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的分布范圍及其特征。找出銅多金屬礦的成礦靶區(qū),為探礦工程布置及下步工作提供依據。為地質圖建立填圖單元。第二階段(物探掃面和綜合剖面測量)::1萬激電中梯面積測量用以了解區(qū)域內礦體及礦化體的激化率及電阻率,尋找與鉛、鋅、銀多金屬有關的異常區(qū)并進行電測深,電測深工作要在綜合剖面測量的基礎上進行。于7月完成工作量。:2000地質物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在地質、化探、物探等面積性工作的基礎上,對發(fā)現的礦化蝕變帶、激電異常部位進行1:2千地質物化探綜合剖面測量。剖面布設要垂直于地層走向,大致了解地層厚度、產狀及分布特征。應穿越化探異常,采取化探巖石樣,了解地層、巖體的含礦性,驗證化探異常。剖面的布置要根據實地查證和化探、激電異常的結果而定。第三階段(探礦工程施工階段):此次設計槽探工程2000m3,主要是用于揭露銅多金屬礦化體、蝕變帶、化探及激電異常。當在找礦方面有所突破時,要及時總結匯報,按實際情況更改施工方案,得到批復后實施。槽探工作可在填圖及剖面測量等工作中發(fā)現礦化體后進行地表工程揭露。該項工作在10月底完成。通過鉆探工程進行深部驗證,了解深部礦體規(guī)模、品位及其變化規(guī)律。計劃10月底—11月初完成鉆探任務。第四階段(野外驗收階段):10月底結束野外工作,11月初通過上級部門的驗收工作。第六章 工作方法及技術要求第一節(jié) 地質填圖本次普查工作專項地質測量工作內容為1:5千地質草測,具體要求為:填圖方法以穿越法為主,輔以追索法,采用手持GPS、結合地形、地物定點,點、線密度一般為50—100m。填圖單元:地層劃分到巖性段;巖漿巖劃分到相帶,了解巖漿活動、成分、結構、包體、結構。根據普查區(qū)沒有測繪過1:5千地形圖的實際情況,1:5千地質草測時,采用1:5萬地形圖放大為1:5千圖為工作手圖進行工作。第二節(jié) 槽探工程槽探主要用于地表礦化帶、礦體的控制、異常的揭露。第三節(jié) 鉆探工程根據槽探工程揭露情況和物探、化探、地質綜合剖面測量成果,選擇礦化較好的礦(化)體進行鉆探工程驗證。鉆探工程施工必須嚴格按《巖芯鉆探規(guī)程》(地礦部,1982)執(zhí)行,質量考核按“巖芯鉆探工程質量六項指標”要求執(zhí)行。在厚大礦層內,當采取率連續(xù)5m低于80%時,要采取補救措施。如果超差,要及時采取措施。若超越上述要求則要合理平差。(3)原始班報表及巖礦芯整理:原始班報表要在現場用鋼筆及時填寫,要求內容齊全、真實準確、詳細整潔,不準涂改,只能劃改,不得撕毀、遺漏和丟失,交接班班長和機長要親筆簽字。采取的巖芯應清洗干凈,按順序擺放在巖芯箱內,并編號,不得顛倒、混亂、任意拉長。(4)簡易水文觀測及封孔:在以清水為沖洗液的鉆孔中,每班至少觀測水位1—2回次,每觀測回次中,提鉆后、下鉆前各測一次水位,間隔時間應大于5分鐘。鉆孔達到設計要求后,經地質人員同意,發(fā)給機臺終孔通知書,由機臺按封孔通知書中具體要求封孔。每封完一層要在封孔段頂部位置取水泥樣證實。并按要求埋設水泥樁,注明孔號、施工單位、施工日期。然后從零開始,按巖性、構造、蝕變帶、礦化體、礦體等分層記錄,并要記錄所采標本、樣品、各種產狀。尤其要注意不同地質體的接觸關系及產狀特征。當探槽兩壁地質內容變化比較大時,做兩壁一底展開圖,當探槽長度較長、地形坡度較大時,可分段描述。時,槽壁和槽底可連續(xù)描述,方位角差大于15176。探槽素描圖比例尺為1:50—1:100。探槽起點一般放于探槽的一角,并在素描圖上注明。(四)探槽素描圖應包括如下內容:圖名、比例尺、方位角、一壁一底素描圖、圖例、樣品分析結果表、標高尺、起點坐標、各種樣品及標本的采樣位置、樣號、巖層產狀、責任表等。工程施工及管理,必須嚴格按照《地質勘查坑探規(guī)程》(DZ0141—94)執(zhí)行,確保工程質量及施工安全。(二)按回次進行編錄,并重新測量巖芯長度,如發(fā)現誤差應糾正。描述內容包括:巖石名稱、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及含量、蝕變及礦化現象、巖石完整程度及風化破碎情況。(四)采集必要的樣品、標本。(五)鉆孔終孔一周內,編錄人員要提交鉆孔柱狀圖(1:200)、鉆孔地質編錄表,鉆孔孔深測量、彎曲度測量登記表、采樣登記表、鉆孔質量驗收書、開孔終孔通知書、封孔通知書、封孔記錄等資料,并裝訂成冊。第五節(jié) 樣品的采集與測試一、基本分析樣主要在探礦工程中采集。填圖中基巖樣品采集采用“連續(xù)揀塊法”。(一)分析項目為:Cu、Pb、Zn、Sn、Mo、Ag7種元素為主,其它元素視具體情況適當增加。加工流程按Q=kd2公式縮分,K值依據礦石物質組分分布均勻程度,—。(三)分析質量檢查:凡參與資源量估算的有益組分(主要元素和伴生元素),其分析結果均應做系統(tǒng)的內、外部檢查,以保證可靠性。為檢查分析結果有無系統(tǒng)誤差,應分批次從分析樣正樣中提取基本分析樣品總數的3—5%由化學分析單位送外部檢查?;瘜W分析允許偶然誤差按《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guī)范》DZ013013—94。樣品一般在剖面、填圖、探槽和巖芯中采集。第六節(jié) 化探工作一、野外工作方法由于該區(qū)屬于低山丘陵的干旱地區(qū),蒸發(fā)量遠大于降雨量,土壤一般呈堿性,這不僅使地表土壤中元素淋失較少,而且有利于成礦元素隨地下水以離子形式沿毛細管上升至地表,被吸附力極強的土壤所吸附,致使土壤中成礦指示元素含量增高。在工作前要進行采樣層位的技術試驗,尤其是存在外來覆蓋層時,篩樣粒度為4~+20目。首先在工作區(qū)選取35條垂直于地質體、礦化蝕變帶走向的土壤剖面,根據土壤分層分別采樣,進行加工分析,而后根據分析結果,做出各元素地球化學分層含量分布圖。(1)根據放大的1:1萬地形圖上布置的采樣點位,采樣人員找到采樣點后,土壤樣要采到殘坡積層,不準采集外來層,并要多點取樣,樣品重量150g。(2)取樣完成后,裝有采樣物質的樣袋需要套上塑料袋,以防樣品交叉污染。當見有礦化蝕變帶加密至5m點距(原生暈巖石樣)采樣,重量300g。(1)樣品加工前要經過充分的干燥,一般采取擺放在平地自然晾曬,擺放好后解開外套塑料袋,但不解布袋,確保樣袋潔凈,不受污染,樣品干燥至不沾篩為止。估計篩夠200g后,停留數秒再打開蓋,以減少灰塵飛揚。(2)樣品倒入專用紙樣袋時,要將布袋號和專用紙樣袋號核對一次。(3)樣品加工工作與采樣工作基本同步,每加工完各采樣組一天的樣品,對樣品數量、標簽、編號、排放順序、封口都要檢查一次,將檢查過程和結果填寫記錄。二、樣品測試:根據本區(qū)成礦地質條件及找礦對象,參照20萬水系沉積物元素異常特征,確定分析測試項目:Cu Pb Zn Au Ag As Sb Bi Sn W Mo Co十二種元素。測試結果在收到測試單位的質量報告并且審查合格后方可正式使用。以50件樣品為一個分析組,插入四個不同的監(jiān)控樣進行監(jiān)控,同時抽取5%的異常點進行內檢。對數差和對數標準偏差的允許限見下表:元素日常分析準確度和精密度要求表含量范圍準確度精密度△lgC(GBW)λ檢出限三倍以內≤檢出限三倍以上≤15%≤5%≤金元素分析質量控制:金質量監(jiān)控樣及內檢分析允許相對偏差及監(jiān)控限含量范圍(ng/g)|RD%||△lgC |≤100≤≤≤≤50≤三、質量檢查項目部對野外采樣質量要進行5%的抽查,對樣品加工和室內整理資料要進行10%的抽查,并填寫檢查記錄。在生產過程中和生產結束后,野外生產要經過項目主管單位檢查驗收,并出具質量驗收報告。(2)參數統(tǒng)計方法分別以全工區(qū)和各地質單元為統(tǒng)計對象,用原始數據或離差值統(tǒng)計計算他們的算術平均值X、標準離差s、變異系數Cv、背景值C0(經X177。(1)地球化學圖。(2)地球化學異常圖應用剔除迭代法求得全域背景平均值及標準差,以(T=X+2s)為異常下限值(T),并以2T、4T劃分出三級濃度分帶,作為地球化學異常圖,考查元素異常的分布與特征。(3)成礦預測圖以地質礦產圖為底圖,套合主要成礦元素異常圖,根據異常分布特征、規(guī)律劃分找礦預測區(qū)。:要求總均方誤差不大于5nT,磁測誤差分配見表7。磁測總誤差(nt)野外觀測均方差(nt)其它誤差總計操作及點位差儀器一致性誤差儀器噪聲誤差日變改正誤差(二)儀器設備及技術要求本次投入儀器要求為高精度質子磁力儀。,必須在開、收工前后做兩次儀器性能試驗。根據以往工作經驗。用儀器性能穩(wěn)定的儀器進行日變觀測,日變站一經選用不準移動。(2)一個工作日,日變觀測站始于早校正點觀測前五分鐘,終于晚校正點觀測后五分鐘。(4)每天應點出日變曲線,并對突變點進行圓滑處理,當確認日變曲線正常時,才能進行改正。(2)基點(日變站)讀數4次,任意兩數之差不超過2nT時取其均值為基點的觀測值。(4)觀測點要準確,探頭高度要全區(qū)一致,探頭操作員要“退磁”。(三)質量檢查質量檢查點要均勻分布,質量檢查要求“一同三不同”,即同一點位,不同時間,不同人,不同儀器。≤177。異常區(qū)精度用平均相對誤差來衡量計算公式為=100%式中:1與2分別為第i點的原始觀測與檢查觀測值n為檢查點數(四)巖礦石標本采集、測定在測區(qū)內對主要巖性要系統(tǒng)采集標本進行物性測定,每種巖礦石不少于30塊;在主要礦異常或定性礦異常地段還要采集5塊以上標本,并將位置必需標繪在圖上;礦體上要采定向標本,標本規(guī)格888cm。若測定定向標本應增加計算偏角、傾角參數。測定方法及要求詳見《地面高精度磁測技術規(guī)程》DZ/T007197附錄C。,日變預處理,對數據進行編輯。列出原始數據每個點的日變改正值和日變改正后的每個點磁場值。,儀器設備、質量檢查點不符合的點,日變曲線不符合的線,測定方法不正確的磁測資料不與驗收,報告作廢。凡設計未盡事項均參考DZ/T007197《地面高精度磁測技術規(guī)程》執(zhí)行。測線應垂直于極化體的走向、地質構造方向或垂直于其它物化探異常的長軸方向。每個測點插筷子做為點位標志,每200m用木樁做標記并標注點線號(如果用測量布線,可寫明布測方法)。旁測為供電極距的1/5,本次工作按200m。AB/2極距為350m,MN/2極距選擇1m、2m、5m。供電時間8秒,周期32秒,斷電延時200ms?!鱒、MSMSMM4,對于擾區(qū)、異常區(qū)適當增加讀數次數,并按3:1取數原則取數,采用MS1成圖。、電極接地、漏電檢查、極差測定、儀器一致性標定、自檢、重復觀測等嚴格執(zhí)行規(guī)范要求。四、觀測質量要求“一同三不同”方式進行,檢查量不低于總工作量的3%,同時把檢查重點放在異常地段和觀測薄弱地段,特別是對解釋推斷、檢查驗證有關鍵意義的地段,必須進行質量檢查。4%,在低ηs背景地段ηs的均方誤差小于177。4%(無位誤差)。、遇到畸變點,跳躍點及MSMSMSMS4不呈下降次序的點都必須進行多次采集數據,直到達到要求。各測點觀測數據的取舍:對MS1>3%者,以相對誤差4%為界線;MS1≤3%者。綜合各項檢查結果,全面評價野外工作質量。、工作性質和時間要求,可分為日常整理、階段性整理和年度資料整理。(2)整理校對各種原始編錄資料、數據。(4)編制各類綜合性圖件。(二)在綜合分析區(qū)內成礦背景、控礦因素的基礎上,根據異常元素的分布特點、規(guī)模和元素組合特征,對銅多金屬礦形成的地質條件進行研究,建立綜合地球化學找礦模式,提高找礦效果。在綜合分析地質背景和成礦環(huán)境的基礎上,對礦化體的空間分布、礦石類型、礦石質量、礦石物質成份、蝕變類型和蝕變分帶的特點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確定礦床類型,成礦階段和成礦物質來源,研究礦床形成的地質條件和物理化學條件,探討礦床成因機制。計劃工作量見表61。一、質量管理與監(jiān)控質量管理工作貫穿于礦產普查的全過程,實行質量監(jiān)控和項目組質量管理,開展經常性、階段性和年度性質量檢查工作。:在項目質量管理小組的組織下,結合工作階段,每三個月左右進行一次質量檢查,在自檢的基礎上,抽查率不低于10%。:在院領導的主持下,組織有關專家和部門,對年度的整體工作進行檢查,野外作業(yè)抽查合格后方可收隊。質量檢查的情況要上報地勘局質量管理部門,自動接受局質檢部門的監(jiān)控。、年度性質量檢查均要填寫“質量檢查登記表”,做為原始資料保存隨時檢查發(fā)現質量問題的整改情況。其它人員(見表71)應積極配合。并在工作中嚴格執(zhí)行《銅、鉛、鋅、銀、鎳、鉬礦地質勘查規(guī)范》[DZ/T0214—2002]、《固體礦產普查暫行規(guī)定》(DD2000—01)、《固體礦產預查和普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