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 細菌的基因轉(zhuǎn)移與重組 3種形式: 1)轉(zhuǎn)化 2)轉(zhuǎn)導(dǎo) 3)接合 1 轉(zhuǎn)化( transformation) 定義 : 細菌品系由于吸收了外源 DNA(轉(zhuǎn)化因子)而發(fā)生遺傳性狀的改變現(xiàn)象。十字型兩臂旋轉(zhuǎn) 180度 7. 解離 (兩種不同方式 ) 8. 修補連接 附: 基因敲除 ( Gene knockout) 是 80年代后半期應(yīng)用 DNA同源重組 原理發(fā)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shù)是指對一個結(jié)構(gòu)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基因,從分子水平上設(shè)計實驗,將該基因去除,或用其它順序相近基因取代,然后從整體觀察實驗動物,推測相應(yīng)基因的功能。 三、 Holiday重組模型 4. 游離端交叉連接,形成Holliday 結(jié)構(gòu) 雙鏈 DNA。通過核酸酶和 RecBCD蛋白復(fù)合體的作用在一對同源DNA上產(chǎn)生切口; 。 CGACCACC 539。 GCTGGTGG 339。 意義:重組是遺傳學(xué)的靈魂,沒有重組就沒有生物的進化;沒有重組也就沒有現(xiàn)代的分子克隆技術(shù) 二、 DNA重組的類型 同源重組 ( Homologous Rebination) 位點特異性重組 ( Sitespecific Rebination) DNA的轉(zhuǎn)座 ( transposition) 第二節(jié) 同源重組 一、概述 定義:兩個 DNA分子同源序列之間進行的重組 條件: ( 1)兩個 DNA分子 有同源序列 (相關(guān)的酶可以用任何一對同源序列為底物) ( 2)兩個 DNA分子 必須緊密接觸 發(fā)生: 真核生物 : 非姐妹染色單體交換相對應(yīng)的區(qū)域。 RFC is a fivesubunit plex All subunits are related in sequence and have ATP binding motifs ATP hydrolysis by RFC is associated with the loading of PCNA RFC is the functional homolog of the clamploader ? plex ??Polymerase switching occurs even on lagging strands。 DNA聚合酶 ε與后隨鏈合成有關(guān),在 DNA合成過程中核苷切除以及堿基的切除修復(fù)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DNA聚合酶 β活性水平穩(wěn)定,主要在 DNA損傷的修復(fù) 中起作用?!?3 39?!?5 39。 ?在哺乳動物細胞中主要有 5種DNA聚合酶 , 分別稱為 DNA聚合酶 α 、 β 、 γ 、 δ 和 ε 。 因此,人類 DNA中每隔 30,000300,000bp就有一個復(fù)制起始位點。 真核生物 DNA復(fù)制的起始需要起始點識別復(fù)合物( origin recognition plex,ORC)參與, ORC結(jié)合于 ARS,它是由 6種蛋白質(zhì)組成的啟動復(fù)合物。 ? 復(fù)制子相對較小 ,為 40100千堿基對。 9. DNA連接酶( ligase) 將不連續(xù)的 DNA片段以 3’, 5’磷酸二酯鍵連接起來,原核生物通過分解 NAD為 NMN和 Pi提供能量,真核生物則消耗ATP 5 原核生物 DNA的復(fù)制 In 1963, John Cairns’ Technique: ? Grew E. coli in 3H thymidine ? Waited till cells were in the middle of replication ? Lysed the cells very very gently ? Spread the lysate on an EM grid ? Exposed the grid to Xray film for TWO months. Replication of the E. coli chromosome What Cairns’ experiment (1963) showed: ? E. coli has a circular chromosome. ? E. coli ha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