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主要研究方向 序號 號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 內(nèi)容、特色與意義 研究生導師(博導注明) 1 生物醫(yī)學研究 圍繞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癥、危重傳染病及老年性疾病等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以生命科學、化學和醫(yī)學交叉領(lǐng)域的重大科學問題為主攻方向。通過各學科的整合,闡明多種疾病的分子機理,并借生物技術(shù)及藥物研究,將科學研究成果轉(zhuǎn)化為藥物、治療和預防方法。 4 生命體系中的分子識別與傳感 通過合成、改造、天然來源及生物轉(zhuǎn)化等途徑發(fā)展和獲取分子探針,研究這些分子探針在生物傳感和生理(基因表達、細胞周期、細胞凋亡、細胞信號轉(zhuǎn)導、免疫反應(yīng))調(diào)控等領(lǐng)域的應(yīng)用。 開發(fā)這些生物醫(yī)學分析技術(shù)在 疾病診斷、檢驗檢疫、環(huán)境檢測及藥物研發(fā)中的應(yīng)用。 7 結(jié)構(gòu)生物學 結(jié)構(gòu)生物學是一門以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手段來研究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jié)構(gòu),并研究結(jié)構(gòu)與對應(yīng)功能的關(guān)系的學科。 8 納米生物 隨著現(xiàn)代生物學和現(xiàn)代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人類在生物學和醫(yī)學 等領(lǐng)域的研究內(nèi)容早已從細胞,染色體等微米尺度的結(jié)構(gòu)深入到更小的層次,進入到單個分子甚至分子內(nèi)部的結(jié)構(gòu)。 注:博導請用 *號注明。 2. 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chǔ)理論、系統(tǒng)深入的專門知識和熟練的實驗技能;具有嚴謹?shù)膶W風,能夠獨立從事科研工作,并取得創(chuàng)新性的成果,達到《中華人民共 和國學位條例》規(guī)定的博士學位學術(shù)水平。 學制: 3 年 ,最長學習年限: 6 年。 三、 課程設(shè)置 序號 課程類型 課 程 名 稱 學期 * 學分 總學時 授課語言 任課教師(職稱) 1 公共學位 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革命與馬克思主義 秋季 2 36 中文 由研究生 院統(tǒng)一安排 2 英語 秋季 2 36 雙語 由研究生院統(tǒng)一安排 3 專業(yè)學位 高等配位化學 春季 3 54 中文 章慧教授 4 有機合成進展 秋季 3 54 中文 黃培強教授 5 有機合成專題 春季 3 54 中文 溫庭斌教授 /詹莊平教授 6 光譜分析進展 春季 3 54 中文 江云寶教授 /趙一兵教授 7 色譜與質(zhì)譜分析進展 春季 3 54 中文 王秋泉教授 /杭緯教授 /張博副教授 8 高等量子化學 春季 3 54 中文 吳瑋教授 9 量子化學選讀 春季 3 54 雙語 張乾二教 授 /譚凱副教授 等 10 現(xiàn)代晶體學 春季 3 54 中文 毛少瑜教授 11 催化專題 秋季 3 54 中文 袁友珠教授 /王野教授 /翁維正教授 12 電化學研究進展 秋 季 3 54 中文 田中群教授 /孫世剛教授 /毛秉偉教授 /楊勇教授 /詹東平副教授 13 電極過程動力學 秋季 3 54 中文 毛秉偉教授 /吳德印教授 14 應(yīng)用電化學專題 秋 季 3 54 中文 楊勇教授 /王周成教授 15 生物物理學 秋季 3 54 中文 林東海教授 16 化學生物學 春季 3 54 中文 楊朝勇教授 /顏曉梅教授 /韓守法教授等 17 高分子科學導論 春季 3 54 雙語 許元澤教授 /翁文桂副教授 18 高分子合成與分子設(shè)計 春季 3 54 中文 夏海平教授 19 生物醫(yī)學與藥物研發(fā)前沿進展 秋季 3 54 中文 洪萬進(教授)、張曉坤(教授)、許華曦(教授)、鄭立謀(教授) 20 分子細胞生物學 秋季 3 54 中文 生科院 21 高級生物化學 秋季 3 54 中文 生科院 22 其它系、專業(yè)學位課程 23 選修 化學科研素養(yǎng)與方法 ABC 秋季 2 36 中文 鄭南峰 教授等 24 納米生物學 秋季 2 36 中文 高錦豪教授 25 結(jié)構(gòu)生物學 春季 2 36 中文 林東海教授 26 可選修其它有關(guān)的碩士生各課程 秋季 /春季 2 36 27 其他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 學術(shù)報告與學術(shù)講座 N/A 2 要求詳見后頁。 29 開題報告 要求詳見后頁。 A— Autumn semester。 有機硼、硅、錫、鈀試劑的在有機合成中的應(yīng)用; 環(huán)化反應(yīng),包括 BALDWIN 環(huán)化規(guī)則,烯烴復分解反應(yīng) 有機化學中的立體電子 效應(yīng) 羥醛縮合反應(yīng)及其立體化學 復雜天然產(chǎn)物全合成 有機合成進展專題 學生演講 /課堂討論 英文內(nèi)容簡介 This course include some topics of progress in modern anic synthesis, such as: 1. The application of anic boron, silicon, tin and palladium reagents 2. Ring closure reactions, including Baldwin’s rules, Olefin metathesis 3. Stereoelectronic effects in anic chemistry 4. Aldol reaction and it’s stereochemistry 5. The total synthesis of plex natural products 6. Topics of recent progress in anic synthesis 7. Student’s presentation and class discussion 教學方式 講授、討論 考試方式 筆試 參考教材 教材: 講義, PPT 黃培強,靳立人,陳安齊,《有機合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2020 參考書: 1. J. A. Gewert, et al., “Organic Synthesis Workbook”, WileyVCH, Weihein: 2020 2. Carey, F. A., Sundberg, R. J,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4th Ed., Plenum Press: New York: 3. Smith, M. B., Organic Synthesis, 2nd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2020 4. Jurgen, F., Gustav, P., Organic Synthesis: Concepts, Methods, Starting Materials, 3rd Edition, John Wileyamp。 New York, 2020 5. P. Deslonchamps 著,李國清,放秀華譯,葉秀林校,《有機化學中的立體電子效應(yīng)》,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 1991 6. 吳毓 林,姚祝軍,《現(xiàn)代有機合成化學》,科學出版社,北京: 2020 7. 黃 憲編,有機合成.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 : 北京, 1992 8. 吳世暉 ,徐漢生編,有機合成.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 : 北京, 1993 9. 有機化學現(xiàn)行期刊 注:每門課程都須填寫此表。 課程內(nèi)容綱要 課程名稱 有機合成專題 課程英文名稱 Topics on Organic Synthesis 課程類型 專業(yè)學位課 開課時間 春季學期 課程級別 博士 學分 3 總學時 54 中文內(nèi)容簡介 有機合成研究最新動態(tài)與研究進展方面的專 題綜述報告。新藥研究與開發(fā)中有機合成新方法、新技術(shù)的應(yīng)用。 注:每門課程都須填寫此表。其目標是使修過這門課程的研究生能夠從結(jié)構(gòu)和成鍵的微觀角度去認識并理解絡(luò)合物的宏觀特征和性質(zhì),從而使得他們所掌握的基礎(chǔ)理論和現(xiàn)代化學實驗之間有較密切的結(jié)合,為熟悉和理解現(xiàn)代化學文獻 (特別是配位化學文獻 )架起一座橋梁,同時為順利開展有關(guān)的碩博士論文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修課學生 英文內(nèi)容簡介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the selective topics on the related front fields (or other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s) are introduced to keep u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rrent coordination chemistry.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lecture at the classroom is to help the graduate students attended this course understand macro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of coordination pounds from the microscopic view of structure and bonding. As a result, the 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know how to bine basic theory with modern chemical experiments, and this may also make them bee familiar with current chemistry literatures (especially on modern coordination chemistry). Additionally, this course should provide some new methods and ideas for their future graduate research work, too.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re as follows: 1. A brief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2. Stereoscopic structures and isomerism of metal plexes, introducing the related knowledge of chiralit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chiral metal plexes, stereochemistry and circular dichroism (CD) spectroscopy by special topic lectures 3. Structures and spectral terms of manyelectron atoms,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spectral terms of dn ion and basic knowledge of group theory and symmetry 4. Crystal FieldLigand Field Theory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electronic spectroscopy of metal plexes 5. 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of metal plexes,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its application in chargetransfer transition spectroscopy 6.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kiics and mechanisms of coordination pound reactions, for example, substitution, isomerization and racemization, especially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7.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ynthesis of coordination pounds 教學方式 講授、講座、課堂討論、課后習題 考試方式 筆試與課程報告 參考教材 [1] 章慧等編著 . 配位化學 —原理與應(yīng) 用 . 北京 :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 2020 [2] 徐光憲 , 王祥云著 . 物質(zhì)結(jié)構(gòu) . 第 2版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7. [3] 游效曾編著 . 配位化合物的結(jié)構(gòu)與性質(zhì) .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 1992. [4] 金斗滿 , 朱文祥編著 . 配位化學研究方法 .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 1996. [5] Gispert J R. Coordination Chemistry. Weinheim: WileyVCH, 2020. [6] Miessler G L, Tarr D A. Inanic Chemistry. 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2020. [7] 徐志固編著 . 現(xiàn)代配位化學 . 北京 :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