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B C D 答案: B 5 . 如圖所示 , 小明用一可繞 O 點(diǎn)轉(zhuǎn)動(dòng)的輕質(zhì)杠桿 ,將掛在杠桿下的重物提高 , 他用一個(gè)始終與杠桿垂直的力 F , 使杠桿由 豎直位置緩慢轉(zhuǎn)到水平位置 , 在這個(gè)過程中此杠桿 ( ) A . 一直是省力的 B . 先是省力的 , 后是費(fèi)力的 C . 一直是費(fèi)力的 D . 先是費(fèi)力的 , 后是省力的 B 6 . 小金將長為 0 . 6 m 、 質(zhì)量可忽略不計(jì)的木棒擱在肩上 , 棒的后端 A 掛一個(gè) 4 0 N 的物體 , 肩上支點(diǎn) O 離后端 A 的距離為 0 . 2 m , 他用手壓住前端 B 使木棒保持水平平衡 , 如圖所示 , 小金的質(zhì)量為 50 kg , 則此時(shí)手壓木棒的壓力大小為 _ _ _ _ _ _ _ _ N , 肩對木棒的支持力大小為 _ _ _ _ _ _ _ _ N , 人 對 地 面 的 壓 力 大 小 為_ _ _ _ _ _ _ _ _ _ N . ( g = 1 0 N / kg ) 20 60 540 7 . ( 1 ) 如圖甲所示為釣魚竿釣魚的示意圖 , O 為支點(diǎn) , 畫 F 1 與 F 2 的力臂 L 1 和 L 2 . 如圖所示: 甲 ( 2 ) 如圖乙所示 , 輕質(zhì)杠桿 OA 可繞 O 點(diǎn)轉(zhuǎn)動(dòng) , 請?jiān)趫D中畫出杠桿 OA 的動(dòng)力臂 L 1 和其受到的阻力 F 2 . 如圖所示: 乙 ( 3 ) 如圖丙所示 , 一輕質(zhì)杠桿 AC 可繞支點(diǎn) O 自由轉(zhuǎn)動(dòng) , 在 B 點(diǎn)掛一重為 G 的物體 . 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 畫出施加在杠桿上最小力 F 的示意圖 . 如圖所示: 丙 ( 4 ) 如圖丁所示 , 杠桿在力 F 1 、 F 2 的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tài) , L 1 為 F 1 的力臂 . 請?jiān)趫D中作出 F 2 的力臂 L 2及力 F 1 . 如圖所示: 丁 等臂 省力 考點(diǎn)二:滑輪( 5年 3考) 8 . 若滑輪組 、 繩子 、 摩擦均忽略不計(jì) , 則下列用兩個(gè)滑輪提升同一重物的幾種組 合中 , 最省力的是( ) A B C D C 9 . 如圖 , 使用該裝置勻速提起重物 G , 沿不同方向所用的拉力 ( ) A . F1最大 B . F2最大 C . F3最大 D . 一樣大 D 10 . 如圖所示 , 每個(gè)滑輪的重力相等 , 不計(jì)繩重和摩擦力 , G1= 60N , G2= 3 8 N , 甲 、 乙兩種情況下 , 繩子在相等拉力 F 作用下靜止 . 每個(gè)動(dòng)滑輪的重力為( ) A . 3N B . 6N C . 1 1 N D . 22N B 11 . 如圖所示 , 在水平拉力 F 作用下 , 使重 4 0 N 的物體 A 勻速移動(dòng) , 物體 A 受 到地面的摩擦力為 5 N , 不計(jì)滑輪 、 繩子的重力及摩擦 , 拉力 F 的大小是 ( ) A . 5 N B . 1 0 N C . 4 0 N D . 2 0 N B 12 . 在水平桌面上放一個(gè)重 3 0 0 N 的物體 , 物體與桌面間的摩擦力為 6 0 N , 如圖所示 , 若不考慮繩的重力和繩的摩擦 , 使物體以 0 . 1 m /s 勻速移動(dòng)時(shí) , 水平拉力 F及其功率的大小分別為 ( )