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 讓 D 繼承。陽明說不行,圣人不能這么搞, D 把圣人請去當官,圣人把 D 給廢了,這不合天理。迎回來后,圣人要居中調(diào)和, D 向 B 表示悔恨,并把君位還給 B并愿意受罰, B 也會被 D 感動然后不受君位,讓兒子 D 繼續(xù)干,這時候臣民也希望 D 繼續(xù)干。然后臣民大受感動也報告天子和諸侯希望 D 繼續(xù)干。由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完美解決。 此處我單純是想為古人的正名辯護一下,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像是后人所說的君父有無上的權(quán)力,而是當?shù)?要有當?shù)臉幼?,當兒的要有當兒的樣子,以此類推,約束是雙向的,所謂父慈子孝。至于戴震所謂的“以理殺人”,確實就是尊者濫用、歪曲“理”以壓迫卑者。 至于陽明對人性抱有最真誠的信任,或許從他的實踐當中也可以看得出來,比如對張永的信任、對盧蘇王受的招撫。不過從我有限的生活經(jīng)驗來看,相信人性善與相信人性善 的人相處,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 第二篇:《傳習錄》讀后感 《傳習錄》讀后感 關(guān)于“主一”之功的討論 在宋明理學里,“主一”是一項很重要的工夫,因此弟子向陽明請教什么是主一,是不是讀書時一心在讀書上,待客時一心在待客上。陽明對此予以否定。而真正的“主一”是一心只在天理上。 這里體現(xiàn)了陽明的學問“先立乎其大者”的明顯傾向,而舍棄在外物上求索的方法。如果字面理解,認為做啥事都不要專心而要念著天理,甚至不用接觸外物只要念著天理就好,那就遠離陽明的本義遠矣。讀圣賢書不可在字面文義上穿求,而得去試著領會圣賢的意思,否則就會造成膚淺化解讀并認為古人說的都是迂腐的蠢話。 扯遠了,這個內(nèi)容下面會繼續(xù)展開。我目前對所謂天理還沒有較為深刻的體認,但對于讀書的討論倒是頗有同感。對于后人著述的評價,陽明認為,圣人只言片語只能給后人留下關(guān)于天理大致的描述,以幫助后人去求真,除卻文字以外的內(nèi)容,圣人是沒法傳下來的。 這一段我在第 一次讀傳習錄那會兒就很有印象,這也構(gòu)成了我對學術(shù)、對讀書、對讀研的思考的一部分。 所以事上磨煉很重要。因為我的眼睛沒法順著手指的方向看過去,那邊只有一團模糊。所以我選擇了跨考,至少哲學很多時候還是有事上磨煉的機會,尤其是中哲。 關(guān)于動靜 儒家尚中庸之道。換句話說,并不是內(nèi)心寧靜就是修養(yǎng)得當,一味求寧靜是錯誤的修養(yǎng)方法 。陽明又說,純粹追求寧靜,并不能根除人欲,它們會潛伏在心中,而一旦遇到事情又會顯現(xiàn)出來。 這一方面我稍有些心得。那段時間我有意地避開了一些社交,漸漸地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心變得很平靜安寧了,自以為社恐解除 。這 便是陽明說的:“是徒知養(yǎng)靜,而不用克己工夫也。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陽明說,看不見的、不能說的、不能想的是上達,而老師能教的,是下學,但上達本身就蘊含在下學中。依陽明看來,這即便是圣人之言,亦不過是下學,但又蘊含著上達。 這次我的理解不是很到位,但有一聯(lián)想,就是像“人生應該怎么過”之類的大問題很多時候是個無效的問題,學會問問題的前提是分清楚哪些內(nèi)容是能夠得到準確答復的、哪些問題只能收到空泛的回應的。 關(guān)于正名的討論 這里涉及到一個關(guān)于衛(wèi)國的歷史典故,此處簡化處理:國君 A 有兒子 B、 C, B 有兒子 D。 然后弟子問這個要怎么正名,并提出說 先儒曾經(jīng)有一個處理方案,就是把 D 的上位過程報告給周天子和諸侯,然后廢掉 D 換上 C。那怎么辦呢 ?最佳方案如下: D 既然傾心委國給圣人,自然極度信任圣人,那么圣人就可以說動 D 去迎回他爸 B,因為父子之愛本就是天理。 D 于是把自己的過錯報告給天子和諸侯,希望把君位還給老爸 。于是大家都要求 D 繼續(xù)干, D 只能繼續(xù)干,然后尊 B 為太公,好生侍奉。 不得不說這個過程在我看來實在過于理想化,中間有哪個環(huán)節(jié)不按這個流程走那就全崩了,當然陽明此處的前提在于性善和父子之情乃天理所在,再聯(lián)系到曹丕明明就是篡漢也得表面上讓獻帝禪讓、劉備當年要稱帝還得拒絕多次最后諸葛亮等人拼命把他勸上了帝位,說不定在性善與父子之情乃是當時社會的政治正確的時候,這一幕有發(fā)生的可能。因此正名實際上就是明確好你在關(guān)系對待中的位置并做好你該做的。但當代版的“以理殺人”依然存在,這本質(zhì)上不是“理”本身的問題,其根源在于權(quán)力不對等的情況下強勢一方對話語權(quán)的濫用。董平老師說這樣雖好,但容易被坑。至于骨子里對人性徹底失望的人,在這個原子化的社會里或許可以拋開種種關(guān)系的羈絆,但可能也會活得孤獨吧。求理于吾心 ,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 《傳習錄》 黨政辦陳樺: “王陽明先生說“知是行的生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即“知”與“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些人喜歡口頭大談道德仁義,現(xiàn)實中卻沒采取什么行動。就是明白某一個道理之后,要真正有相應的行動,才是真的明白。 我以為這個理不是別的,而是合理。中國人最倡導的就是合理,我們似乎總是很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很沒有原則。 中國人一直講的是心安理得,我的理解就是,只有合理才能理得,理得才能心安。試想,如果有件事你 一直想不通,你心里能安寧嗎?肯定是心里不踏實以至于輾轉(zhuǎn)反側(cè),痛苦不堪。這就叫,理得才能心安,只有合理的東西才能讓自己心安,不合理的東西你不會心安。徐愛就“知行合一”、“心”與“天下事理”等問題困惑不已,糾結(jié)其中。有 A 必有 B 的事情,不必苛求,順其自然清流而來。 只有我們只見一葉不見森林的主兒,不知道背后的規(guī)律,以為我們看到的表象就是全世界,而糾結(jié)于此。在先生看來,真、誠就足以。我們?yōu)榱嘶ǎ浟烁? 工程部朱吉瑞: 我 們常說因材施教,而王陽明則更進一步,他因材按量施教,更科學合理地分配學生的精力,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工程部高文: 心學推崇人性本善,只因受世俗的蒙蔽和誘惑而迷失 了本性,因而要不斷地去除各種欲望來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恢復原有的至善本性和良知,并且通過知行合一,就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 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 因為內(nèi)心寧靜、于世無求,也就心無雜念、寵辱不驚;因為心無雜念、寵辱不驚,也就專心致志、心如明鏡;因為專心致志、心如明鏡,也就可以領悟事物的本質(zhì)并按照事物的本來面貌行事,從而獲得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結(jié)果。 銷售部周浩: 王陽明認為光有知是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