶或痰中檢出抗酸桿菌,則肺結核診斷基本可成立;若小量咯血胸部有尖銳刺痛或撕裂痛,有畏寒、高熱等癥狀,也顯示很有可能是肺結核。勞力后出現(xiàn)氣短或呼吸困難。我們這組討論的問題是吸煙與肺結核有關么?還有肺結核的并發(fā)癥及預防?P6在這個病例中,那么吸煙與肺結核到底有沒有關系呢? P7“身體消瘦、面色蒼白、一陣陣撕心裂肺的咳嗽??”在19世紀的小說和戲劇中不乏對肺結核患者的描寫。殊不知,對現(xiàn)代人而言,肺結核早已近在咫尺,我們看這一組圖片,現(xiàn)代人在室內吸煙,比如說白領,她們大多在寫字樓工作,空氣不流通,也為結核病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機會。接種后可增加免疫能力,能避免被結核桿菌感染而患病。開放性肺結核病人在咳嗽、噴嚏、大聲談笑時噴射出帶菌的飛沫而傳染給健康人。凡痰中找到結核桿菌的病人外出應戴口罩,不要對著別人面部講話,不可隨地吐痰,應吐在手帕或廢紙12%的來蘇溶液浸泡2~12小時消毒。被褥、衣服等可在陽光下曝曬2小時消毒,食具等煮沸1分鐘即能殺滅結核桿菌。一般在痰菌陰性時,可取消隔離。肺結核不再是不治之癥了。、保健功、太極拳等項目進行鍛煉,平時注意防寒保暖,節(jié)制房事。應戒煙禁酒。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取坐位或臥位等舒適體位,先行5~6次深呼吸,深吸氣末屏氣,繼而用力咳嗽將痰液咳出。)體位引流:利用重力作用使支氣管、肺內分泌物排出體外。機械吸痰:可經(jīng)患者口、鼻行氣管插管或于氣管切開出進行負壓吸痰。第三篇:內科護理學名詞解釋體位引流:利用重力作用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流入氣管、支氣管排除體外的方法,其效果與需要引流部位所對應的體味有關。病原體先在肺泡引起炎癥,經(jīng)肺泡間孔向其他肺泡擴散,致使病變累及部分肺段或整個肺段、肺葉,又稱肺泡性肺炎。原發(fā)綜合征:原發(fā)病灶和腫大的氣管、支氣管、淋巴結合稱為原發(fā)綜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菏且环N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fā)展。這種慢性炎癥與氣道高反應性相關,通常出現(xiàn)廣泛多變的可逆性氣流受限,并引起反復發(fā)作性的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癥狀,多數(shù)病人可自行或治療后緩解。呼吸衰竭:簡稱呼衰,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肺通氣和(或)換氣功能嚴重障礙,以致在靜息狀態(tài)下亦不能維持足夠的氣體交換,導致低氧血癥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癥,進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和相應臨床表現(xiàn)的綜合征。Co2 麻醉:吸入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時,肺泡氣二氧化碳分壓隨之升高,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也升高,因而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氣量增加。但當吸入氣二氧化碳分壓增加超過一定的水平,肺通氣量不能相應增加,使肺泡氣和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顯著升高,導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包括呼吸中樞活動的抑制,引起呼吸困難、頭痛、頭昏、甚至昏迷,出現(xiàn)二氧化碳麻醉。學生。在PBL教學模式中,教師由主導地位轉變?yōu)榇我匚?在指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獲取知識、終身學習的能力,學生也完成了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國內很多高等醫(yī)學院校在理論和實驗課中也在進行試行,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目前國內將PBL教學模式應用到護理專業(yè)基礎課程中的教學改革為數(shù)不多。資料與方法 對象 選取新鄉(xiāng)醫(yī)學院護理學院2006級5年制護理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均為女生,共57人。設護理1班(30人)為PBL教學模式班,護理2班(27人)為傳統(tǒng)教學模式班,教材均選取尤黎明、吳瑛主編的第4版《內科護理學》,并且均由同一位教師授課。授課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把教學內容分為10個單元,每個單元設計1~2個典型病例,分4個學時討論,由教師提前1周發(fā)給學生。把30人隨機分為5個小組,每小組6人。(3)指導學生查找資料。(4)組織討論,歸納總結。經(jīng)過自學和小組討論,在課堂上,每小組選舉2名代表作總結發(fā)言,提出討論中遇到的疑點和難點,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討論,最后教師就學生中分歧最大的問題作分析總結,完善學生認知結構,使其掌握的知識有一個系統(tǒng)性[2]。熟悉實驗室檢查和治療,簡單了解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從客觀方面來說,通過理論知識考核進行評價,試卷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